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仙剑》的各位亲肯定听过徐长卿、紫萱、雪见、景天、龙葵这些名字吧,那么你们知道这些主人公的名字都是中药名吗?其实,早在唐宋时期,古人已经将很多中药名都写在诗词中啦,来看看吧!
“春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找泽兰。
端阳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半年;庭前娇女红娘子,笑与槟榔同采莲。
秋菊开花遍地*,一回雨露一茴香;扶童去取国公酒,醉倒天南星大光。
冬来无处可防风,白芷糊窗一层层;待到雪消阳起石,门外户悬白头翁。”
如这首四季歌,古人将中药名恰如其分地嵌入诗句中,不仅使诗句意味深远,这些中药名还贴切地反映出四季不同的特点,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那么,各位亲,你们知道这首中药名四季歌中有多少味中药名呢?它们为什么叫这个名称吗,它的名称由来又是什么呢?接下来,小编就带着大家了解了解吧~~1随着时间之推移,很多中药名称其原意已不被今人所理解,甚或牵强附会,歪曲本意,万万不可望文生义。譬如:1、谓子不是子“子”一般是指种子类药材。
没食子:没食子蜂寄生在树的虫瘿(yǐng)。
天癸子:毛莨科植物天癸的块根。
2、谓草不是草冬虫夏草:真菌实体+蝠蛾等幼虫尸体。
风眼草:实为臭椿的果实。
3、谓砂不是砂实际上与矿物砂,大相径庭。
望月砂:野兔的粪粒。
砂仁:姜科植物的的果实或种子。
4、谓脂不是脂(酯)
五灵脂:复齿鼯鼠的粪粒。
补骨脂:豆科植物补骨脂的成熟果实。
5、谓石不是石浮海石: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的骨胳。
淡秋石:石膏在尿中久浸后的凝结物。
6、谓肾不是肾海狗肾:海狗的带睾丸阴茎。
荔枝肾:是一种本草植物。
上:虫瘿(虫瘿是植物组织遭受昆虫等生物取食或产卵刺激后,细胞加速分裂和异常分化而长成的畸形瘤状物或突起,它们是寄生生物生活的房子,瘿瘤的一种,指在植物体上由于昆虫产卵寄生引起的异常发育部分)
下:冬虫夏草
2中药的概念及分类(一)狭义的中药:是我国人民特有的防病治病的物质,为与西方药物区别,称中药。
一般分四大类:
动物类、植物类(本草)
矿物类、其他类(血余炭、牛*等)
(二)广义的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以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药物的总称。
(三)中药、西药的区别:
中、西:非质之别,乃义之别
*、药:非质之别,乃量之别
中药西用(青蒿素)
3中药药名来源(一)以颜色命名中药:以其特有的或加工后的颜色命名,如:
红色:红花、红藤、丹参、朱砂;白色:白前、白薇、白芷、薤(xiè)白;*色:*连、*芩、*柏、*芪;黑色:乌梅、乌药、玄参;青色:青皮、青蒿、青黛;紫色:紫草、紫花地丁;双色:金银花
上:*芪下:红花
(二)以质地命名中药:以其冰凉、轻浮、滑润、柔软、多刺等,特有的质地命名,提示着某种中药实质,给人以辨别的要点。 、如:滑石、紫菀、沉香、赤石脂等。
(三)以形态命名中药:中药的原植物和生药形状,往往有其独特之处,因此人们常常以它们的某种特殊部位或整体形象而命名。如:佛手、半边莲、垂盆草、人参、钩藤、乌头、白头翁、牛膝、百部、丁香、马齿苋、丝瓜络、鸡冠花等。
上:半边莲左下:佛手右下:鸡冠花
(四)以药用部位命名中药:因取植物、动物的某一部位入药而命名的。如:葛根、桂枝、竹叶、旋覆花、枳实、牛蒡子、荔枝核、橘皮、麦芽、鳖甲、水牛角、血余炭、熊胆、虎骨。
(五)以气、味命名中药:中药有各种不同气味,气有香气馥郁,有臭而难闻;味有辛、甘、苦、酸、咸、淡等。中药以其特有的气、味来命名,对于药物的真伪鉴别有一定的意义。如:
气:丁香、小茴香、鱼腥草、败酱草、臭梧桐。
味:细辛、甘草、苦参、大戟、酸枣仁、咸秋石、淡竹叶、五味子、白鲜皮、麻*。
(六)以功效命名中药:中药功效是多方面的,有些中药为了突出其主要性能,往往直接以功效命名。如:防风、阳起石、续断、益母草、决明子、王不留行、远志、路路通、蚤休、国老、番泻叶、淫羊藿等。
