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专题

夏天万物疯长,特别适合野外考察、玩耍,这个时候也是*蛇最活跃的季节。在我国,野外遇到虎狼等猛兽的几率有如中头彩一般,但在森林、草丛、田野、溪边等地,却有可能与*蛇“亲密接触”。不过不必害怕,让我们来一起盘点中国 的*蛇,了解它们的脾气秉性、领略它们的风采。

中国的*蛇有四十余种,多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省份。蛇*按其性质可分为:神经*、血循*、混合*三大类。

金环蛇、银环蛇、海蛇等主要含神经*。蝰蛇、尖吻腹、

竹叶青等主要含血循*。眼镜蛇、眼镜王蛇、腹蛇等主要含混合*。

如今喜欢野外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了,但对野外危险,特别是动植物造成的危险往往估计不足,这些危险,尤以*蛇 代表性。无论“生存手册”还是“野外旅行手册”之类的手册里,对*蛇 的介绍不是不适合中国国情,就是说得过于笼统,难以在关键时候发挥应有的作用。网络上许多“野外教室”中都有提到蛇伤防治,但由于种种原因,含糊谬误之处似乎更多。

每个野外活动的人正确且全面地认识*蛇和了解蛇伤防治非常必要。另外本文的急救常识部分也适用于被其它危险动物引起 时作急救参考。

先从认识的误区谈起误区一:小蛇不*

虽然一般情况下被大蛇咬伤症状更严重,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刚孵化出不久的小蛇完全有可能比它那茶杯粗的蛇妈妈*性大。比如大蛇捕食频繁,咬人时注*量较少。反之,小蛇尤其是刚刚孵化的小蛇较少捕食,因此咬人时注*量相对较多,而且小蛇大多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人凶狠。许多养蛇专业户甚至蛇类专家都吃过这个教训。

另外蛇的种类不同,*性强弱也不同,如银环蛇的个头通常很小,但是它的蛇*的*性却极强。所以,哪怕遇到小蛇,也不能掉以轻心。相信每个人都看到过这样的场面:几个男生拿着大棒石头追打一只拚命逃窜的小蛇。现在应该知道,这也不仅仅是好玩。况且,蛇类本身是对人类极其有益的一种动物,我们应该尽量保护野外的每一种生物。

误区二:被蛇咬过,但是几十分钟内没有不适感,那一定是无*蛇了

这是极其常见的认识谬误,甚至在许多网页的“野外教室”栏中也有类似误人子弟的地方。实际上,有些*蛇咬伤后的症状要经过1到4小时才能显现出来。比如97医院就收治了一个8岁大的小孩,他被银环蛇咬伤后4小时才出现症状,耽误了最宝贵的抢救时间,后来经各方全力抢救,仍然昏迷了一个多星期才苏醒。医院收治的这类蛇伤病人不在少数!

误区三:被蛇咬了,吾命休矣

首先必须清楚的是,野外无*蛇占多数,被无*蛇咬伤的人,因为精神过度紧张,也可能因惊恐而出现伤口剧痛红肿甚至昏倒的现象。这是心理暗示的结果。

即便是有*蛇咬伤,大多数也因为多种因素的关系,*蛇咬人时不一定放出*液或把足够量的*液注入人体,被*蛇咬伤的人只有小部分中*症状比较严重,个别人有生命危险。

掌握*蛇的活动规律,蛇伤的预防

蛇是变温动物,它的活动与外界气温有密切联系,气温达到18度以上才出来活动。在南方通常5-10月分是蛇伤发病 时期。特别是在闷热欲雨或雨后初晴时蛇经常出洞活动。另外这几年春夏之交洪水偏多,洪水将大范围的蛇洞淹没,也会造成陆地上无家可归的蛇增多。所以夏天雨前、雨后、洪水过后的时间内要特别注意防蛇。

蛇类的昼夜活动有一定规律,蛇种不同,活动规律也不同,眼镜蛇,眼镜王蛇白天活动,银环蛇晚上活动,蝮蛇白天晚上都有活动。蛇伤也主要集中在白天9-15时,晚上18-22时。

