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1茯苓

第三册故事从“泻下药”开始,到“祛风湿药”,再到“化湿药”结束,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第四册故事。由茯苓打头,懂点中药知识的朋友便会知道,这是进入“利水渗湿药”了。那么中药里为何有这么多专门应对湿气的药呢?且看作者专门为第四册故事写的前言——

中医要普及,首先要让更多人来认识中医。中医要想世界化,如果世界人们都读不懂中医,那这个进程就步履维艰。

所以将传统中医药的很多理念术语,转化为现代大众能听得懂、用得上的语言尤为关键。

所以运用小说题材弘扬中医,使用各类取象譬喻,让中医更有趣,以及将中医晦涩难懂的道理生活化,现代化,使人们能够轻松阅读,方便使用,这些都是在推进中医普及,走进民众,走向世界的步伐。

比如上一集我们讲到祛风湿药,这一集我们提到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有这么多治湿的药,该如何梳理浓缩出精华呢?为何说治湿的药很重要?大家看人体大部分都是水津在运行,懂得治湿就懂得在如何调配水津,进而在治疗大部分疾病之中能够另辟蹊径。

所以有人问老中医,你是如何看病的?这位传统老中医笑笑说,我不是在看病,我是在看人体气血水津是如何运行,为什么出现障碍的。我用药也不是在调疾病,而是在调人体气血津液。

我们会发现,这祛风湿药,大都是藤类药,风药,比如独活、威灵仙、海风藤、青风藤等。大自然里头风能胜湿,你看毛巾高悬,被风一吹就容易干,头发湿了,用吹风机一吹,就很快干爽,地面上有些水,被风一吹也容易干。所以羌活胜湿汤里头,用大量的风药,把高巅脊背乃至周身的湿气吹化,身体就轻松了。

而化湿药大都苦温干燥,比如苍术、厚朴、草果、砂仁等,大自然里头燥土能够把水湿给吸干,正如地板上有湿,用点燥火灰一洒就干了,道路泥泞坑有水,你铲几把干土一填平,水坑马上干爽。所以平胃散里头用苍术、厚朴、陈皮等物,就像把坑洼的胃土这条谷道平整。

而利水渗湿药,又分为好几版块,总的离不开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比如茯苓、薏仁、车前子、滑石、茵陈、金钱草等,但不管怎么样,它们不同程度都具有开膀胱、导水沟的作用。正如公路水泱泱,你怎么用风吹用土填不管用时,这时挖沟渠才是最为重要的。沟渠通畅,水湿自去。

又比如耕田种地,为何首先要挖沟渠,因为你再多的土壤,你也抵不住瓢盆大雨,不把沟渠挖好,农田很快就变成水田,所以人体膀胱水道不通,就佷容易水肿肥胖胀满。这时用风干用土填,都比不上挖沟去来得快,这挖沟渠就是利水渗湿......

南方低湿之处桌子的脚总是先烂,所以在南方行医如果不懂得治湿是行不通的,但治湿之道非常复杂,把这复杂的治湿之道形象化,把这高深的医理朴素化,便能够迅速让大众把握住中医的精髓。所以普及中医既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更需要各种灵活生动的讲法,如果学起中医来,有十足的趣味,十足的悟性,那谁也不会中途而退。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

、茯苓

[功能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除湿圣药——茯苓

茯苓甘淡平,除湿水气行。

脾虚神不定,健脾可宁心。

小指月边学药边总结,甚至他自己都能编出朗朗上口的歌诀。

这几天竹篱茅舍窗台上一盆兰花,居然纷纷枯黄掉叶子。

小指月最喜欢这盆兰花了,非常心疼,但又不解其故,便问爷爷,爷爷,快救救我们这盆兰花吧。

爷爷笑笑说,爷爷,救人救动物,可很少救过花啊。

小指月说,那为什么兰花会枯萎呢?

爷爷走前去看,笑笑说,你瞧这土太湿了,泥都水泱泱的,估计根都快腐烂了,叶子能不脱落吗?