(七)以季节命名中药:即以中药的特殊的生长季节或采集季节命名。如:
生长季节:冬虫夏草、冬青、款冬花、忍冬、四季青、月季花。
采集季节:半夏、夏枯草。
左上:益母草右上:王不留行左下:半夏右下:月季花
(八)以生长的地理环境命名中药:以生长的地理环境而名,多以山、水、沙、石之类的词冠于前。如:山楂、水浮萍、沙参、泽兰、车前子、水蛭、石菖蒲。
(九)以产地命名中药:中药各具有一定的原产地,多为当地的地道药材,不少药物以产地来命名。由于生长或栽培的土壤、气候等条件的不同,往往会影响其功能、疗效,故以产地命名的药材应运而生。如:
在古代有按当时的国名来命名的:如秦艽(jiāo)、吴茱萸等;
后世多以行*区来命名:如川乌、川芎、关木通、杭菊花、广藿香等。
上:广藿香下:秦艽
(十)以产地命名中药:来自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药材,如:藏红花、西红花等。
从国外进口的则多冠以胡、海、番之名,如:胡椒、番泻叶、高丽参、西洋参、海桐皮等。
(十一)以传说故事命名中药:以动植物或名医名人传说为依据,形象地表示出某种药物的一定功能或形态特征,增强其传奇性、神秘性的命名方法。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民俗文化、文人墨客、加工记载、医家收录等药名来源。如:杜仲、女贞子、何首乌、徐长卿、刘寄奴、使君子、禹余粮等。
上:刘寄奴下:徐长卿
(十二)以避讳命名中药:在封建社会,凡遇到与君主或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或读音,要采用方法加以回避,此即“避讳”。反映古代君主独尊的思想及避粗俗求风雅的心理与风尚,是古代讳饰文化在药物命名中的具体表现。如:玄参、玄明粉→元参、元明粉(康熙玄烨名讳)薯蓣→薯药(唐代宗名预)→山药(宋英宗讳曙)
(十三)以同音假借或谐音命名中药:谐音:利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的修辞格。
通假:汉字中的互相通用及假借的用法。古人写别字,今人写错字。
文字系统不成熟、用字习惯、没有相应的规范字典、个体差异、思维不同。同音假借或谐音是各地对草木之称呼变化很大引起。如:宾郎→槟榔、盆砂→硼砂、五凝脂→五灵脂。
(十四)以外来药物译名命名中药:荜茇(bìbá):原生波斯国,音译而来。
荜澄茄:原生佛誓国,音译而来。
诃子:原名“诃黎勒”,原生波斯。
芦荟:学名“Aloe”
没药:波斯语“mor”
密陀僧:波斯语称为“Murdāseng”
上:荜澄茄(木姜子)下:没药
(十五)以动物命名中药:来源于动物,如:虎骨、鹿茸、蝉蜕、龟板、鳖甲、蕲蛇、熊胆、蟾酥等。
因动物之特点命名植物,如:猪苓、马勃、鸡血藤、鸭跖草、鹅不食草、猫爪草、虎杖、狼*、蛇床子、鹤虱等。
(十六)因其他原因命名中药:除了上述十五种原因以外的,或者综合上述因素命名的中药。如:磁石、火麻仁、牡蛎、桑寄生、神曲、夜交藤、茵陈蒿等。
上:火麻下:茵陈蒿(白蒿)
当然,还有一些中药名称如:广巴戟、石斛、青葙子、葶苈子等,李时珍《本草纲目》曰:“名义殊不可晓。”可见中国人的无穷智慧和丰富想象力了。其实,这里面很多中药都是生活中我们可能当过野草对待的。如王不留行,小编把它的幼苗当青菜吃过,煮面的时候放点,它开花之后小编还吃过它的花朵,当水果一样吃,甜甜的;还有茵陈蒿,也叫白蒿,因为它的叶子上长着一层白白的绒毛,只有这个季节在北方才能吃到,采回来,洗干净,裹点面粉,蒸一下,特殊的味道,让小编到现在还回味无穷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草药文化也是源远流长。马上就是清明节了,各位亲不防放下都市的压力与烦扰,趁着假期去田间地头挖挖野菜,采采草药,体会一下休闲的田园生活,再煲上一盅美美的药膳~~讲到这里,小编有点黯然神伤,小编已经四年没见过北方的春天了,快忘了北方的春天是什么样子了/(ㄒoㄒ)/~~,挖荠菜、放风筝、赏樱花......都已经是小编的回忆啦。。。
不过,通过这一期文博知窗,小编又学到很多知识呢!也算是一大收获,抚慰一下我这个游子的心吧!广东省流动博物馆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