此外蝮蛇对热源很敏感,有扑火习惯,所以夜间行路要穿长裤,用明火照亮时,要防避*蛇咬伤。露营时应将帐篷拉链完全合上。

*蛇怕人,受惊后会迅速逃跑,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大多由于我们没有发现它而过分逼近蛇体,或无意踩到*蛇身体时,它才咬人。因此,在适于*蛇活动的环境中行走时,提高警惕,并做适当的防护,许多蛇伤是可以避免的。

识别*蛇

对不同的*蛇,防治的方法也有所区别。只有正确识别*蛇,才能进行对症防治。

*蛇的标志器官是*牙,按其形态,可以分为沟牙和管牙,按其在上额骨着生的位置,可分为前*牙和后*牙。但是这种鉴别在应用上很不方便。另一种方法是从蛇的外形和色斑上来鉴别。

通身绿色为主:竹叶青。分布我国南部,长江流域,受惊时逃跑。咬伤症状相对较轻。

通身黑色为主,竖起,扁颈:眼镜蛇。分布我国长江以南,性情凶猛,能长时间对峙,喷射*液,但不主动袭击人。咬伤症状为伤口组织坏死,胸闷,高热,呼吸困难。

通身黑褐色为主,竖起,扁颈:眼镜王蛇。分布我国南方。性情凶猛,为*蛇中体型 的。主动袭击,紧咬不放。症状为发病特急,很快死亡,碰到这类蛇咬伤,除积极抢救外,还要祈祷好的运气。

背面黑色,有许多白横纹:银环蛇。分布长江以南,受惊时逃跑,但太近时会张口咬人。咬伤多见。伤口不肿、不痛,数小时后全身瘫痪,呼吸停止。

背面黑色,有许多*横纹:金环蛇。分布长江以南。其余类似银环蛇。

通身棕褐色为主,头大,三角形:蝮蛇。分布全国各地甚至生活于海拔米的丽江雪山上。受惊时多逃跑,不主动袭击。症状发病凶,全身出血,伤口剧痛、组织坏死。

通身棕褐色为主,头大,三角形,鼻子上翘(看上去象叼个烟头):尖吻蝮(五步蛇)凶狠,主动袭击,症状发病凶,全身出血,伤口剧痛、组织坏死。

通身棕褐色为主,头三角形略长:蝰蛇。受惊时,能长时间对峙。症状类似五步蛇。

被咬伤后没有把握识别*蛇时,应尽量把*蛇打死带回。我不赞成打蛇,也没有打蛇的实践经验,但是对一些蛇,如眼镜蛇等,用衣服盖住蛇身应是有效的。

眼镜王蛇

别名过山风、山万蛇、过山标、大眼镜蛇、大扁颈蛇、鸡公蛇、大吹风蛇、英雄蛇、麻骨乌、大饭匙倩、蛇王、大膨颈蛇。

分布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西藏。

形态眼镜王蛇外形有些像眼镜蛇,惟个儿更长,成蛇全长—厘米,个别全长达厘米。体重2—10千克。有前沟牙。头背有1对枕鳞,为此蛇所特有。颈部膨扁时,无眼镜蛇那样的眼镜状斑纹,而是“∧”形白斑。体背黑褐色,有窄的白色带状横斑纹40—54条。喉部土*色,腹面灰褐色。

生活习性眼镜王蛇生活在平原至高山树林中,常在山区溪流附近出现,林区村落附近有发现,一般隐匿在岩缝或树洞里,有时也会爬上树,往往是后半部缠绕在树枝上,前半部悬空下垂或昂起。昼夜均活动。眼镜王蛇有剧*,具前沟牙,是我国性最凶猛的一种*蛇。它受惊发怒时,能将身体前部1/3竖立起来,颈部膨大扁平,头平直向前随身摆动,伸出细长而分叉甚深的舌头,*汁四溅,突然攻击人畜。蛇*为混合性*,一条成蛇一次排*量为多毫克,对人畜危害较大。嗜食蛇类,尤其喜食灰鼠蛇,也吃蜥蜴、鸟蛋和鼠类。若食物匮乏时,有相互吞食的现象,因此养殖中应加以注意。

