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山记镇山孕育了许多灵动的传说,有可探索

镇山记

1

镇山位于沅陵县七甲坪镇洞溪集镇两公里处,海拔米,属武陵山脉支脉,以左拥右抱之势将莲花村与中坪村划分两地。主峰巍峨,山势陡峭,有登山石级,上山级,下山步。石级长满青苔,树木掩映,它见证了许多世事的变化,也记录了岁月的沧桑。

伫立镇山之巅,西可眺望沅陵古塔鹿鸣塔,北亦可眺望张家界天门仙山。仰望苍穹之寥廓,俯瞰众山之渺小,雾起缥缈如仙境,日落暮色佛光生。群峰叠嶂,连绵起伏,以蜿蜒曲折的姿态盘踞。数千年来,这条山脉像巨龙一样神佑着山下的居民。

镇山寓意美好,旨在安定四方,也有不被征服之意。其山名早在我国其他地区闻名于世,例如越州的会稽山﹑临朐的沂山﹑幽州的医巫闾山﹑冀州的霍山为四镇,故称这些山为镇山,后又与五岳并举,亦称五岳为镇山。本地区镇山莲花庵门联有书“层峦耸翠峥嵘五岳朝天”,此联为历史遗迹,由此可见书联之人的雄心壮志,将镇山凌驾于五岳之上。

镇山,在当地闻名遐迩,其有关历史可追溯到东汉时期。

《马援传》载:“初,军次下隽(今湖北通城西),有两道可入,从壶头(在今沅陵县境内)则路近而水险;从“充”(今桑植)则涂夷而运远。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48年)马援将军率大军从五溪绕道桑植。二十五年(公元49年)三月末进驻清浪壶头山。

据说,东汉名将马援千里征讨五溪蛮,途经镇山,因粮草不济决定留下三百兵士在方圆几里收集粮草,并亲自督促。几日后,蛮夷大军突然袭击,因敌众我寡,汉军只来得及将少部分收集的粮食藏在了莲花洞并用石头将洞口封堵,然后被逼上镇山。镇山山峰陡峭险峻,四面悬崖,巨石成堆,一条羊肠小道穿岩缝顺峭壁陡然而上,仅限一人通过,是易守难攻之地。蛮夷首领仰望莲花岩惊叹,此石大如遮天巨盘,恰好要塞,是天助汉军,但他深知镇山无粮,于是安营扎寨在镇山脚下死守,让汉军不战自败。

每日傍晚,蛮夷首领都会派几名小兵乔装成当地百姓偷偷来到半山腰打探情况。一个多月过去了,蛮夷首领得到的情报是,山顶天天炊烟袅袅,日日有士兵操练时整齐又响亮的呐喊声。他无奈哀叹,以此判断山上粮草充足。未免遭遇汉军大部队,最终率军返去。临走前,五溪蛮夷迁怒当地那些为汉军收集粮草的百姓,抢光了他们的粮食与牲畜。

汉军正准备离开镇山绕道清浪,不料途中遇上了病疫,一时陷入困境。镇山距离壶头山不过四十余里路程,但因山高林深,道路崎岖,水急滩险,加上当地百姓不敢拥戴,大军粮草缺乏,后返回镇山困于山下。当时天气炎热,士卒多病死。

一日,当地一老农挖野菜路经兵营驻地,见士卒饥饿交迫,病苦缠身,于心不忍,便拿出篓子的野菜说,此苦菜虽苦,但可清热解毒。此苦菜,地下根茎细长,横卧生,有股特别的臭气,基生叶丛生,有长柄,开花时叶枯落。士卒们听信老农之言,立刻架起锅,倒满水,生起大火煮苦菜。菜熟汤绿,士卒们尝试一口,其苦难咽,欲砸其大锅,迁怒老农。将军马援,见老农以诚相待,便下令士卒将所有苦菜水喝光。苦菜下肚,不但填饱肚子,还缓解了暑气。菜,以治其症,初食食欲顿开,多食亦不济其事,甚至有副作用。马援一路带兵,士卒病疾缠身,食不果腹,沦落到靠野菜兼药为食,其苦难诉。未几,士卒多疫死,马援亦病死。当地人同情马援将军的遭遇给此野苦菜取名为“马援苦”,同时也是为了纪念他。多少年来,后人常用土话叫着“麻阳苦”或者“麻壤苦”。马援苦这味野菜,久经流传,具有历史的见证性。

汉军离开镇山后,老百姓上山劳作发现小小镇山之巅能吃的野菜都被挖空了,能吃的树皮草根都吃没了,每隔五十多米就有一堆篝火烧尽残留的痕迹。那口古老的莲花井旁,横七竖八躺着饿死病死士兵的腐烂尸体。当他们掀开堵在莲花洞口的巨石发现,汉军只运走三分之一的粮食。