小指月马上把花盆翻过来看,原来花盆下面那个洞堵塞住了,水下不来,所以一浇水,都闷在花盆里,兰花的根泡也泡烂了。

小指月马上把兰花换过一个盆,搞些疏松干爽的泥土,这样这个大盆下面的孔就非常通透,水就很快能够利走,过了一个多星期,兰花又长得灿烂起来。

一个病人老是脱发,前额光溜溜,老先生一看他舌苔水滑,便说,就用一味茯苓打粉,每天吃两次,一次吃6克,以后不要再吃凉饮冰水了。

这青年就是经常喝冰冻饮料,老先生说,凉饮制造秋冬肃杀的场,所以人体头发毛发就像大自然草木,逢肃杀之令,必定生机不旺。

这年轻人回去吃了一个月一味茯苓饮,脱发一年多的地方,居然毛发丛生,他非常开心,又来要了一料茯苓饮,再吃一个月脱发就好了。

小指月不解地问,爷爷,肾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你既没有用补肾精的首乌熟地,也没有用养血的药当归枣仁,怎么却治好了他的脱发呢?

老爷爷笑笑说,如果是精亏血虚,就要补精养血,用七宝美髯丹,或者你说的思路都行,如果只是水饮为患,那把水利去,头发就很快生起来。

小指月说,爷爷,为什么水饮会导致脱发?

老先生说,你看到那盆兰花没有,浇太多水,花盆下面的孔又塞住,水湿下不来,瘀在里面,就会腐烂根子,导致兰花掉叶,对于人体而言,如果三焦膀胱水湿不利,瘀在里面,就会上泛巅顶,水湿腐蚀发根,头发就容易脱落。

所以岳美中认为,脱发的形成有一种原因是水气上泛巅顶,侵蚀发根,使发根腐烂而枯落,茯苓能上行渗水湿,而导饮下降,湿去则发生。

这叫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小指月恍然大悟说,原来如此。

老先生说,他还有前列腺炎,下面尿道有瘀塞,水湿才排不畅,所以茯苓一物二用,上病下取,通利三焦,能够淡渗利湿,打开下焦水湿下行的开关,就像把花盆下面瘀塞的那个口通开来,这样水湿下注不上泛,发根就清爽牢固,而尿道也通畅舒服。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名医绝招》曰,岳美中用一味茯苓饮治脱发,用茯苓千克,打成细粉,每次服用6克,白开水送服,一日两次,一例脱发青年,服药两个多月,发已丛生,一例脱发已经十多岁的孩子,服用三个月后,发也生长出来。

青松林下茯苓多

割断凡缘,心安神定。山中采药修身命。青松林下茯苓多,白云深处黄精盛。

百味甘香,一身清净。吾生可保长无病。八珍五鼎不须贪,荤膻浊乱人情性。

小指月唱着《踏莎行》,跟着爷爷入山采茯苓。

茯苓这味药在这个时代用得非常多,不是因为爷爷喜欢用茯苓,而是这个时代的人们普遍饮食过度,血液浑浊浓稠,三高很多,所以急需要一些甘淡之品,把浊阴淡渗出去,这叫浓者淡之。

爷爷在一个大松树前面观察了几下,然后用锄头在地上叩了叩,居然地面上发出与众不同的响声,爷爷笑了笑说,这下面准有茯苓。

小指月说,爷爷,你又没有透视眼,怎么知道下面有茯苓呢?

老爷爷笑笑说,这采药跟中医望诊是一样的,都讲究司外揣内,透过现象看本质。

小指月一下来趣了,爷爷,你能透过地面蛛丝马迹,看到地下有茯苓?

爷爷说,如果老药工,没这双火眼金睛,那么你上山跑个遍,也挖不到茯苓啊。

小指月急着说,爷爷,那你快把这火眼金睛教给我,我也想找出茯苓来。

爷爷说,茯苓喜欢生在松树林,你看这茯苓所长之处,土壤都会比较干爽。

小指月说,是不是水湿都被茯苓收下去了呢?

爷爷点点头又说,这茯苓所长的地面,你用锄头去敲,如有空响声,如果再结合松树的的末端,带些枯黄,那树下就可能有茯苓。

小指月点点头说,原来爷爷刚才敲地面便是在叩诊听诊啊!

爷爷又说,司外揣内的方式很多,你在松树林里头看到被砍伐或倒下的松树,如果不朽不蛀,用鼻子去闻,又没有明显松脂的气味,那松脂精华都茯苓吸纳下去了,然后你可以用锄头去击打,一击就碎,那么这松树根部下面极有可能有茯苓......

