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天堂之四

冬宫和夏宫

西藏,神秘之地。

之所以神秘,是因为在地理和心灵上的双重遥远。

在交通便捷的今日,我们从内地飞往西藏,还要在重庆、成都、西安、兰州、西宁转机,据说因为一般的飞机适应不了缺氧的高海拔气候,所以要在上述几个机场转乘专门的飞机进藏。你看,连飞往西藏的飞机都要专门定制,可以想见西藏自然环境有多么的恶劣、在古代与内地的交流如何的不便。

举个例子,唐朝文成公主从长安进藏用了三年功夫。如果说她是娇贵的金枝玉叶需要走走停停好好休息的话浪费了时间,那么清朝五世达赖从拉萨前往北京觐见顺治帝时也花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这个老头一辈子才活了65岁,去北京旅游一次,路上往返就浪费了2年的时间。

地理环境恶劣导致交通不便,交通不便意味着缺少交流。交流少了,就会自我内生出不一样的文化和习俗,而这些带有神秘面纱的异域风情自然而然的会引起内地人的好奇心。

西藏,其实就像我在第一篇中写过的那样,这么一大块地方,除了核心藏区卫藏、还有康巴安多的细分,还有前藏、后藏的划分。所以具体到西藏的各个区域,景点风光和旅游资源各有特色。

我在西藏自然博物馆参观时,看到介绍称西藏是植物资源最丰富的省份这句话时,第一反应就是在吹牛,但后来想想确实是事实。

提到西藏,我们脑海中第一印象就是雄伟高大的雪山,荒芜苍凉的无人区,如果有点绿植也不过是匍匐在地皮上的低矮荒草。但事实上,位于雅鲁藏布江河谷的林芝市被誉为西藏小江南,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藏南地区更是遍地参天大树甚至还可以种植热带水果香蕉。现在日本国花樱花享誉全球,可有多少人知道樱花老家就在喜马拉雅山南麓。

把这个例子拿出来,是想说明西藏地形的复杂、气候的多变、以及由此产生的丰富的旅游资源。阿里高原、羌塘无人区、庄严神圣的雪山圣湖、世界最大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西藏小江南林芝、象雄文明吐蕃帝国古格王朝、苯教藏传佛教……风光迥异独特、人文丰富多彩。

总之一句话,西藏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不一样的人文风俗,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内地游客。

拉萨,多数游人西藏游的第一站,适应完高反后的人们便像鸟一样的飞赴西藏各地。拉萨,同时又是西藏游的最后一站,旅途回来的游客又从西藏各地汇集于此进行补给休整,做着归家前的准备。

多数人将拉萨作为了西藏游的中转站,其实拉萨本身也有很多著名的风景名胜。

格鲁派六大寺庙有一半在拉萨,分别是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另外三大寺中的拉卜楞寺在甘肃甘南,塔尔寺在青海西宁,扎什伦布寺在西藏日喀则。

西藏5A景区有四个——布达拉宫、大昭寺、扎什伦布寺、巴松措,其中两个在拉萨。扎什伦布寺在日喀则,巴松措在林芝。

西藏有三个世界文化遗产,分别是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全部位于拉萨。

综上所述,拉萨值得游客静下心来逛一逛。大昭寺在上一篇已经介绍过了,本文主要讲一讲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

布达

拉宫

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内地讲西藏历史,好像一般开始从吐蕃王朝开始。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

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后,开始在拉萨的红山修建布达拉宫,但他修建的布达拉宫在吐蕃王朝灭亡后也逐渐毁于战火和雷击等自然灾害,只有当时的法王洞和帕巴拉康观音像留存至今。帕巴拉康观音像据说由檀香木自然形成的菩萨造型,是布达拉宫的镇馆之宝。首先,我对于自然形成一说保持怀疑,哪里有这么天然去雕饰的观音;其次,我看到的是神座上是三尊,这个观音像两边的是后来配上去的还是本来就是三尊?

因宫内不让拍摄,本图来自百度,那百度上的照片又是谁拍的呢?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布达拉宫是五世达赖时期修建,当时修建的是东部的白宫部分。后来五世达赖圆寂后,他的弟子桑结嘉措为了修建了中间红色的部分建立灵塔。再后来经过历代达赖增建,到十三世达赖灵塔修建完成为止,逐渐形成今日之规模。

白宫是达赖居住之所,红宫是佛殿和历代达赖灵塔殿,此外西侧还有一片白色建筑——扎厦,这是为达赖服务的喇嘛们居住的地方,在红宫的下方与白宫相连,因为它的外墙也是白色的,所以通常也被看成白宫的一部分。在红宫前面还有一片巨大高耸的白色墙面——晒佛台,这是每到佛教节庆之日悬挂佛像唐卡的地方。

主体建筑沿着红山地形建造,主体建筑之下的山前部分叫雪城,分布着噶厦(贯彻喇嘛意图的具体办事部门,相当于政府)的办事机构,如法院、印经院、藏军司令部等。此外还有作坊、马厩、供水处、仓库、监狱等宫廷辅助设施也都设在这里。