因为马援,镇山这本史料书更加厚重多彩。“马援苦”根生千年,遍地开花。它与马援将军的故事,深深烙在每一个山里人心中,世代相传。

2

镇山以奇山怪石最为突出,因莲花庵闻名于世。修行圣地镇山莲花庵,是佛教与道教共存却没有争议的古庵。如真正了解镇山莲花庵,便知道当地群众信奉道教、佛教及敬奉先祖的风气十分深远。古碑有记载,镇山莲花庵始建于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元年(年),迄今为止已有年历史。乾隆四年(年)正式由官方拨款改建。道光二十七年(年)再次改造。尚存古碑有记载,光绪五年(年)对莲花庵修缮一次,于冬月十五日完工。年由僧人李世金与王菊英等三人再次修建。莲花庵的香火才得以延续,彰显了佛教文化的社会价值与影响。

天启元年九月十九,艳阳高照,大庸天门山寺符氏高僧法号符法灵,从井里打水回寺途中,偶遇池塘有一朵即将枯萎的莲花,于是顺手从木桶舀起一瓢水浇灌而上,枯莲瞬间丰美鲜艳。高僧大喜,再浇水一瓢,眼前便出现一道七色彩虹,穿过彩虹见一朵五色祥云呈莲花状漂浮在山外之山的镇山上空。高僧认定这是一处灵气宝地,于是带弟子不远千里,沿途打听,便来到莲花岩。师徒四处化缘,游说奇观,讲授佛法,并在镇山修了一座简易的木质庵堂。由于镇山顶峰有五个小山丘,面对莲花庵旧址有五莲拱座之势,因此而取名莲花庵,也印证此处为风水宝地,左环右抱,前朝后拥无一不缺,无一不全。符氏高僧留在庵堂侍奉香火,方圆百里,慕名而来或者求神拜佛之人络绎不绝,镇山庵因此扬名,家喻户晓,童叟皆知。

清雍正公元年,一日风云骤变,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庵堂僧人刚点燃清油灯,主持高僧便从入定中醒来,说庵堂需要迁址,因刚刚在入定打坐中眼前有一只金火神鸟从火焰中升腾而出,绕着祖师菩萨飞来转去。接着便发现祖师菩萨驾着神鸟腾云驾雾,一翅飞到山顶下百米处的小湾里,化身成佛。于是,主持僧人请来大庸普光寺名僧占星卜卦,勘测风水,以坐北朝南的方位,将庵堂从山顶迁至山湾。清乾隆四年(年)正式由官方拨款修建庵堂,占地面积多平方米,两层四字井砖木结构,楼门高耸,气势恢宏,左右厢房门窗相对,幽静雅致。后左方是柴房与斋堂,一隅堆放小捆小捆的干柴,旁边则是灶台。经采访得知,据不完全统计庵堂大小菩萨神像多座,樟木雕成,镀金或者镀铜塑身,流光溢彩。青砖砌成庵墙分别向庵门两边延伸,环抱庵堂。墙由油石灰勾缝,设正副楼门。围墙外有矗立四层高的化钱楼。正楼门大书“镇山莲花庵”,门柱刻有楹联一副“曲径通幽缭绕一莲拱座,层峦耸翠峥嵘五岳朝天”。楼门大字,门柱楹联与字迹至今保存完好。副楼门书对联一副:镇守群峰能保千年命脉,山清水秀竞赛万里长城。此对联由洞溪人名流人士张思杰题。在现存完好的门楼、石柱、石墩上,有各种雕刻图案。包括道家八宝之一的葫芦、宝剑,太极。还有朱雀朝日,双龙戏珠,白鹿衔花,麒麟,牛等等。由正楼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尊两人环抱之大,一人半之高,腾云带飘绕在腰间犹如一条巨蛇的王灵官菩萨。他左手持风火轮,右手高举钢鞭,威武勇猛,令人畏惧。两旁架起三人牵手环抱之大的鼓。主殿供奉佛教祖先释迦牟尼佛。观音祖师位居其中,四大天王与其他诸佛菩萨分别被供奉在厢房。绕过王灵官菩萨一边去庵堂,一边上二楼。庵堂有一天井,一丈多长,七尺宽。天井用来排水,采光,通气。《八宅明镜》中说:天井乃一宅之要,财禄攸关,须端方平道,不可深陷落槽,不可潮湿污秽,大厅两边有弄二,墙门常闭,以养气也。所以,在风水学中天井是气口,作用于养气。它更是僧人们知晓每个清晨降临的眼睛,当阳光从天井照射入内,便滋生了万物,佛便有了光。在天井的四个角檐下,分别整齐有距的摆放着一个四方石槽,下雨盛满水,僧人可用来洗漱,做斋饭,煮清茶,当雨停了,那叮咚叮咚的滴水声,清透明亮,洗涤心灵。