小指月笑笑说,爷爷,这就是闻诊啊!

小指月按照这些方法,又在周围的松林找到了一处,然后他亲自挖下去,果然采到了茯苓,它兴高采烈地拿着自己的成果说,爷爷,爷爷,我也练就了火眼金睛,哈哈!

有个小伙子,稍微喝多一点水就拉肚子,晚上如果再灌上点啤酒就会遗精滑精。

老爷爷说,这是什么病症呢?

小指月说,舌苔水滑,脉濡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这是脾虚湿盛。

老爷爷说,选择一味药,既能除湿,又能健脾的。

小指月说,那一味茯苓足矣!

这小伙子便用茯苓粉,以米汤送服,每天吃两次,吃了一个星期后,就很少拉肚子遗精了,即使偶尔吃多一点水也没事。

爷爷说,这茯苓能够通利三焦,走水道,茯苓所生长之处,地面干爽,所以它入到人体,水湿四布,周身佷容易因此而清爽舒适,故一味茯苓乃健脾除湿妙品。

小指月说,如果小便多怎么样?

老先生说,那可以加些山药。

小指月又说,如果湿泻厉害,舌苔水滑怎么办?

老先生说,加进白术,其效更速。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治心虚梦泄,或白浊:白茯苓末二钱。米汤调下,日二服。(《仁斋直指方》)

2、治小便多、滑数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药(去皮,白矾水内湛过,慢火焙干)。上二味,各等分,为细末。稀米饮调服之。(《儒门事亲》)

3、治湿泻:白术一两,茯苓(去皮)七钱半。上细切,水煎一两,食前服。(《原病式》茯苓汤)

苏东坡与茯苓芝麻面

这几天小指月在品读苏东坡传,这位文人词客,为何能够在官场之中屡被贬谪仍然豪放豁达,自强不息,一一挺过来的呢?

甚至人们认为被南下流放后,几乎不可能再活着回来,自古南迁几人回,苏东坡不仅屡屡创造名篇诗句的奇迹,更是在创造生命的奇迹。

老爷爷说,豪放的性格,可以令得苏东坡开创宋朝一代豪放词风,一改婉约靡弱之风气,同时也能够让他在逆境之中畅天怀,但如果没有精通些中医中药,那么在被流放的途中,不是死于恶病,便是误于庸医之手。

小指月说,爷爷难道一代文雄苏东坡也是精通中医的人?

爷爷说,不仅苏东坡,甚至杜甫,范仲淹,袁了凡,这些名流都通于医药。

小指月不解地问,他们为什么要学医呢?

老先生说,业余学,身家用,闲时学,急时用。中医可以为生活增色,为健康增值,为生命充电,为家人朋友的健康加油。

小指月说,那苏东坡医术达到什么程度呢?

老先生说,除了流传有《苏沈良方》外,还有大量苏东坡自己用药调理身体的故事。

小指月说,我最喜欢听故事了。

爷爷喝了一口茶,慢慢道来。

这文人墨客,大都喜欢坐于书桌旁,读书写字,吟诵诗篇。

但久坐便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湿气下注,久坐上肉,伤脾,这样就容易腿脚沉重不利,下半身长湿疹,湿疮,甚至痔疮。

这样苏东坡经常痔疮发作。

在《与程正辅书》中苏东坡曾讲述,一次他的痔疮复发了,不得不休粮断酒肉,忌酱菜盐酪好几天,可是一点也不见好转。

有些中医朋友就推荐苏东坡要用一些攻毒活血清热泻火之药,去治疗痔疮。

但苏东坡认为自己的痔疮不是简单的血毒瘀滞,而且自己经常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脾虚导致湿邪下注,久坐导致血脉不通,这样湿浊与瘀血,相互搏结,便长成痔疮。

如果纯粹地去攻毒活血,清热泻火,自己体质本虚,不适宜攻伐太过,不如固本培元,通过健脾除湿,来治疗湿邪的来源,这样苏东坡便开始阅读医籍,寻找思路。

他马上发现,可以把茯苓跟芝麻配在一起制成食疗的小方,因为按照正常人都不太喜欢吃药,如果能够制成一些糕点,既能够治病,又美味可口,还能补益人体延年益寿,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文人就是多奇思妙想,说干就干,随后一料芝麻茯苓面就制造出来了。苏东坡一吃后,痔疮就很少发作,非常舒服,思维更清晰,精神更充足。

小指月便问,爷爷,为什么用茯苓配黑芝麻呢?