主体建筑之下的山后部分现已开辟成了免费公园,叫做宗角禄康公园。五世达赖重建布达拉宫时在此取土,形成深潭。后来六世达赖在湖心建造了三层八角形的琉璃亭,内供龙王像,故此称为龙王潭。

从宗角禄康公园看布达拉宫背影

整个布达拉宫依山垒砌,自山脚向上,直至山顶,高米,放在现在,也是30层左右的高楼,这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摩天大楼了吧。从外观上看上去,白色的花岗岩墙体墩厚坚实,红色的白玛草墙顶整齐平展,直插云霄的金顶金碧辉煌,群楼殿宇重迭嵯峨,整个建筑与山体完美的融合在一体,气势壮观雄伟。

但走到内部,我的感受和多数文青截然相反,外观这么华美壮观的宫殿与内部的布局陈设反差极大,我不觉得布达拉宫是雪域的天堂。我总结了四点:黑黢黢,臭烘烘,脏乎乎,怪兮兮。

黑黢黢是从采光方面来讲的。整个布达拉宫廊道交错,殿堂相套,很多空间阳光照射不到;再加上西藏冬季严寒漫长,为了保暖防风,布达拉宫的窗户和门都修建的狭窄并以厚帘相遮,因此采光并不理想。走在很多佛殿,好在燃着酥油灯,不然真的要和暗夜一样。另外,十三世达赖和十四世达赖所居住的东西日光殿也可以印证我这个观点,东西日光殿建在白宫最顶端,殿内一部分房顶是敞开的,阳光可以直射,到了晚上再用篷布遮住。如果他们的寝宫采光理想,为啥还要把房顶敞开呢?

臭烘烘是从味觉方面来讲的。布达拉宫设计的上下楼相接,前后左右相套;尤其到了冬天,为了防寒和避风还要把窗户和门用厚布帘遮好。因此不仅采光不好,而且通风也不好,再加上各个宫殿常年燃烧酥油灯,整个建筑内充斥着一股混合了酥油、体臭的怪味,空气污浊不堪。

脏乎乎是从清洁方面来讲的。墙壁已经被经年累月的燃烧酥油灯熏黑。门口的布帘被无数进出的人群撩起放下变的油腻污浊。即使被布达拉宫引以为傲的地面——据说是用掺了酥油的阿噶土制成,在我看来,不仅不像打了蜡的地板,反而像是饭店厨房后厨的地面,油腻的仿佛冒得出油。

怪兮兮是从整个感观方面来讲的。藏人的审美真是不敢恭维。一间好好的殿堂,不知藏人是怕柱子受凉还是嫌弃柱子丑陋,竟然要用布匹把柱身包裹起来;除此之外,还要垂下五颜六色的花色幔帐来装饰;梁枋和房顶还画满了花里胡哨哨的彩画。让人觉得既达不到宗教上的庄严效果,又给人一种庸俗劣质的感观,和故宫的雕梁画栋相比不知差了几条街。

红宫位于布达拉宫中央,最主要的建筑是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共有五座,分别是五世、七世、八世、九世和十三世。其中五世的灵塔最大,十世、十二世的灵塔位列两侧,三个达赖共享一殿。十一世达赖灵塔在哪里我实在记不起来了,或者也没有根本就没有看到过。虽然灵塔里的肉体灵魂都独一无二,但对我们观众而言其实灵塔都长一个样,无非大点小点,看了一座也就差不多了。

据说,藏人死后有天葬、水葬、火葬、土藏、树葬、崖藏、塔藏。

天葬曾经是藏民最流行的一种葬礼方式。天葬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尸体放到野外任秃鹰啄食。事实上,为了方便秃鹰进食方便,作为作为天葬师的喇嘛要用尖刀把尸体分尸成块,并把骨头捣碎后拌以糌粑。因为藏人认为只有秃鹫把尸体吃个精光才算最吉祥,而且秃鹫喜欢吃肉,所以喂食顺序就颠倒过来,先把骨头喂食秃鹫,然后再喂食人肉,直到地上什么也剩不下为止。整个过程在我们看来非常血腥,但是藏人却喜笑颜开——因为秃鹫食人尸体后高飞天际,自己亲人的的灵魂也就被带入天国了。天葬最怕的就是秃鹫不愿吃,或没有吃完,这种情况下必须火焚烧,把灰烬撒向四方,而且家人还得请人为死者念经超度。

为什么会有这么毛骨悚然的葬礼呢?我找了许多资料觉得以下两个解释比较有道理:第一,内地讲究入土为安,但是这需要有树木做棺材,需要有土地安葬。而西藏这个地方生存环境恶劣,整个羌塘除了长草,没有一颗树可以在这里生长,因此也就无法大量提供土葬所需要的棺木。而且藏地不适合种植业,藏人便以放牧为生,但牧草在西藏这片恶劣的高原上不宜存活,为了不破坏赖以为生的牧场,天葬就成了最好的方式;第二、释迦牟尼有“舍身饲虎”的行为,这为信奉佛教的藏民进行天葬提供了理论支持,死者可以像佛祖那样舍身,以自己的肉体对大自然进行最后一次布施。