乾隆45年又铸造金鼎大钟一口。鼎高两米,共三层。钟高一米半,分侍楼门后两侧,每日清晨,钟声清鸣,十里可闻。莲花庵闻名四方,僧人李瘸子、陈正觉等三位僧人在此长伴青灯古佛,吃斋念经,侍奉此庵香火。道光二十五年,庵堂再次重新修缮,住持僧通圆撰刻碑文为据,碑文记载:尝思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今佛地镇山莲花庵,脉接天门,层峦叠翠,诸山来朝,势若星拱,每见莲花千万朵,池水四五尺,风止雨收,烟霞澄鲜,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诚佛地之大观也。昔先人修建,声灵赫濯,庇万胜之先全,栋宇巍峨,推一万之壮丽,无如历史久远,风雨飘摇,墙垣倾颓,爱鸠目人复成美举,将润闳更新,因与祥云并艳,龛座改旧,已如彩电齐辉,因勒于石,以志不朽。

光绪五年冬月,官方征地余亩,再兴莲花庵,碑文有明细记载。由于时间久远,风化因素,字迹剥落,已不能完全识别出来,依稀可见:本庵主持道李教兴师弟永远管业,立捐施土地人李文今有地方一塊土名鹅莺岩上齐尖老下,立捐施土地人姜心福今有土地一塊土名莲花岩,外石詹左与张大喜右与本庵为界愿载额粮,本庵主持道李教兴师徒之人李泉贞永远管业,代笔人尹太平,落款日期为光绪五年冬月十五日。以上皆是抄录碑文,但不全面不完整,大意为庵堂管业的继承人、捐地人与界线划分。

光绪十八年壬辰岁六月又重修一次,碑文记载:盖闻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兹莲花仙山由来已久矣,诸佛救渡众生,其功难以枚举。今屋朽垣颓,讵可坐视弗顾哉?任颓听败,不惟绿苔盈庭,道僧亦难容足,革故鼎新,宣独莲花生色,神像亦觉生辉。吾辈不能另造新宇,敢不重整田业,以大其英风,于是各舍处心,朽屋修成美屋,选请巧匠,颓垣粉成嘉垣,鸿名不朽,盛德无穷矣。光绪十八年壬辰岁六月,张继铭。

镇山莲花庵,盛极而衰于民国末年,内战不断,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莲花庵香火渐冷。解放后,庵堂田地分给山下百姓耕种,庵宇年久失修。年“大跃进”开始,全国大炼钢铁,群众把庵堂的大钟与大鼎砸乱投进了熔炉,大鼓也烧成了灰烬。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庵堂被拆梁掀柱,揭瓦劈门,遭到毁灭性破坏。除了墙垣门楼以外,成了一片废墟,狼藉不堪。那栩栩如生大大小小的菩萨,那日夜诵读的经书,不知有多少投入了火海。那历代僧人圆寂的清静之地也淹没在乱草杂树中。那长满青苔或者被人破坏的石碑字迹剥落。一代又一代僧人就这样被遗忘在岁月变迁的历史长河中。。

镇山,一座传奇之山在清冷的风中显得消瘦。莲花庵,残败不堪。那些见证了历史变迁的文物古迹,就这样毁于盲目狂热的年代。那些记载了镇山灵动传说与迷人风景的文字就这样消失在残砖断瓦之中。那铸造镂刻,精美又雄浑粗壮的大钟不知魂归何处?那洗涤心灵的悠远钟声消失在天边的衰草间,已无处可闻。

苍穹寥廓,大雁归来。每一个伫立在镇山之巅的人又仿佛听见僧人诵经念佛的虔诚之声。那暮鼓晨钟,一撞一声,悠远而又清鸣。

直到年,尼姑钟瑞芝久闻镇山之名,跋山涉水,不辞路遥到此,搭棚为庵,吃斋念佛,莲花庵才重生香火。相继又有洞溪乡茅塔村籍僧人李世金与王菊英到此与钟瑞芝一起修建一栋砖木结构的小庵堂。王菊英当时十七岁,是李世金外孙女,钟瑞芝是她姨婆。王菊英结佛缘还得从钟瑞芝说起。钟瑞芝家乡盛产高山茶叶,每到采茶时节,王菊英都会欢天喜地跟随着姨公去采茶,那种纯净的时光是每个花季少女最无忧无虑的。与姨婆相处时间久了,必然就受到影响。在一次饭桌上,王菊英盯着一盘炒肉突发奇想。她说,这个“肉”字包着两个人,人重人,那就是人吃人,所以不能吃肉。她这种最直接单纯的悟性,正是她拥有的慈悲之心。加之家里人已经给她订了一门自己并不满意的亲事儿,在她这个对爱情懵懂的年纪,她更执着于出家。于是,她不顾父母反对,甚至她用跳河自尽来威胁父母,最终放弃婚事,毅然决然上了镇山。民间对她还有另一说法,说因家人逼婚,要她嫁给一个毫无感情的男人。她不从,却遭到整个族人的排斥。在无法承受的压力下她选择出逃,万念俱灰的她跑到河边准备投河自尽,因心存留念,始终没有勇气做出轻生之举,之后便在河边留下一双鞋。追来之人见鞋不见人,认为她跳河自尽,也就不再追究此事了。重建镇山莲花庵王菊英功不可没,当年她不怕辛苦把一根根柱子扛上山,还请了当时菜花垭瓦匠张明寺上山烧瓦。当时无官方拨款,他们一边化缘,一边伐木,加之当地百姓与各村信士、头人的协助,很快就完成了庵堂的建设,从此侍奉香火,过去景象又恢复到一定程度。听世金僧人说,他修行多地,唯镇山最有灵气。每当他看经书入迷睡着的时候,总会听到庵堂内有人诵经念佛,或者后山主峰有撞钟的声音。那诵经声会让你在微风沉醉的时候心开悟解。那悠远的钟声也会穿透你的灵魂,让你与天地万物进行一次自然的交流。