老先生笑笑说,苏东坡还经常有便秘,大便一不通畅,痔疮就容易出血发作,所以既要选用一味能润肠通便,又可以补益身体的药,而且要非常可口,那就非黑芝麻莫属了。

而茯苓淡渗利湿,中医认为血不利则为水,水湿不通利也会加重痔疮瘀血,所以通过茯苓通利周身水气,又能补中健脾,这样未生之水湿令不生,已生之水湿令消去,湿气流通,血脉顺畅,痔疮症状因此减轻,大便畅通,浊气得降,肛裂出血,也就消失了。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写道:

《东坡杂记》中记载治疗脾虚痔疮方法:“黑芝麻去皮,九蒸晒,茯苓去皮,入少白蜜为面。食之甚美,如此服食多日,气力不衰,而痔减退。”“只吃此面,不消别药,百病自去,此长年真诀也。”

孙思邈说“茯苓久服百病除”。苏东坡采用芝麻茯苓面治疗痔疮的方法距今已有多年,至今民间仍用此法治疗痔疮。方法:把炒熟后的黑芝麻碾碎,与茯苓粉混合,每天服用20克。

苏辙与茯苓粥

《神农本草经》曰,茯苓久服安魂养神。

爷爷继续给小指月讲苏东坡弟弟苏辙的故事。

苏门出了三学士,苏轼跟苏辙两兄弟关系非常好,他们既是文人,也都在朝为过官,文人或官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大都想事情太多,体力活干得少。

事情想多了后,就容易伤脾,体力活干少了,胃口也打不开,所以消化食物功能一减退,人体就佷容易累,因为中医认为四肢皆禀气于脾,你脾运化的水谷少了,四肢跟五脏怎么能得到最充足的能量呢?

这样他们兄弟俩都容易倦怠乏力,特别是苏辙每每用心太过还容易失眠,晚上一睡在床上,人是静下来了,但脑子却像开快车那样没有静下来。

他也尝试了去服用各种安神的药,发现效果始终不太好。

在信中,苏轼就告诉苏辙,即使仕途不太如意,也不要太过忧郁,你看我多次起起落落,照样写文章,游山访友,要多到老百姓里头去跟他们一起干活,这样干完活后,人即容易睡觉,脑子灵感也会如泉涌。

而苏辙也知道自己疏于锻炼,他又想找一味药,作为食疗来辅助自己虚弱的脾胃跟心悸失眠。因为他知道自己从小就多病,需要靠靠食疗,这么多年也没有少吃过药。

苏东坡这人是一目十行,遍览古籍无数,他发现历代医药方中,最常见的一味药就是茯苓跟甘草。

茯苓在古代医家眼中成为四时神药,虽然平和却不可或缺,他把这一心得告诉弟弟苏辙,苏辙也跟朋友交谈,并且认真研究前人关于茯苓的记载,它看到典籍上说,对于身体脾虚心悸,又说属于水湿偏盛,便可以放胆服用。

但如何诊断出自己是水湿偏盛呢?

苏辙又仔细阅读典籍,发现可以从最简单的舌头入手,如果舌头伸出来胖大,甚至舌头两边有齿痕的,而且舌苔普遍偏厚腻而白,这时身体内肯定水湿偏重,人体容易觉得困倦乏力。

这些最简单的症状诊断,一下子跟自己对应得上了,于是苏辙便经常去松树林里头采集茯苓,这样既可以得到茯苓,又可以通过爬山采药出出汗劳其筋骨,锻炼身体。

他直接用茯苓来熬粥,平时有空就熬来吃,吃了几个月后,睡眠治疗大好,服用了一年,身体强健,胃口大开。

以前一睡下去,脑子老静不下来,甚至心跳加速的症状统统消失了。

周围人很奇怪地问他,你作为男人怎么也用化妆品呢,以前你的脸蛋没那么洁白润泽的,怎么现在看起来,越来越清洁了呢?

