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鹅口疮?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真菌感染,又称口腔念珠菌病。好发于出生6个月以内的新生儿颊、舌、软腭及口唇部黏膜,为白色斑块状酷似鹅口,常可表现为颊黏膜或者口腔内存在白色膜状物,常可以用抗真菌药物治疗,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2.如何判别鹅口疮?1.鹅口疮发生在口腔内壁黏膜上,形态为白色斑块或小泡。
2.用毛巾擦拭患处,会有发红现象。
3.宝宝会因为鹅口疮拒绝吃奶,吃奶时候可能因疼痛而哭闹。
3.鹅口疮如何治疗?宝宝鹅口疮一般行局部抗真菌治疗,即可获取良好的疗效。通常采用的局部药物为2%的碳酸氢钠(也就是小苏打溶液)清洗宝宝口腔,以及涂擦制霉菌素涂剂。
婴幼儿鹅口疮患者一般用上述药物2-3天后,白膜病损会很快的消失,但很容易复发,所以家长要注意,仔细的护理工作,除了坚持对患儿接触物品,如奶瓶、勺子、小杯子、碗以及玩具等,进行高温煮沸消毒,并用2%的碳酸氢钠水浸泡之外,还需要在病损消退后,坚持用药10~14天。此外患儿若处于母乳喂养阶段,其母亲的乳头也应用2%的碳酸氢钠水清洁,并可涂擦制霉菌素水混悬液。
4.如何预防鹅口疮的发生?鹅口疮的有效预防途径是用指套清洁口腔,保持患儿口腔清洁,哺乳期母亲喂奶前严格进行乳头和乳具的消毒,对于患儿的被褥、玩具、餐具煮沸消毒,常洗手。
均衡饮食,合理喂养,增强抵抗力,避免出入人员密集场所感染病菌,幼儿园、游乐园等公共场所孩子用具不能混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