镇山莲花庵从84年以后,连续有好几位僧人在此侍奉香火。他们远道而来,有张家界道祥的龚乾能,沅陵的楠木坪的大开,有常德市石门县的柳元丙。年4月有个龙山县籍某美术学院的落魄大学生石元清跑到了镇山,并与当时的僧人李世金居住在莲花庵。据僧人李世金回忆,他本姓李,说是为躲避灾难改为姓石,父亲李秦林,母亲何莲玉。两人一起吃斋念佛,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石元清离开镇山多年以后,还寄给李世金书信一封与三百元钱。再到后面,日渐败落的莲花庵香火不济,一些僧人没坚持多久便离开了。

遥想当年,莲花庵香客广源,名扬在外,求签拜佛的人络绎不绝。所以僧人们每次离开莲花庵都会在门上挂一个木牌,上面清楚地交代了某位僧人的去向。谁去镇上买煤油了,谁去化缘了,又有谁去山下作法事去了等等一切交代的非常清楚。莲花庵打醮也十分盛行,尤其是每逢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菩萨出生;六月十九,观音菩萨修行吃斋;九月十九,观音菩萨修行得道的日子,前来朝贺的人数不胜数。他们会聚集在庙堂前打醮。打醮,是一种佛教群众性活动,一般是有钱有米的大户人家发起这项活动。醮分青醮黄醮,两醮所产生的意义也不一样。青醮是父老乡亲祈求菩萨消灾免难,保佑长命富贵。黄醮是防止庄稼无病虫,瘟疫,还有火灾,家家户户五谷丰登。打醮有时长达七天七夜的演戏,民歌对唱,杂耍等等,丰富多彩。一些小贩子抓住商机,会上山做些小买卖。许多长途跋涉的外乡人也会趁此机会上山烧香拜佛,求签问卦,热闹非凡。渐渐的,由赶庙会的佛性活动,形成群众性的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并逐渐形成一种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生活。由此,镇山风景、庙会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品牌。

3

镇山奇景颇多,有名的莲花岩,位于镇山主峰北侧,扼北上石阶要道,耸绝壁之巅,俯瞰四方家园,亦有一览众山小之震撼。莲花岩,高达六米,呈绽放莲花瓣状,仿若盛开的一朵莲花,因此得名。岩上四季有小草,野花繁多。它实则更像一颗人头,头大底小,后人多称其为颈项岩。头顶平面积约10平方米,颈部直径约2米,一个标准的圆锥形。传说,有三位仙女在此修行,每月初三,十八十九她们会变成樵夫,僧人,财主下山游历。樵夫每次会挑很多的柴火跟山下的居民换取粮食,他用行动告诉老百姓,勤劳出力可以衣食无忧。僧人每走一户人家都会传诵佛经,洗涤心灵,传播善念。财主带些万贯家财,乐善好施。三位仙女普度众生,受万人朝拜,殊不知她们的善举让大老司妒忌成恨。大老司向三位仙女发起挑战斗法,结果大败而归。老司不服,便时常欺压百姓,要挟三位仙女离开镇山莲花岩。大老司冥顽不灵,三位仙女只好施法将其镇压在镇山主峰,如幡然醒悟一心向善便会一年长一寸,直至破土重生,如死不悔改便寸毫不长。多少年过去了,而今只长出一颗头与颈项。这就是莲花岩(颈项岩)的由来。数十年来,有人说这岩还在拼命往上长,一年一寸,一寸一年。

莲花岩上有个四四方方的小坑,形同农村人常用来盛米的升子,故而将此处取名为升子坑。升子坑至今完好无缺。相传,升子坑每天早上都会冒出一碗米来。这小小的一碗米,无论是一位僧人,十位僧人,甚至整个庵堂的僧人来吃,都能吃饱。后来,一位僧人心想,把臼凿大些盛出来的米不就多些,于是用铁钻将坑凿到斗大。此举过后,升子坑再也没有盛出米来了。莲花岩壁可见一古诗记载着这个传说。诗曰:升坑遗迹仍存留,不见当年掏食丁;万里悲鸿咒扩壁,千秋泣凤骂愚僧;贪财招致绝财路,好利引来丧利名;尚若禅师有卓识,庵堂依旧米盈庭。