苏辙才跟大家解释说,自己是靠茯苓粥来调养身心,健脾和胃,宁心安神,这样脾胃一开,睡觉便好,所以精充神满,颜面有光。

大家才明白原来是这个道理。

《肘后方》中记载,服用茯苓至百日,肌体润泽,延年耐老,面若童子。

可见茯苓不单是调内脏水湿之妙品,更是美容上品,可以净面,可以养颜,可以祛除皮肤瘀滞暗斑,色素沉着,因为周身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自然面洁如洗,身心如同疏理清洗过一般。

慈禧与茯苓夹饼

小指月说,爷爷,我喜欢听故事学中医。

爷爷说,那再给你讲个茯苓夹饼的故事。

小指月说,这茯苓夹饼不是北京特产吗?

老爷爷说,正是,这北京特产可是有来头的,不单广为老百姓喜用,更是宫廷必备养生延年之妙品。

小指月说,那这茯苓夹饼是怎么来的呢?

老爷爷便娓娓道来。

原来慈禧太后,名为太后,实则垂帘听政,每天要处理大量国事,经常日夜烦扰,精神疲惫,因此老是觉得胸中有团逆气,而且惊恐忧虑,心慌心悸,失眠不已,太医们竭尽脑汁,既是酸枣仁汤,又是安神定志丸。

这样极尽药物之妙,居然治起病来毫无起色,太后干脆就不再吃药,而且见到太医就烦躁,干脆不见他们。

可是失眠心悸的症状,不吃药又不行,国事一天比一天多,一件比一件繁琐,这样很容易搞得肾精衰弱,容颜憔悴。

对于太后而言,她的容颜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有谁能让她容颜不去,她随时都愿意拿出一半江山来,但这个如果永远都不可能成为现实。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时秦始皇。人总会一点一点老去,这是自然的规律。西太后旁边的小太监便向太后说,听说天下财宝大都集中在富豪手中,长寿之秘,大都在高寿者身上,欲得延年长寿,何不向一些高寿者请教。

慈禧便想到北京城外香山有个法海寺,寺内方丈人称老寿星,不单年近百岁,而且每天照样坐禅练功,生活自理,甚至上山采药,最不可思议的就是这老和尚虽然年近百岁,却颜若童子。

慈禧马上说,如果谁能够把这养生美容的秘诀挖掘出来,她便重重有赏。

而她自己又放不下太后的架子,于是便用轿子把老和尚请到宫里来,让左右侍卫善待老和尚。

老和尚当然知道礼下于人,必有所求,他从侍卫口中得知太后心中的忧虑,老和尚随即笑了笑,侍卫们大吃一惊,连朝中国医都没有把握,战战兢兢,你一个乡野老和尚居然谈笑之间就有把握把太后病治好。

这侍卫便说,老方丈,太后都厌倦吃药了,你可有法子让太后不吃药却能好病?

这个难题够大了,给你天底下的好药让你放手去治病,你可能都会觉得技穷,现在反而把你手绑起来,让你去治这最疑难的病,你怎么能够得心应手呢?

老和尚笑了笑,他便说,先别论治病,让太后尝尝老衲亲手烙制的圆饼。

这侍卫就疑惑了,我们宫中什么糕点没有,天底下最好的饼到处都是,御厨们做出来的点心岂是你们民间粗俗之人所能比拟的。

老和尚看出侍卫的不屑,便笑笑说,人生在世不求仙,五谷百草保平安。此饼乃老衲采集的茯苓所制,名曰茯苓夹饼,服用后,既能健脾安神,养颜美容,又可延年益寿,轻身耐老。

这样一说,这是侍卫才发现,饼中原来大有玄机,绝不是普通家常小饼。这样这饼送到太后手中,一打开来,便有阵阵异香扑鼻,问到这股香味,胃口马上打开,一尝非常松脆可口,吃了后意犹未尽,吃完一小盒,想不到就没有了。

太后便急着叫侍卫向老和尚索要,老和尚笑笑说,此饼每天只炮制一点,要等到第二天才有。

原来老和尚知道好吃不可多吃,饼到七分饱,这样意犹未尽,最能把脾胃养好,这样太后每天最关心的就是饼到了没有,这样连续吃了五天后,顿觉神清气爽,心慌失眠的症状一扫而光。