繁殖习性眼镜王蛇为卵生,一般在6月产卵,经常将卵产在枯腐的树叶里。每次产卵为21—40枚,多者可达50多枚。母蛇有护卵的习性,盘伏在上层的落叶堆上,有时雄蛇也参与护卵。护卵期是眼镜王蛇最凶猛的时期,如受到侵扰,它将主动攻击。蛇卵靠自然温度孵化。初出壳仔蛇长46—64厘米。

银环蛇

别名木白蛇、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脚带、银宝印、银报应、白菊花、手巾蛇、花手巾、节节乌、白节蛇、百节蛇、竹节蛇、雨伞蛇、银包铁、九道箍、霸王鞭、笛子蛇、团箕夹、簸箕甲。

分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形态成蛇全长一般在——厘米,最长者可达厘米。体重—0克。头小,椭圆形。背鳞通身15行(个别的颈部为16—17行),背脊正中一行鳞扩大呈六角形。体背黑色,上布许多狭的白环,使蛇体背面显现黑白相间的环纹。腹面白色。据报道,有人见到以黑色为主的银环蛇,白色横纹仅在体侧隐约可见;也有人在台湾见到有虎斑花纹等多种色变的银环蛇。

生活习性银环蛇生活在平原、山区、丘陵地带多水之处,常栖息在草丛、坟堆、石头堆、路边、田埂、树下、溪间、渔场旁、倒塌较多的土房子下,及农家住宅附近。活动高峰期在晚间6时到夜里12时,为典型的夜间活动蛇类。尤其是在闷热天气,雷雨前的活动更为频繁。偶尔可见白天出洞活动。在11月中旬开始入蛰,至翌年5月上旬出蛰。其性情怯弱、胆小,

受到惊扰时,或逃走或将头藏于身体下面,很少主动袭击人。但人若稍接近,也会采取袭击动作,并易张口咬人。银环蛇属于沟牙类神经类*蛇,具前沟牙,排*量一般仅有4—5毫克,但*性极强,人被咬伤后,只有类似蚂蚁叮咬的麻木感或微痒感觉,伤口不红、不肿、不痛,常被误认为是无*蛇咬伤。一般被咬1—4小时后,即引起全身中*反应,一旦发现症状,后果严重,常因呼吸麻痹而致死。因此,在捕捉或饲养中应加以注意,嗜食蛇类、鱼类,也食蛙类、蜥蜴、蛇卵、鼠类等。据观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银环蛇最喜食红点棉蛇的小蛇。也有人认为,活鳝鱼是其最喜欢的食物。

繁殖习性银环蛇为卵生,每年4—11月为活动季节,5—8月产卵,每次产8—16枚卵,孵化期在48天左右。出壳后的仔蛇体长25厘米左右。仔蛇出壳后,经7—10天即开始蜕皮。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常见成蛇8—9月间交配。

圆斑蝰-*蛇

别名圆斑蛇、金钱蛇、金钱蝰、黑斑蛇、金钱斑、百步金钱豹、黑纹蝰、古钱窗、鹧鸪蛇、链蛇、麻绳蛇。

分布福建、广东、广西。

形态全长约厘米。头较大,与颈部区分明显。鼻孔大,位于头背侧。头背鳞除最外一行平滑外,余均明显起棱。体背棕灰色,具3行纵行大圆斑,正中一行圆斑较大,两侧的圆斑小些,与正中的交错排列;每个圆斑,中央的颜色为紫褐或深棕色,外周黑色,最外具*白色镶边;每行圆斑之间和外侧还杂有较小的黑褐色斑。腹面灰白色,散有粗大的深棕色斑。

