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集市看到一个养鹅户在那儿卖残次鹅,每只鹅的头上都像戴着一副眼镜,90天的大鹅,每只鹅大概有5~6斤左右的重量,10元/只也没有卖出去。
看他的鹅不光是眼睛眶周围肿胀的都像是戴了一副眼镜,而且频频的摇头、伸颈张口呼吸,和他聊了一会,他养鹅2年时间了,几乎每批鹅都有这种情况,而且每批鹅的成活出栏率基本都是70%左右,问他场地有多大,每批养多少时,他告诉小农庄,每批养只,养鹅棚是一个宽8米,长60米的拱形棚,问他是否有水池时,他说砌了一个宽6米,长10米的小水池。喂的饲料是从养合同鸭的养殖户手里接的肉鸭料。
听了他的描述,看着他的鹅的样子,这个养鹅户的鹅的这种症状是典型的“鹅支原体感染”,本文小农庄就结合自己17年来在养鹅业的所见所闻和大家聊一聊这种疾病的基本常识,以及引起这种疾病的主要原因,如何预防该鹅病的发生,发病后采取的治疗措施等。
一、什么是鹅的支原体感染?
可能大多数养鹅户经常听说的疾病有小鹅瘟、痛风、浆膜炎、副黏病毒、禽流感等,对于鹅的支原体感染方面的知识了解的很少,小农庄在与鹅打交道的17年间也碰到过这种情况,刚开始也和广大的养鹅户一样满脸的“懵圈”,不知道这种疾病是什么名字,而咱们北方地区养鹅兴起的较晚,大部分看鹅病的兽医也基本都是看鸡病、鸭病的兽医兼职过来的,对于鹅病真正了解的并不多,特别是一些兼卖兽药饲料的鹅苗贩子,其实对养鹅的知识仅是停留在表面,并不真正的了解鹅,只是为了多卖些兽药与饲料赚养殖户一些钱,而这部分人又非常的能聊,养鹅户对于这些人有一种天然的依赖性,所以所得到的养鹅的信息与技术往往偏离了养鹅的轨道,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关于这种病由于致死性低,养鹅户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大部分的养鹅人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其实这种疾病的危害性还是非常大的。那么这种疾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鹅的支原体感染也称为鹅的慢性呼吸道,有的资料上也称为鹅的渗出性败血症、还有的称其为鹅的气囊炎,鹅的流行性感冒,鹅的传染性鼻窦炎,其实都是一回事。
这种病的主要症状是:患鹅在初发病时,往往呈一侧或两侧眼眶部隆起肿胀,好像戴了一副眼镜一样,用手触摸时有波动感,随着病程时间的推移,胀肿的部位变硬,鼻腔黏膜出现发炎症状,不断有浆液或脓性物质流出,部分鹅还会出现堵塞鼻孔的现象。很多的鹅伸颈张口呼吸,在断水的情况下,症状会加剧。患鹅还会出现甩头,用爪子挠头或鼻部的现象,精神自然是萎靡不振,长生速度变缓。
二、让鹅产生“戴眼镜”症状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种病多发于1月龄以内的雏鹅,成年鹅也有感染,发病的季节主要集中在春、冬季,秋季换季时也会感染流行。
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和温差的变化、养殖的密度、饲料营养结构、无度的使用抗生素、卫生条件差、不注重消毒有极大的关系。
温差变化的原因。这种鹅病往往易发生在春、冬季,以及秋季换季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些季节,而夏季却很少发生呢?这个主要还是和气候有很大的关联度,在这些季节里,昼夜的温差较大,以及气候变化反复无常,养殖户在饲养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应对措施,或者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也就增加了感染这种疾病的概率。
养殖密度的原因。一般情况下,鹅的养殖密度是这样的,第一周每个平方最大限度为30只,这是一个极限,不能再突破了,最适宜的养殖密度应该是20~25只,考虑到大家养殖成本的问题,所以在实践中会建议大家可以采取30只/平方米的上限范围。第二周15~20只/平方米,最大限度为25只/平方米,第三周10~15只/平方米,第四周6~10只/平方米,第五周及以后每平方米3~4只,体型小的鹅多一些,体型大的鹅少一些。但有部分的养殖户达不到这样一个标准,比如开篇时提到的那个养鹅户,平方米的空间里却养了只鹅,去除平方的过道或是管理操作区域,实际可用面积只有平方米,这样测算一下,他的鹅的养殖密度达到了5.26只/平方米,这也难怪他的鹅每批的成活出栏率只能达到70%左右了。而他的水池的面积仅有60平方米,按照实践的标准,每10只鹅要配置1平方米的水上运动场面积,只需要配置平方米,这个已经是最低标准了,而这个养殖户只有60平方米,连一半也不到。
饲料营养结构的原因。现在很多的养殖户饲料是乱用一气,只注重鹅的生长的速度,而不管鹅的行为习性和生理习性,养鹅的方法变成了养鸡养鸭的方法,鹅是草食性动物,它需要从青草里提取大量的矿物质、维生素以及粗纤维,养殖户们不管鹅的这些习性,大量使用肉鸭料喂鹅,严重违反了鹅的行为习性和生理习性,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就会暴发一些平时不易得的疾病。
无度的投喂抗生素。由于养鹅户缺乏对养鹅基本知识的了解,盲目过度的依赖于放苗人,从小鹅开口喝水时就大量的使用抗生素,造成鹅的机体免疫能力的下降,对外界失去了应有的抵抗力,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造成了各类疾病的发生。
卫生条件差的原因。过度的密度,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卫生条件下降,特别是遇到阴雨天气时,鹅场污秽不堪,粪水混合一起,鹅饮用了带有粪便及细菌的水后,继发大肠杆菌或其他的疾病,从而诱发支原体症。
不注重消毒的原因。许多的养鹅户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小鹅没事的时候,什么消毒预防,统统都放在了脑后,一旦鹅发病了,像无头的苍蝇四处求医,但为时已晚,所以平时一定要做好消毒工作,防患于未然。
三、如何预防这种疾病的发生呢,即如何防止鹅“戴眼镜”呢?