这种既不用服用苦口的药茶,又能够品到鲜美可口的茯苓夹饼,而且还可以治好病,这样的事天底下再难找了。

太后连连赞叹这老和尚养生有功,制作茯苓夹饼有一手,便重重赏赐了法海寺众僧人。

随后太后医院,叫御厨跟太医们联手炮制茯苓夹饼,这样在宫中就可以时常吃到这种健脾安神,延年益寿的小吃。

从此太后越吃,身体越来越好,不单心悸失眠之病不再犯,而且胃口大开,精力充足,连皮肤都比以前光泽,焕然一新,自觉又年轻了。

这样茯苓夹饼,从此就成为宫中每天必制的保健小吃,由于此饼药食统一,美味与养生兼备,所以很快便传到民间去,广受大众欢迎,成为北京一道亮丽的特产。

这样上治八十岁老人,下治三岁顽童,但见脾虚气弱,不思饮食,睡眠不安,只要有水湿为患的,用这茯苓夹饼作为保健小食,都能够很好地缓解病症带来健康。

小指月拍拍手说,爷爷,我也要做茯苓夹饼。

爷爷笑笑说,这可是皇宫里头才享用到的哦。

小指月笑笑说,皇宫里的美味也是源自于民间,可为什么一味茯苓夹饼,居然可以解决连太医都束手的难题?

老爷爷说,这就是老和尚的高明。

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

这茯苓最能够治疗用心用神过度导致的忧劳心中纠结,他能安神定悸,而且茯苓还能够缓解心胸中压力。

小指月说,它如何缓解心胸中压力呢?

老爷爷说,淡渗可利湿。很多达官贵人,出入必车马,升降必电梯,很少走路,体力劳动也减少,这样整个身体阳气就没那么足,阳气一不足,湿气就到处为患,所以周身容易困重疲累。

小指月说,原来水湿便是心胸中压力以及身体不适的一个重大原因。

老先生接着说,你还得明白水湿是怎么来的,这些达官贵人们大都生活条件好,他们能吃到大量生冷瓜果,尝起来看似可口,实则伤人脾肾阳气,阳气一伤,水湿更加运化不了。这些运化不了的水湿,留在体内,就会造成心脏巨大的压力。

小指月说,原来茯苓是通过开水湿下行的通路,使身体湿气去,压力轻。

老先生说,没错,所以为何五苓散、苓桂术甘汤,它们都能除痰湿以减肥轻身,都以茯苓为主药。

张仲景他在那时代就看到茯苓善去水湿了,所以你别小看茯苓这味药平淡无奇,你用好了,却力能挡千军万马。

小指月说,难怪了,刚开始我也觉得平淡无奇的茯苓夹饼怎么可能解决令太医都束手的顽疾呢?

老先生笑笑说,世间没有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茯苓饼成分有茯苓霜和精白面粉,做成薄饼,中间夹有用蜂蜜、砂糖熬溶拦匀的蜜饯松果碎仁,其形如满月,薄如纸,白如雪,珍美甘香,风味独特。关于茯苓饼的制食法,早在年前的南宋《儒门事亲》中就有记载:“茯苓四两,白面二两,水调作饼,以黄蜡煎熟。”不过这种蜡煎的饼并不好吃。到了清初,有人提出“糕贵乎松,饼利于薄”的主张,于是,后来的饼就越来越薄。因为滋补性强加上慈禧爱吃,所以身价百倍。凡到北京的外地人,大都要到王府井买几盒带回去,以馈赠亲友。

钱乙与风湿病

小指月说,爷爷这些名人跟名药的故事真好听,还有没有关于茯苓的故事呢?

老先生说,听故事你永远听不够,爷爷永远也讲不完。

小指月笑了笑,他知道爷爷又有好故事了。

老爷爷便用他那不急不缓的语气,又开始讲了起来。

在宋朝有个名医,他叫钱乙,是上天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为什么这样说呢?

原来这钱乙他最善于治疗小孩子的疾病,有儿科圣手的美称,很多小孩子疑难杂病都因为他而得以救治,而且很多儿科医家的成就也因为看了他的书而得到不断提高。

大家耳熟能详的六味地黄丸,就是出自这味儿科圣手的手中。

但医生能够医病,并不能够保证自己不得病,很多医生得的病更顽固难治。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病不是简单的感冒发烧,而是常年无休止地操劳。

因此钱乙就得了顽固的风湿,人家问他,钱大夫,你经常帮别人治病,为什么不把自己病治好呢?