在莲花岩以南,中坪村桑木溪后山的山体上,凸显着一面十分怪状的岩石。石面为竖立长方形体,略显宽大,最令人为之惊叹的是它自生了一对形似某件柜子拉手的石块儿,在石块儿旁恰好又有并不整齐的几块圆形疤痕,这些疤痕颜色米黄偏淡与锈色一般,像挂饰一样挂在拉手上,犹如锦上添花,逼真至极。这就是镇山赫赫有名的碗柜岩。传说,碗柜岩中有玉碗、玉筷、玉碟子,玉盏等家用生活玉器。在当时,乡村相邻若是办红白喜事,都会上一趟镇山碗柜岩,借许多碗筷等招待客人。这些碗筷在碗柜岩里是玉碗,拿出来便成了普通瓷碗。在许多信士与老百姓眼里它就是神碗神筷,价值连城。每次碗筷被借出去,都会有专门的人跟踪监督,必须有借有还。有一回,县城来了位大富豪,出手阔绰,竟然拿10个金碗,10双金筷子作为租金借碗柜岩的十个碗十双筷子用些时日,并定期归还。经过大家商议决定,把碗筷借给了商人。他们把作为租金得来的10个金碗送去碗柜岩,把10双金筷子供奉在祠堂。从那以后,碗柜岩再也没有出过玉碗玉筷玉盏。当再去寻找那来自县城的大富商时,却是查无此人,一切杳无音信。

莲花岩右下边,有一天然岩洞叫莲花洞。过去,不少当地人时常聚集在此熬硝,所以又称之为硝洞。

硝洞可探索面积两百平方米,几乎镂空了莲花岩的底部。关于此洞的具体大小,老辈们也只是笑着说可以容纳数十张桌子的酒席。还有人做过测试,放了一条狗进去,然后守在洞口,直到几天后,从洞溪集镇那边传来狗的消息。故而,这条小街上流传着镇山莲花洞一直通到了洞溪的说法。只是,古往今来无人敢探此一险。

硝洞与莲花岩一壁之隔,人从莲花岩上过,脚力稍重可听空洞洞的回响声。此洞横穿山体,洞内有微小的石柱、石钟乳、石笋与无数骨头以及熬硝遗址。当地老人说,这些骨头是过去大集体时期,老百姓偷偷把牲畜拉去那里宰杀吃后留下的,其中还混杂着零碎的人骨。距离洞口,略显明朗,再往里面是深不见底的黑洞。还有封闭的另一端与外界仅仅只有几十厘米岩壁,轻叩其壁,外面清晰可闻。

在记忆深处的那些年,洞里洞外的蝙蝠都特别多,黑压压一堆堆的倒挂在洞顶,人若走近洞口惊动到它们,它们就会发出尖锐的叫声或者拍打着双翼飞来飞去。蝙蝠屎不但是一味药材,如果在地上堆积时间长了还可以用作熬硝材料。而今,硝洞还残留有破烂的铁锅碎片以及许多白色描花的瓷缸子。还有用石头垒成的简易小灶台,瓷瓦片等。这些器具可以证明此地以前是熬硝私人的“工厂”。盛产的硝土,用途广泛,大多被当地制作鞭炮的人利用了。除了熬硝用具,还有像煤矿一样的火屎。它们已风干或者变成化石一样,这也可以证明曾经有人在此进行长期活动。只要提起硝洞,年长的老人就会兴致盎然地告诉你熬硝的方法。首先将从洞内挖掘出的硝土去除杂质,然后将硝土和清水按比例加入硝池中,使硝土变为液态,最后将硝池内的溶液放入灶台上的铁锅中加热,结晶后便可得到硝。

祖祖辈辈热情自豪的把莲花洞的故事一代又一代流传了下来。想当年,义军征蛮时在此避暑,还架起大锅煮起了解暑的野菜。土匪在此盘踞,时常下山作恶,最终葬身硝洞。那些躲难的壮丁为了不被发现,冒死躲进洞穴深处,这一躲就是十天半月。那些上山打猎的农夫遇上砍柴的樵夫,相谈甚欢时,农夫也会毫不犹豫,出手大方,生起一堆火就把兔子给烤了,回到家也不需要给老婆孩子一个交代。还有那些民间制造鞭炮的手艺人,已经把莲花洞当成了他们熬硝的私人“工厂”。

