操作方法:用艾条点燃,在肺俞穴缓慢移动地烘烤,以局部感到温热为止,时间约30分钟。
按:周克照用此法治疗过敏性鼻炎,举一病例,1日灸2次,共灸8次即愈,随访3年未发。认为此病其本在肺,其标在鼻,温灸肺俞,有扶正祛邪作用。报道于《中医杂志》年12期。
02神阙拔火罐操作方法:神阙穴每隔5分钟拔火罐1次,共拔3次,每日1次。3日后视病情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按:许荣正用此法治疗过敏性鼻炎50例,结果:痊愈25例,好转1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4%。治疗后血清中IgE、IgA水平明显下降,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恢复正常。报道于《陕西中医》年3期。
03无花果熏鼻药物:无花果30g,无花果叶10g,鹅不食草、蜂房各15g。
用法:上药加水煮沸10分钟后熏鼻,每次30分钟,7次为1个疗程。
按:李好义等用上方治疗过敏性鼻炎68例,结果:显效40例,用药后症状消失,随访一年未复发;有效28例,临床症状好转,随访半年,症状稳定。报道于《中医外治杂志》年1期。
04发泡膏穴贴药物及制备:斑蝥、白芥子各20g,分别研细末,和匀,以30%二甲基亚砜调成软膏。
用法:取麦粒大一团,置2cm×2cm胶布中心,贴于穴位上。贴治穴位为内关和外关穴(均双侧),交替贴治。贴后3小时揭去膏药,用创可贴覆盖于水泡上,过2~3天即逐渐干瘪结痂。每周1次,4次为1个疗程,可连续贴2~3个疗程。
病案举例:徐某,女,32岁,干部。患过敏性鼻炎3年余,不分季节,稍觉受凉即鼻痒、喷嚏、流涕,早晨发作尤剧,曾用过抗过敏药、激素及局部用药,均无效果。用发泡膏贴治一次后,症状明显好转,贴完4次即停止发作,随访近1年,未再复发。
按:我们用发泡膏贴治过敏性鼻炎64例,经系统观察,结果:显效39例,有效1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6%。一般贴治1~3个疗程。报道于《中医杂志》年9期。
高树中发现凡鼻炎病人,第五颈椎有明显压痛或者条索状物,于此处发泡,结合针灸鼻通、迎香、印堂、通天、合谷,过敏性鼻炎加飞扬,针药并用,常获佳效。摘于《针药并用临证经验琐谈》一文,载《中医外治杂志》年2期。
河南邓州市卫校史正跃用斑蝥白芥子醋调贴印堂穴发泡治过敏性鼻炎80例,总有效率达97.5%。报道于《中医外治杂志》年1期。山东郓城大人乡卫生院李霞等。单用斑蝥印堂发泡治疗过敏性鼻炎及单纯急慢性鼻炎、慢性副鼻窦炎,有效率87%。载《中医外治杂志》年3期。
05丹皮液滴鼻药物及制备:牡丹皮g,清水浸泡1天,蒸馏成ml,使成乳白色液体。制作时药物不能超过容器的1/3,水不能超过容器的2/3。
用法:用丹皮液滴鼻,每日3次。
按:张玉梅用本品治疗过敏性鼻炎例,结果:显效36例,好转86例,总有效率为87.1%。其中坚持用药3周者97例,有效率为91.75%,用药2周者18例,有效率为88.88%。报道于《湖南医药杂志》年4期。
温馨提示:请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不做为处方,如
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版权声明:本文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
中药的正确煎煮方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为最好,搪瓷器皿次之,不锈钢锅更次之,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一般应先用水浸泡30分钟以上,或遵医嘱。加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2-5厘米为宜。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水量,防止煎干、煮焦。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物煮沸后再煎煮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煮二次,第二次煎煮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毫升,成人每剂-毫升,一般分两次服用。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将“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后下药”同煎5-10分钟即可。
3、“烊化药”:待药物煎好后,取药汁,加入“烊化药”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包煎药”:将“包煎药”用药用纱布包扎好,与其它药同煎。
5、具体情况按医嘱煎煮。
2中药的服药方法
宜饭前服用类
1、补益药:此类药物如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丸、生脉饮、人参系列药品等宜在饭前服用,利于吸收而充分发挥其补益作用。
2、化痰止咳平喘药:此类药物饭前服用,祛痰镇咳作用明显。
宜饭后服用类
1、健胃药:饭后服用有利于其充分接触食物,达到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之功。
2、辛辣刺激性药物:这类药物如干姜、川椒、旋复花、乳香等,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3、清热泻火药:此类药物药性偏寒凉,对胃有一定的刺激,饭后服用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宜睡前服用类
1、安神药:宜在睡前30-60分钟服用,有利于迅速睡眠。
2、润肠类:睡前服用有利于消除肠胃积滞,使排便更轻松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不做为处方,如
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版权声明:本文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珍惜健康!关爱生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