钱乙总是笑笑说,当大家都没有病了,我的病就好了。

大家都不了解钱乙为什么这样说,但他最好的朋友就知道钱乙每天晚上都在研读古籍,替千家娃子想病,所以除非孩子不再生病,钱乙就真的可以不再操劳操心了。

晚上当关节痛到难以入睡时,钱乙总是搞些姜来敷敷,或者喝点小酒。

由于经常熬夜,加上吃饭时间都用来看病人,没有规律,所以他又得了痰饮病,这样风湿加上痰饮,瘦弱的身体就更难受了。

于是钱乙不得不重视自己身体,因为这身体如果再差下去,自己《小儿药证直诀》的创作都没法完成了,只有身体才是创作的本钱,健康才是事业的保障。

这样钱乙就遍览古籍,他发现自己脾虚有湿,又咳吐痰多,色白,而且还风湿关节痹痛,如果不把痰湿疏散开,关节痹痛,就很难真正好起来。

所以必须要找一味药,既能健脾除湿,又可以化痰行水,这样脾胃得健运,痰湿得化,脾主四肢功能加强,手脚风湿痹痛就会减轻。

所以他就舍弃了常规用藤类药治疗风湿筋骨痹痛的思路,直接从脏腑入手,选用一味茯苓来治疗自己的风湿。

想到这里,他马上就让自己的亲戚到东山上去采茯苓,特别是有些老松树,长满了菟丝子,那么那里长的茯苓就是最好的。

所以有句话叫千年古松,下有茯苓,上有菟丝。这样找到菟丝子后,然后用火烧,烧到菟丝子根部时,就一定能挖出茯苓来。

所以钱乙就靠这茯苓来治疗自己的风湿痹痛,果然服用茯苓后,自己常年久坐在诊台前,或书桌旁,脚沉重痹痛的症状就减轻了,而且吃饭胃口也好多了。

从此他就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服一下茯苓,帮身体除除湿,健健脾,安安神。

这样下除湿腿脚便利索,中健脾吃饭就有胃口,咳痰也减少了,宁心安神睡觉质量就提高。茯苓这味药真是理顺上中下三焦水道的最佳之品啊!

为何茯苓可以令身体减少痰饮呢?

《世补斋医书》说,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以行湿。

关于茯苓可以治疗风湿方面的作用,小指月还是第一次听到,但中医认为脾主四肢,四季脾旺不受邪,通过健脾除湿,风湿在身上便呆不下去了,所以用茯苓治风湿是治其本,然后小指月,又在典籍里发现有关茯苓治风湿的记载。便把它抄录下来。

相传成吉思汗在中原作战时,小雨连绵不断地下了好几个月,大部分将士水土不服,染上了风湿病,眼看兵败临城,成吉思汗十分着急。有少数几个士兵因偶尔服食了茯苓,风湿病得以痊愈,听说此事后,成吉思汗大喜,他急忙派人到盛产茯苓的罗田县运来大批茯苓给将士们吃,兵将们吃后风湿病好了起来,成吉思汗最后打赢了仗,茯苓治疗风湿病的神奇功效也被广为传诵。

一味茯苓能美白

小指月说,脸上为什么有黑斑呢?

老爷爷说,肾主水,在色为黑,如果肾的功能不好,水湿排泄不利,那各种黑斑色素便会沉着。

小指月说,那怎么去这些黑斑呢?

老爷爷说,要看是什么原因伤了肾,有人熬夜过度,脸上黑斑必加重,那就要安神早睡,有人郁怒伤肝,子盗母气,木拔肾水,那就要戒嗔怒。

小指月又说,为什么女人脸上容易长斑?

老爷爷说,一个是年纪到了,阴阳两虚,另一个是女人相对男的比较少运动,阳气没那么足,这样阳微则湿盛,所以身体容易留湿,故而她们平时可以用些茯苓、薏仁来煲汤除湿下行,给斑浊色素一个出路。

小指月说,原来是这样。

老爷爷说,还有,指月啊,你知道为什么这个时代水湿重的病人越来越多吗?

小指月说,脾主湿,脾虚咯。

老爷爷说,为什么脾虚?