硝洞正中有几条约三厘米的小沟,汇聚洞内的水流向洞外。洞口外侧有两三平方米的水池。洞里的水渐渐汇聚到此,便成了一个小池。这就是莲花池。相传,当地有一民妇上山砍柴,突遇倾盆大雨便跑进硝洞躲避。正当她坐在一块圆盘大石上静心歇息时,突然感觉这大石头在慢慢向前移动。受到惊吓的她挥起手中柴刀刀背不停地捶。最后却发现原来自己坐的并不是圆盘大石,而是一只大乌龟。乌龟受到惊吓爬走,留下的指痕就成了小沟。这条条小沟把洞里的滴水汇聚一起流进了莲花池。

莲花池,水深不过盈尺,四周草青叶嫩,野花盛开。农历七月,明朗之夜,池水清澈见底,月儿映照其间,仿若月生池中,行于池底。若非佛道修行圣地,定能举杯邀请嫦娥仙子,在这花前月下共享良辰美景。池中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这是多么美的一种遐想。

4

在莲花岩东头绝壁上,向前凸出一块巨石悬在空中,石头两侧对称凹陷,恰似从嘴里伸出的长舌,故而被取名为舌子岩。

相传,辰州缺粮,各地老百姓纷纷被迫开荒种地。许多乡绅土霸一边囤积粮食,一边设法逼迫穷人替自己卖力。洞溪小镇有一张姓穷苦人家带着六个儿子被土霸逼上镇山开荒种地。那时候,尽管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虔诚的信士们仍旧供奉着莲花庵,让其香火年年不断。张家小儿体弱多病还是个智障,丧失了劳动力。而他的兄长们因为饥饿劳累,个个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在土霸的监工下,他们不被打死也会饿死。某日,下山化缘的僧人路过,给他扔了一些食物,自此他便偷偷盯上了莲花庵。每次趁僧人上山砍柴的时间,他就会去偷供奉神佛的供品,然后把藏起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拿给兄长们。他是个弱智,监工不会管他,就是兄长们也不会过多的在乎他。庵里能充饥的供品毕竟有限,况且僧人也不太在意,于是他又开始偷偷钻进厨房偷米缸里的米。时间久了,便被僧人发现并抓住了他。起初,僧人了解到他脑袋与常人有别就原谅了他。后来他还是没有放弃去庵堂米缸里偷米,便彻底惹恼了僧人,结果被绑在了莲花庵后山顶上的石马上。这石马其实是一尊外形似马的石头,是用来稳固大钟支架的。他被绑在这里,与石马为伴,神神叨叨,疯疯癫癫喂石马吃草。他希望石马吃饱了就有力气带他逃跑。刚开始僧人每天会给他送斋饭吃。久而久之,僧人逐渐把他忘了。最终,他饿死在石马下。等僧人想起的时候,发现他的尸体已经腐烂,于是就地掩埋。三年后,石马周围长出一种五彩七瓣花,散发着紫气。看管神马的天神路经此地,被异象吸引,神鞭一挥,立刻那石马变成一匹吐着长舌的活马飞入莲花岩。它舌头伸向常德,屁股撅向辰州。

因当时辰州缺粮,而常德盛产粮食,神马便跑到最近的桃源去吃谷,吃下肚的谷物又屎屙辰州。至今,当地人还流传着吃常德谷屙在辰州的轶事。神马吃谷物时,人在远处能看见,一旦走近又见不着,只能束手无策看着自家的谷子一点点消失。直到后来当地人花重金请来一阴阳先生追查此事。那阴阳先生追查至镇山,挥剑斩断舌子岩,了结了此事。而被斩断的舌子岩流了整整三年血。岩壁还留有一诗:谁家宝马未曾关,偷吃桃源谷物馋,屙屎辰州变大米,粮赐廊庙供僧餐,阴阳勘破迷津曲,风水伤残杀气寒,一剑分开雅舌后,相传吐血整三年。

在镇山主峰下二百米处,也就是舌子岩下,有一处高50米长米的横亘在山腰。每当下雨,有细长水丝从顶上漂下,如银沙棉帛,岩前白茫茫一片,故称白檐岩。在岩底仰头观看,丝雨夹杂着岩沙扑面而来,却感觉不到脸已被沾湿。人在细雨沙中,如身临缥缈仙境。过去,有习俗,就是人死后入棺,并不急于土葬,而是先将棺材抬至此地,往石壁钉入四五根木头,再将棺材横搁在木头之上悬着空,等七七四十九日后再行入土事宜。这种丧葬方式,在当地只延续了几十年。在民国初年,盗墓风气盛行,盗墓贼猖獗,一些富有之人陪葬品琳琅满目,使用悬棺葬主要是防止盗墓贼。还有说法,就是想借此宝地让先人沾沾仙气,投胎好人家,再者是福佑子孙。