生活习性活动和栖息地是夏季时在丘陵地带,冬委时多在平原。秋收时,多见其活动于稻田通风凉爽处或阴暗处。食鼠类等小型哺乳动物。

繁殖习性为卵胎生。每条雌蛇产30—40条仔蛇, 记录达63条。

金环蛇

别名金甲带、金脚带、*节蛇、金宝印、金报应、*金甲、铁包金、沤臭蛇、金蛇、玄南鞭、国公棍、佛蛇、半箕甲。

分布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

形态金环蛇全长厘米左右,最长者达厘米。体重一般在克左右。头椭圆形,背

鳞全身15行,仅个别在颈部有16—18行;背鳞扩大呈六角形。尾巴短,其末端钝圆。体背有*环和黑环相间排列。腹面颜色略淡。

生活习性金环蛇生活在湿热地带的平原或山地丘陵的丛林中,常在水边和田间活动,有时在岩穴中或住宅附近也可见到。畏光,多在*昏出洞,是较为典型的夜间活动的蛇。白天盘曲并将头隐埋于体下。一般来说,成蛇性情温和,动作较迟缓,不主动袭击人,受到惊扰时,蛇体做不规则盘状,将头隐埋在体上,或将身体做扁平扩展状,急剧摆动体后段和尾部;但其幼蛇性凶猛,活跃。嗜食蛇类,有时也食蜥蜴、蛙类、鱼、鼠类或蛇卵。在人工饲养条件上,当食饵不足时,常有互相吞食现象。

繁殖习性金环蛇为卵生,一般4月出洞,6——7月产卵,每次产卵8——12枚,靠自然温度孵化,50天左右幼蛇出壳。雌蛇具有护卵行为。

尖吻蝮

别名蕲蛇、五步蛇、祁蛇、白花蛇、大白花蛇、百步蛇、棋盘格、盘蛇、放丝蛇、五步倒、五步猪、翘鼻蛇、犁头匠、吊灯扑、懒蛇。

分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

形态成蛇全长一般为~厘米,体重可达~0克。头大,三角形,吻尖向上翘起,背部有灰白色的方形块斑,两侧有“∧”形暗色的大斑块。头背棕黑色,头侧土*色,两者截然分明。体色与环境较为和谐。

生活习性尖吻腹生活在山区树林、溪涧岩石上或落叶下,以及杂草地、沟边、路边、村子住宅附近、柴草堆或厕所附近。昼夜都出来活动,但夜间活动更为频繁。阴天比较活跃,但也

有人见其在雨中昂首不动。一般来说,在大热天有太阳时,常隐藏在阴暗的地方,很少活动。它们经常在落叶堆或山溪阴湿的岩石上盘曲成团,头昂起,吻尖向上,颤动其尾,当人畜逼近时,往往会突然袭击。具有扑火习性,见到火光会向火光扑去。

尖吻腹嗜食蛙类、鼠类、蜥蜴和鸟类,也食蛇类。在室内笼养条件下,主要喂小白鼠和蟾蜍。成蛇每周喂一次,每次每条蛇可食3~5只小白鼠。它们常因吞食较大食物后连续3~4天盘踞不动,故有“懒蛇”之称,此时捕捉也比较容易。

繁殖习性尖吻腹为卵生,一般在6~8月间产卵,每次产15~16枚,多者可达26枚。据观察,雌蛇产卵后经常盘绕在卵旁,似有护卵习性。孵化期为20—30天,出壳后幼蛇长约20厘米,行动灵活。幼蛇即能咬人。据报道,有人见到孵出10天的小蛇咬了小白鼠,小白鼠在不到3分钟的时间内便死亡了。这说明尖吻腹的幼蛇已极具*性,养殖或捕捉时要特别注意,以免被小蛇咬伤。幼蛇出壳10天后即可蜕皮。

