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原则 http://nb.ifeng.com/a/20190918/7727689_0.shtml
编者按
攻下药中有一种番泻叶,从“番”可知这是一种外来药。这种药使用时间不长,大约是七八十年,因此与大黄相比,并没有太多有名的古方。
番泻叶的主要功效是泻下导滞,用来泻下通便治疗习惯性便秘,在其他方面很少用。这是因为番泻叶有一些优势:1)不容易导致继发性便秘;2)大黄有明显的苦味,用来泡茶喝口感不好。
番泻叶在治疗习惯性便秘时的用量很轻,一般就是2~3克,像泡茶一样,用开水泡服即可。
老爷爷和小指月是怎样领悟番泻叶的使用的呢?
能泡茶喝的通便药
有个病人急性便秘,三五天都不来大便,虽然喝了蜂蜜、黑芝麻油,肠中还没有动静。他问有没有最简单的办法?最好不用煎药,他也省得麻烦。
老爷爷问,指月,有没有可以泡茶的通便药呢?而且也不用泻得太厉害。
小指月说,大黄、番泻叶都可以泡茶以通便,但番泻叶更平和,小剂量使用,可以让肠道微微通畅,起到缓泻的作用,大剂量使用也可以泻下攻积。老先生说,就用一味番泻叶,每次用3克泡茶,服两天看看。
这病人只吃了一天,大便就通下畅快无比,腹中胀满感顿时消失。
小指月说,看来这番泻叶是便秘患者的好帮手,既不用煎药麻烦,又可以通过简便的泡茶方法,达到通便的效果。
老先生说,急则治其标,用番泻叶是治标不治本。
小指月说,为什么呢?
老先生说,番泻叶只适用于急性便秘,不适合于慢性习惯性便秘,而且这番泻叶更不能长期大量服用。(编者注:《中药大辞典》指出番泻叶“用于急性便秘比慢性者更适合”,《中华本草》在功能主治中指出“主热结便秘,习惯性便秘”,似乎有不同)
小指月说,不是可以用番泻叶泻热通便吗,怎么又不可以用于各类习惯性便秘呢?
老先生说,番泻叶通导大便功用很强,但它虽然通了大便,同时更带走大肠更多水分,容易引起后续的大便干结。所以很多病人用番泻叶后,越用越需要增大剂量,而且肠道越干结。到后来不仅便秘更严重,而且一旦停用番泻叶后,还会心烦焦虑,全身不适,睡眠不安,表现一派番泻叶上瘾的情况。
小指月说,原来是这样,看来番泻叶通畅大便,只宜暂用,不宜久服啊!
排肝毒的一条重要途径
有个重症肝炎的患者,二便不通,腹中胀满,身上发黄。
小指月说,这肝脉弦硬又数,周身毒浊不能外走啊。
老先生说,排肝毒靠什么途径呢?小指月说,肝与胆相表里,当然要用利胆退黄的药,比如茵陈、栀子、郁金、金钱草等。
老先生笑着说,只把肝毒通过胆排到六腑还不够,现在他二便难通,下面堵得严严实实,不要说是把肝毒通过胆排入肠腑,这肠腑的毒浊不上泛攻入肝部就很不错了。
小指月说,那是不是先通通肠腑?老先生说,《黄帝内经》认为肝与大肠别通。小指月说,以前听爷爷提到过五脏六腑别通理论,但没有重视。
老先生说,这肝与大肠有独特的一条连接途径,肝部可以借大肠来排毒,同时大肠浊毒厉害,也会逆入肝部,使肝脏排浊无门。
小指月说,难怪很多便秘的病人会加重肝区胀满,本身有胆道结石的患者,便秘后胁肋疼痛必会加重,只要治其大肠,通其秘结,肝炎胁胀都会减轻。
老先生听了后点点头说,治病其实很简单,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小指月说,那为什么见到这重症肝炎,我说用泻肝胆的茵陈、栀子、金钱草,爷爷都摇摇头呢?
老先生说,实则泻之是没有错,但泻必须要讲究方法,必须要有中医的整体观指导,你才能够把邪毒撤出体外。好比如肝脏的浊火,最终会通过胆道经过胱肠排出体外,你只疏利肝胆,不通降胱肠,治病只走了一半。
小指月听了后说,爷爷,我明白了,你是要为这肝部的炎症浊热打开一条下排的通道。
爷爷终于点点头说,是这样的,就重用番泻叶30克,开水泡茶喝。
小指月吃惊说,这么大剂量,一般番泻叶泡茶通便每次3克足矣,为何爷爷用这么大剂量呢?
老先生说,小剂量泡茶可以缓泻大便,大剂量泡茶可以攻通二便。所以番泻叶不仅有通肠治便秘之功,更可以利水治腹中水肿胀满,但前提是要病人属于水热互结的。
这病人服用后,二便通畅,一泻千里,首先腹中绷紧感放松,胀满之势减轻,随后第二次服用,肝区疼痛也消失了。
小指月说,这才是真正的以泻代清啊!直接开导下游一切浊阴排泄无所障碍,那肝部的炎症浊火自然随着而撤走。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写道: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记载,用于重症肝炎之导泻,可取大剂量番泻叶30到60克,以开水泡茶饮服。但须中病即止,却勿过度,只宜暂用,不可久服。
番泻叶
本品为豆科植物狭叶番泻CassiaangustifoliaVahl或尖叶番泻CassiaacutifoliaDelile的干燥小叶。
甘、苦,寒。
归大肠经。
泻热行滞,通便,利水。用于热结积滞,便秘腹痛,水肿胀满。
2~6g,入煎剂宜后下,或开水泡服。
孕妇慎用。
服量不宜过大,过量则有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一般配木香、藿香等行气和中药品同用,可减少此弊。
》》更多爷孙俩的故事,请看......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麻黄篇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桂枝篇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紫苏篇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生姜篇(上)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生姜篇(下)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香薷篇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荆芥篇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防风篇爷孙俩的中医故事(9)–羌活篇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0)–白芷篇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1)–细辛篇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2)–藁本篇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3)–苍耳子篇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4)–辛夷花篇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5)–葱白篇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6)–鹅不食草篇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7)–胡荽(香菜)篇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8)–薄荷篇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9)–牛蒡子篇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0)–蝉蜕篇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1)–桑叶篇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2)-菊花篇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3)–蔓荆子篇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4)–柴胡篇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5)–升麻篇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6)–葛根篇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7)–淡豆豉篇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8)–浮萍篇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9)–木贼篇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0)–石膏篇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1)–寒水石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2)–知母篇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3)–芦根篇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4)–天花粉篇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5)–竹叶篇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5)–鸭跖草栀子篇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7)–夏枯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8)–决明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9)–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0)–黄芩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1)–黄连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2)–黄柏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3)–龙胆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4)–秦皮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5)–苦参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6)–白鲜皮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7)–金银花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8)–连翘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9)–穿心莲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0)–大青叶、板蓝根、青黛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1)–蒲公英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2)–重楼(七叶一枝花)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3)–土茯苓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4)–鱼腥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5)–金荞麦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6)–败酱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7)–大血藤,青果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8)–木蝴蝶,射干,山豆根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9)–白头翁,马齿苋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0)–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1)–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2)–千里光、白蔹、四季青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3)–熊胆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4)–绿豆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5)–生地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6)–灶心土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7)–玄参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8)–丹皮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9)–赤芍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0)–紫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1)–水牛角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2)–青蒿白薇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3)–地骨皮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4)–银柴胡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5)–黄连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6)–大黄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7)–芒硝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