静心想想,天葬是最环保的安葬方式,藏人的生死观真的挺豁达。

天葬是普通藏民的安葬方式,作为高级僧侣的达赖和其他活佛们当然就得另辟蹊径别出心裁了,不然怎么体现出来高人一等的地位呢?塔葬便应运而生。

塔藏根据喇嘛们的地位分为金塔、银塔、铜塔、木塔、泥塔。其中,金塔仅有达赖班禅享有。

据说达赖死后,要先从肛门或者嘴里掏空内脏,然后把尸体脱水,再用各种药物和香料处理,最后用丝绸包裹,穿上袈裟,置于灵塔之中,永久保存。

布达拉宫塔葬从五世达赖开始到十三世达赖为止,除去六世达赖,共八座灵塔。其中以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最大,最奢华,高14.85米,塔身用金皮包裹,镶珠嵌玉,据说共用黄金公斤(按多元一克计,差不多7、8亿的样子),这还不算颗珍珠、宝石、珊瑚、琥珀、玛瑙等宝贝。而且灵塔中除了其肉身,还供奉着释迦牟尼的手指舍利和藏传佛教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牙舍利。

十三世达赖灵塔是布达拉宫所有灵塔中镶嵌珠宝最多的一座,共镶嵌了10万多颗红宝石、蓝宝石、天珠、翡翠、珍珠等约奇珍异宝。

仔细想想,在这么一座镶珠嵌玉的宝塔里,只不过存放了一具类似风干鸡或者咸鱼干的尸体而已,真是暴殄天物。因此我们抱着开开眼界的心态看看就好,不必像虔诚的信众当作圣物来顶礼膜拜。

据说扎什伦布寺原有一世达赖和历世班禅的灵塔,在“文化大革命”中,五至九世班禅五座灵塔遭到破坏,年以后重建五至九世班禅合葬灵塔。虽然我觉得用那么多珠宝修建灵塔是愚昧和浪费,但是蓄意毁坏好不容建造的文物则是无知无畏的坏,再次重修灵塔更是不折不扣的公然造假。

坛城

罗布

林卡

布达拉宫大家都了解,罗布林卡对不少的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打个比方,布达拉宫就是紫禁城,罗布林卡就是颐和园或者承德避暑山庄。这样讲大家就明白了吧,一个冬天住的,一个夏天住的,达赖虽然是佛祖转世,但毕竟生活在人间,酷热寒冷他也受不了,总要趋利避害找个相对舒服的地方生活。

罗布的意思是珍宝的意思,林卡是园林的意思,罗布林卡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珍宝园林。

罗布林卡兴建于七世达赖格桑嘉措。这个格桑嘉措就是代替大名鼎鼎的仓央嘉措的那位,虽然当时康熙帝任命他为六世达赖,但西藏僧俗界均不认可,因为仓央嘉措在藏民那里太深得人心,于是清政府在册封下一任达赖时直接任命为八世达赖,也算间接承认了仓央嘉措六世达赖的地位。

或者因为六世的前车之鉴,七世坐床之后一直勤俭尽职,最后取得清政府的信任,放心的把西藏地方政权交给他来管理。从他开始,喇嘛的政教合一地位正式建立。

罗布林卡有三处建筑群:七世达赖修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格桑颇章;十三世达赖修建了金色颇章;十四世达赖修建了达旦明久颇章(永恒不变宫)。此外,八世达赖修建了以措吉颇章(湖心亭)为主体的建筑群;还有进行诵经和祈福禳灾的法事场所夏典拉康以及跟随喇嘛而来噶厦地方政府设立的办公场所。

颇章的意思是宫殿。这三处说是宫殿群,以现代眼光来看其实就是在公园里建起来的几栋别墅群,规模不大,比不得清皇帝居住的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

最漂亮的就是以措吉颇章(湖心亭)为主体的建筑群,外墙颜色一反布达拉宫的红白色,而用了汉传佛教的黄色,漫步在里面,放眼望去,古木参天、绿草遍地,环境确实优美。

达旦明久颇章的意思是永恒不变的宫殿,是为十四世达赖所修。结果这个野心家逆潮流而动,看不清大势,非得要和刚从枪林弹雨拼出来的中央政府对着干,结果到现在还是只流窜印度的丧家犬,富丽堂皇的宫殿成了我们可以登堂入室的参观景点。

金色颇章是十三世达赖所建,我去时正好赶上维护,因而不对外开放。

整个罗布林卡虽说是一处难得的绿意盎然的公园,其实仔细看看,也不过寻常的杨树、榆树、槐树、柳树,但在秃山高原的拉萨算是难得。

总之,虽说达赖是雪域高原的王,拥有冬宫布达拉宫和夏宫罗布林卡。但是依我来看,他在生活的舒适方面和财产的富有方面说不定还比不上江南的大富商,比如明朝的沈万三,比如清朝的胡雪岩。

排版|鹅不食草

文案|鹅不食草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bushicaoa.com/ecrg/58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