小指月就答不上来了,毕竟造成脾虚的原因太多了。

老爷爷说,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叫饱食伤脾,现在的人普遍吃得太好了,吃的东西远远超过所需,这么多东西,压在中焦脾胃上,对脾胃来说无疑是个重大的负担,超载的车容易坏,经常超载的脾胃也容易生病,脾胃一病,湿气就四处流行,在肺则咳痰,在关节则痹痛,在脸则为斑,在心则失眠惊悸,在肾则腰酸,在脚则腿沉,在眼睛则视物不明,在巅顶则发脱......

小指月恍然大悟说,我明白了爷爷,我知道为什么一味茯苓有那么大本事,原来这叫异病同治,你不管是病在哪里,只要脾虚水饮泛滥,那都可以茯苓去对治中焦痰饮水湿之源,这样源清则流自洁,脾胃一旺,痰饮水湿就少,气血津液就多,身体就好。

老爷爷点点头。

有个嘴唇周围长黑斑的女孩子,很苦恼。

老先生说,黑斑为水之色,唇周乃脾所主,舌苔又淡胖有齿痕,明显脾虚水湿盛,所以一方面用内服茯苓粉,另一方面外用茯苓跟蜂蜜做成面膜,这样用了一周后,暗斑居然消无芥蒂。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治皯(gǎn,面色枯焦黝黑):白蜜和茯苓涂上,满七日。(《补缺肘后方》)

精彩文章回顾

胆胃上逆易上火就用后爱消消火

要保持花容月貌,必用参巧巧面膜!

每日学一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麻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桂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紫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生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香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荆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防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羌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9-白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0-细辛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藁本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苍耳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辛夷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葱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鹅不食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胡荽(芫荽/香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薄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牛蒡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9-蝉蜕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0-桑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菊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2-蔓荆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3-柴胡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4-升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5-葛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6-淡豆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7-浮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8-木贼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石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2-寒水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知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芦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天花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6-竹叶/淡竹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7-鸭跖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8-栀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9-夏枯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0-决明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2-黄芩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黄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黄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龙胆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6-秦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7-苦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8-白鲜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9-苦豆子、三棵针、马尾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20-金银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2-连翘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22-穿心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23-大青叶、板蓝根、青黛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24-贯众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25-蒲公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26-紫花地丁、野菊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27-重楼(蚤休,七叶一枝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28-拳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29-漏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0-土茯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鱼腥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2-金荞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3-红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4-败酱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5-射干、山豆根、马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6-青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7-木蝴蝶(玉蝴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8-白头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9-马齿苋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0-鸦胆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2-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3-熊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4-千里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5-白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6-四季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7-绿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8-生地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9-玄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0-丹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赤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2-紫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3-水牛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4-青蒿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5-白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6-地骨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7-银柴胡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8-胡黄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大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2-芒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番泻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芦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5-火麻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6-郁李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7-松子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8-甘遂、大戟、芫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9-商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0-牵牛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巴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2-千金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独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威灵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5-乌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6-蕲蛇、乌梢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7-木瓜、蚕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8-伸筋草、寻骨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9-松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20-海风藤、青风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2-丁公藤、昆明山海棠、雪上一枝蒿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22-路路通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23-秦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24-防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25-桑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26-豨莶草、臭梧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27-海桐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28-络石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29-雷公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0-老鹳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穿山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2-丝瓜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3-五加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4-桑寄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5-狗脊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6-千年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7-雪莲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8-鹿衔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9-石楠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0-藿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佩兰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2-苍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3-厚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4-砂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5-白豆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6-草豆蔻、草果

中医人的故事:传给后代什么才最有意义-精神感化世人,德行泽被后世(精彩)

丘处机祖师的修道故事

赵绍琴讲故事:那一年,我独排众议,毅然用白虎汤!

吴鞠通的故事

针灸治愈毒瘾的传奇故事

千古真人张三丰修炼故事

百岁道长张至顺的故事与修行之道

我的大学中医故事:人体使用手册-《黄帝内经》

有多少人误解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看完恍然大悟!

猫捉老鼠的故事,原来蕴藏了祛湿、健脾的大智慧!

十一条鱼的故事-颠覆你的健康认知[漫画]

5个治疗癌症的小故事(神奇不可思议)

故事篇专讲案例给大家听(汉唐中医倪海厦撰写)

"火星男孩"今年已经2岁,他的故事再次引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里比较好
北京白癜风到底能治好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ebushicaoa.com/eczy/37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2-2020 鹅不食草

    电话: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