白眉蝮蛇

别名狗屎蝮、狗屎婆、土皮股、烂母胎、土公蛇、搭地腹、地扁蛇、七寸子、草上飞、土灰蛇、土丘子、土球子、七步倒、白花七步倒、麻鸡婆、寒毛牯、麻七寸、土夫蛇、烂肚蛇、土地蛇、七寸丁、狗屎卷、烂土蛇、灰链鞭、土巴蛇。

分布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陕西、宁夏、甘肃、新疆、四川、贵州。

形态成蛇全长54—80厘米,个别较大型者可达94厘米。头呈三角形,颈部明显。头顶部有对称的大鳞片,鼻间鳞较阔,外侧缘较尖细。头部两侧有颊窝。眼后黑条斑上方多有一条*白色细条纹,色斑的变化较大。背部的颜色于灰褐色与土红色之间变化,上布黑褐色的圆形斑或呈波纹状的横斑纹。腹面颜色灰黑,散布着许多不规则黑白色小点。

生活习性除长江沿岸诸省的蝮蛇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外,一般都居于平原或较低山区的丘陵杂草丛、乱石堆中或草原、沙漠边缘等地。栖息在地面上,常盘成圆或扭曲成波纹状,也常盘踞在树上。夏秋两季常到稻田、菜园、路旁活动,或远离水源活动。在热天,从晚8时到次日凌晨活动频繁。蛇洞一般在坟穴或田埂向阳坡面。蝮蛇性情凶猛,但平时行动迟缓,从不主动袭击人畜,当受到惊扰时,体变平,尾尖颤动。食性较广,食鱼类、蛙类、蜥蜴、蛇类、鸟类、鼠类。

繁殖习性为卵胎生,每条雌蛇产6—17条仔蛇,产仔期在8—10月,在5月及9月见有交配。

白唇竹叶青竹叶青-*蛇

别名青竹蛇、刁竹青、焦尾巴、焦吊、金线连、赤尾殆、青皮蛇、红线边、青叶丝、焦尾青、红眼睛。

分布安微、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甘肃、四川、云南、湖北、贵州。

形态成蛇全长60—90厘米,体重60~克(据报道, 雄蛇克, 雌蛇克)。头呈三角形。颈细。头顶有许多细鳞片,左右鼻间鳞小,由细鳞分开;一横排上有小鳞,背鳞除最外一行均起棱。体背全呈草绿色,背鳞最外侧的中央白色,从颈部以后形成白色纵线,有的在白侧线之下伴有一行红侧线,有的有双条白侧线再加红侧线,也有极少数无任何侧线而是全部绿色,头顶青绿色,头侧无白侧线。腹面淡*绿色,各腹鳞的后缘淡白色。尾端焦红色,体背有的有黑斑纹,两黑斑纹之间有小白点。

生活习性竹叶青生活在海拔—米的山区树丛、竹林、溪边、杂草灌木丛中及岩石上。其纯绿的体色和善于缠绕的尾部,适于树栖生活。昼夜均能出洞活动,但以夜间活动更为频繁,常吊挂或缠绕在溪边的树上,有时盘曲在石头上,头朝着溪流。由于竹叶青数量多,活动场所多样,又具保护色,所以也是主要的*蛇之一。性情较怯弱,受到惊扰时,原盘曲在溪边岩石上的竹叶青就会缓缓向水中游去,因其具有保护色,不易被发现,人们往往被其咬伤。竹叶青咬物一次排出*液为28毫克左右,对人来说一般不算十分严重,但若治疗不当,有也有可能造成生命危险。其子蛇具有*牙,也能咬伤人。竹叶青嗜食蛙类、蝌蚪、鸟类和鼠类,也食蜥蜴。在人工饲养下往往喂以个体较小的小白鼠,每次2—3只。