了解了鹅“戴眼镜”是怎么回事,什么原因引起的,那么预防起来就好解决多啦。
加强饲养管理,及时应对气温的变化。了解了鹅通常发病的季节,所以重点要在春冬季以及秋季换季时做好预防,特别是勤观察鹅的行为变化,在一早一晚,天气气温骤变时做好关棚与通风工作。
严格按照饲养密度确定饲养量,或是配备最基本的养殖器具与场地。密度过大往往是流行病暴发的最大隐患,所以严格的控制养殖密度是预防各种鹅病发生的关键,当然鹅的这种疾病也不例外。所以养殖户们该省的省,像运动场,水池的配置标准,这些东西都是养殖的基本条件,是不可以节省的。
关于饲料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精饲料+青饲料的喂养方式是最科学的。鹅本身就是食草性动物,不能过度的违反它的生理习性,过度的违反了它的生理习性就会产生应激反应,造成疾病的发生。现代科学的养鹅也在向着配套种草养鹅、林下种草养鹅的综合性养鹅模式转变。这样的养鹅模式才是最为科学有效的,才能根源上达到防止鹅病发生的作用。
了解鹅的每个阶段的各种疾病的易感性,有针对性的做好预防,而不是盲目的使用抗生素、一些所谓的疫苗等。目前,在养鹅界里,有国家正式批号的疫苗也只有小鹅瘟、副黏病毒、禽流感等几种病毒性的疫苗,其他的所谓的疫苗都是忽悠养鹅户的,只不过是一些保健性的药物或者是一些抗生素而已。所以呢,养鹅注重的是各个阶段的饲养管理,而不是过度的依赖于药物的预防,过度用药带来的后果就是鹅的免疫力下降,病症会越来越多。在这里给大家再普及一次商品鹅的预防用药流程,1-3天预防鹅的沙门氏菌,防止小鹅拉稀和应激,饮用清洁的水,水中加一些预防肠道的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环丙沙星等,抗应激的保健品如多种维生素;第5~7天期间注射小鹅瘟疫苗,同时水中加抗应激的多种维生素;第12~14天注射副粘病毒疫苗或是副粘病毒与禽流感二联苗,若单独注射副粘病毒疫苗时,第21天需要再注射禽流感疫苗;第30天做一次小鹅的驱虫,除此之外就没有固定的用药要求啦。
强化卫生管理,加强定期消毒工作。一个鹅场疾病的产生与其卫生条件密切相关,所以强化鹅场卫生管理意识必须放在重要的位置,养殖商品鹅一定采取批批清的方式,每批出栏后,对鹅舍要进行全方位的卫生清理与消毒。日常的消毒做到每周最少一次,感染期间,2天1次,甚至1天1次。在消毒剂的选用上,要尽量保持多元化,避免使用单一的消毒剂,防止产生耐药性。
四、该病发生后如何治疗?
在养殖中难免会出现百密一疏的问题,当预防和管理失灵后,出现苗头症状时,应及时的对症治疗,越早越好,从小农庄的实践中,选用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对治疗支原体细菌感染的效果比较好,这类药主要有泰乐菌素、红霉素等,还可选用喹诺酮类抗菌药,如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主要预防一些并发症。在这里小农庄无法和大家交流用法与用量的问题,因为每个药厂,每个牌子的药品在含量、规格方面都会有一定差异性,按照每个药品的说明书使用就好,既不要加大用量,防止产生不必要的耐药性,甚至中毒现象,更不能减少用量,影响使用的效果,一般一个疗程应坚持3~5天时间。
结束语:在养鹅中我们往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