这横亘凹凸不平的地方在每年的三五月都会有数不尽的燕子筑巢繁衍。它们往返于山下的稻田与村民一样勤劳。

镇山,除去古老莲花庵的盛名,它的钟灵毓秀,也仰仗了莲花泉的神奇绝妙。

镇山主峰中间有一山湾,莲花庵就坐落在山湾。莲花庵下莲花井,莲花井里莲花泉,莲花泉中生莲花。这莲花井是一个规规矩矩的长方形体,四周皆用沙岩白石围砌,每一块石头都有铁凿子凿过的痕迹,纹路细致,是经过石匠精心打磨而成。整个井体长一丈有多,宽一米,水深一人半。泉水甘冽清凉,由底往上突,像一朵含苞绽放的莲花,故而说泉里生莲花。

多少年过去了,我们又一次怀揣着感恩,虔诚敬畏,再次登临镇山,寻找莲花泉。扒开井边恣意生长的杂草,莲花井仍旧完好无缺,仍旧水源充足,一样的清冽。那溢出的泉水在荒田中流淌,在山间小沟里潺潺。莲花泉中横着一根直径约十厘米的布满青苔锈迹斑斑的铁管,是很久以前山下居民引水所用存留下来的。在铁管的旁边还有一块同样淹没无数个年头的木板,因浸泡太久上面雕刻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墨汁早已褪色,至于写的是什么已经无从得知。走访时,老人家们对莲花泉赞不绝口,可以听出那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恩。他们说莲花泉,逢旱不干,逢涝不浊,延续了数百年之久,随着莲花庵的兴盛闻名于世。时至今日,莲花庵已经颓败,但它仍不负盛名。

莲花井曾出现过一件方圆数十里家喻户晓,流传至今的奇妙之事。话说当年,有人趁夜在距离镇山十余里远的白沙溪投毒毒鱼,镇山莲花泉竟然也受到了影响。第二天清晨,庵里的僧人取水时惊奇发现,泉眼里不断冒出被毒死的虾米与鱼。老辈们说,这莲花泉的水一直通到了阴河,才会久旱不干,富有超强生命力。泉水中滋生的海藻与沉积在沙土中的贝壳让人浮想联翩,只是时间已经无法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了。沧桑巨变,莲花井仍旧在萋萋荒草中久孕育生命之源,莲花泉毅然造福桑梓。

在莲花泉与莲花庵之间,是几分闲置的田地。随着日渐衰退的香火,僧人便利用这些田地种起了水稻与杂粮,直到九十年代初才荒废。临近化钱楼,右边那丘田中央有一盘自生碾,也是当年信士与村民们经常活动的地方之一。

自生碾,顾名思义,乃天成,非人工匠成,实为罕见。碾子,分水碾与旱碾,是过去常见碾谷物的工具。利用水力带动旋转的碾子叫水碾,利用人力或者动物,比如牛、驴子等带动的碾子称之为旱碾。

镇山自生碾是旱碾,碾盘直径约4米,碾槽宽约22公分,深8公分。由于深度不够,在碾谷物的时候米常常会溢出碾槽,于是有僧人便请山下的石匠凿深到约12公分。过去,镇山莲花庵香火旺盛,信士供奉或者僧人们下山化缘得来的谷物都会在这里碾出白米。据老辈们回忆,说当时的场景很是有趣。一根木杠从又圆又大又重的石碾轮中心孔穿过,两个僧人各站一边抓住杠子的两头往下压着,往前推。碾轮滚动,砸砸砸的声音响起,另一个僧人就会弓着腰或者蹲着,扫那些不小心溢出碾槽的白米。三五孩子,跟在后面拿小树枝戳僧人的屁股,又或者拿小石子扔僧人的头,嬉嬉闹闹,好生有趣。

夕阳快掉进山的另一头,炊烟也从屋顶袅袅升起,玩伴们一哄而散,意犹未尽地朝山下跑。在半山腰上的时候,总会听到母亲提起嗓门儿叫喊,再靠近些她就站在门口双手叉腰又或者指手画脚,你会有所担心回家会不会挨板子?

这时,爷爷也正赶着黄牛回家。

5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穿过自生碾,再向北转折,经过屙屎岩,就到了莲花岩。这就是贯通莲花庵与莲花岩的幽径。

幽径是泥土与细沙碎石混杂而成,而且悬空没有任何的安全防护措施。从上面走过,不慎脚滑就会有沙石顺着悬崖滚落,令人心惊胆战,双腿发软。现如今,树木葱郁繁茂,杂草恣意生长,不见了悬崖绝壁,倒是多了一条通往屙屎岩、莲花岩的平坦小路。

屙屎岩像一把石斧生长在幽径之上,它更像人的舌头一样伸到空中,与莲花岩遥相呼应。据说,当年洞溪村集镇有一年轻小伙子与人打赌,冒险在这石头上屙屎,且屎不沾岩。从而见证了这小伙子胆识过人与此岩的奇与险,故而取名为屙屎岩。屙屎岩斜对面的山峰腰上便是瞭望台了。要登瞭望台先到莲花庵。它在俺堂的右边,爬上一条弯曲直上的幽径便可到达。伫立瞭望台,遥望云台山与炸山的秀丽巍峨。俯瞰莲花村,一切尽收眼底。那山路逶迤,像一条白丝带缠绕在山腰;古朴的老屋,升起的袅袅炊烟;还有那四四方方的稻田,池塘,菜园子以及在岩塔里晒太阳的老人。

沿山湾而下,顺北面延伸,直到一处半山脊,可发现一个四平八稳,四四方方立方体的巨石,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棋盘岩了。山脊经过人力改造后,已经铺上坚固厚实的长方体石墩,整齐平坦。每一块石墩长达一丈,宽约60公分,其重量无法估算,无法想象当时砌垒之时耗费了多少劳力血汗。如今,这条平坦衔接棋盘岩的石墩路仍旧保持着原貌。棋盘岩平面约4平方米,高5米,两侧是陡峭山壁,扼东北方上镇山要道。过去,僧人下山化缘会将那些得来的稻谷摊在上面晒上一晒。那些往返劳作的当地百姓与信士们也会在此乘凉小憩,躲避大雨。还有赤脚郎中趁歇息时间也会把刚挖出的药材从小背篓里取出来,晒干水分。人来人往,在这里留下了淳朴的生活气息。

关于棋盘岩,还有一个传奇故事流传至今。话说元军灭宋后,改立新朝,偏远地区南人不服,揭竿而起,蒙军不远千里来征。南人兵败后退守镇山。因山势险要,蒙军强攻不下。后改用火攻,火势汹涌烧到白檐岩下自熄,连续几次同样如此。蒙军无策,只好围其山脚,断其粮水,并认定南人时隔几日后便会不战而降。但多日过去,南人毫无降服之意。元兵首领心生一计,他自认精通汉人象棋,于是与南人约定在这块巨石上下棋。若元将输了自动撤兵,若南人代表输了将下山降元。某晴朗之日,双方首领各自领几名随从来到半山岭巨石之上下棋对弈。苦战一日,仍无胜败之分。巨石之下的双方士兵因不了解棋局战况剑拔弩张。直至天黑,突听元兵首领一声长叹:“蛮荒之地,亦藏龙卧虎。”之后便离去,决定撤兵。

又隔数日,南人仍不见元兵有退兵之意,便产生疑虑。他们料想元兵首领棋输退兵必然不甘心,不退兵又久攻不下,践言又失脸面,就此心生一计。首先,他们在镇山勤加操练,故意大造声势,然后叫人把仅剩的一头肥猪赶到悬崖边,推了下去。元军首领听手下汇报后大为震惊。心想南人士气高涨,还有生猪可扔,上面粮草很是充足,不宜攻战,于是率军撤去。

神话传说,说镇山山神与邻近的云台山山神在此石上赌棋为娱,却不曾想到这一局棋对弈了几千年,直到两位神仙都变成了石人,也胜负未分。后遇一砍柴郎回家,途经此地歇息,闲来无聊,挥起砍柴刀,刀背朝下,向一块儿形似棋子的石头砸下,石头碎裂,碎片飞入云台山,削去了云台山山巅,此后它便比镇山矮下去半截。

沧桑巨变,棋盘岩仍独立于岭,在风雨中诉说镇山不朽的传奇。

6

镇山孕育了许多灵动的传说,有可探索的神秘境地,还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数百年来仍保持着原生态农业、人文、庙会等文化发展,民风淳朴。

镇山之巍峨,景点之奇多。有修成正果一步登天留下的仙人脚印;有蹲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守望如初的猴子岩;还有小尖峰,九鼎垭,它们耸立在镇山褶皱的两边,如果把镇山比作一根扁担,那小尖峰与九鼎垭就是两个箩筐,并装满沉甸甸的五谷杂粮,压弯了扁担。

镇山,有无法言表的美,有书写不尽的传说,有等着我们去发掘的历史。镇山,有凌空绝壁,崖如刀削之险,风光旖旎。山中曲径通幽,清风习习。有土地数顷,良田十亩。树茂林密,翠竹婆娑。幽泉吐珠,水清如镜。早起闻鸟语,四季有花香。乡邻四方民风淳朴,生机盎然。老百姓勤耕劳作,享天伦之乐。镇山,它是一本厚重的史书,记载了数百年的沧桑巨变,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一朵永不凋零的花,经风雨而妖娆,历岁月而弥香。它更是一位虔诚的僧人,听暮鼓晨钟,伴青灯古佛。

作者镇山莲花岩留影?

赵明进,沅陵县七甲坪镇(原洞溪乡)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网络作家协会理事,毛泽东文学院学员,创作小说十余部。出版《国宝迷城》并改编成48集广播剧,《九州鹿鸣志》入选爱奇艺文学第八期云腾计划,《白马镇》获抗战胜利70周年文艺作品征文三等奖,《大明悬案》获掌阅首届文学创作大赛入围奖。

赵明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bushicaoa.com/ecrg/51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