繁殖习性竹叶青为卵胎生,一般5月出洞,7—8月产仔,每次产3—15条仔蛇。刚出生的仔蛇即能咬伤人,在养殖中要特别加以注意

烙铁头-*蛇

别名龟壳花蛇、老鼠蛇、烂葛藤、笋壳班、金钱斑、吊树猫、厘戥蛇、蕲蛇盖、野猫蛇。

分布安微、浙江、江西、福建、台湾、云南、湖南、广东、广西、甘肃、四川、贵州。

形态成蛇全长厘米左右,体重一般50~70克(据报道, 体重可达克左右)。头呈三角形。头长,其长约为宽的1.5倍;颈细。头背布有许多细鳞片,两鼻间鳞较少,隔有数片更小的鳞片,左右两眼上鳞之间一横排上有小鳞14~16片,鼻鳞一颊窝鳞前缘之间有数片小鳞,背鳞具棱。体背颜色棕褐,在背部中线两侧有并列的暗褐色斑纹,左右相连而成链状,在该斑纹下面还有不规则小斑纹裂。头顶有“∧”形褐色斑纹。腹面灰褐色,有很多斑点。尾具缠绕性。

生活习性烙铁头生活在海拔—1米的丘陵山区灌木林、竹林、溪边、住宅附近的阴湿环境中。有时能盘缠在树上或竹子上,或在住宅附近的草丛、垃圾堆、柴草堆、石缝中活动。多在夜间活动,偶尔在白天也能见到。常利用树洞或竹洞作为越冬场所。烙铁头是管牙类*蛇,由于身体瘦长,捕捉食物或攻击人畜都比较灵活。此蛇有攻击性,但一般不主动袭击人。有时在晚间寻找食物而入侵住宅,人畜接近时,容易被它突然咬伤。烙铁头的*主要是血循环*,人畜被咬伤后,伤口出血少许,疼痛难忍,症状明显,若治疗不及时,易留下后遗症。平时食蛙、蜥蜴、鸟、鼠。在人工饲养下一般每周投喂一次,每次每条蛇投喂1—2只老鼠。

繁殖习性烙铁头为卵生,每次产卵3—15枚,靠自然温度孵化,孵化期35—45天。

眼镜蛇-*蛇

别名犁头扑、饭铲头、万蛇、扁头风、蝙蝠蛇、膨颈蛇、白颈乌、扑蛇、马屁扑、乌肉蛇、山毛风、吹风蛇、喷气蛇、饭匙头、吹风鳖、鸭婆蛇、牛皮蛇、白颈蛇、气泡蛇、吹泡蛇、扇头风。

分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形态成蛇全长一般在97—厘米,最长者达厘米。体重1——1.5千克。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的斑纹,当颈部扁平扩展时相当明显。眼镜斑有相连的,有断续的,有单个的,有两边为卵圆形的。体背黑褐色,并布有*白色狭长横斑15—18个。也有全身黑色、土褐色、米*色的。腹面前段*白色,其后渐次为淡*色、黑褐色。

生活习性眼镜蛇生活在海拔30——米的平原、丘陵、山地的灌木丛或竹林中,也常在溪边、鱼塘边、坟堆、稻田、公路、住宅附近活动,是典型的昼出性活动的蛇类。据观察,眼镜蛇春秋两季多在洞口附近活动,而夏季至秋初则分散到田野、沟旁、菜园、稻田、路边、墙角等处活动,有时甚至可在居室内见到。活动高峰期在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左右。天气闷热时,多在*昏出洞活动。性较凶猛,行动敏捷,但一般不主动袭击人。当其受到惊扰而被激怒时,体前部1/4—1/3能竖起,略向后仰,颈部膨扁,头平直向前,随竖起的身体前部摆动,并发出“呼呼”声,攻击人畜。据观察,当眼镜蛇被激怒时,能喷射*液,喷射距离达1—2米。若*液进入人眼或体表破损处,会引起中*,养殖或捕蛇时应加以注意。眼镜蛇嗜食鼠类、鸟类、鸟蛋、蜥蜴、蛇类、蛙类和鱼类等,也喜食蟾蜍。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喂小白鼠,平均每条蛇1周吃鼠2—3只。

繁殖习性眼镜蛇为卵生,一般5—6月进行交配,6—8月产卵,每次产8—18枚,经47—57天孵出仔蛇。初出壳的仔蛇体长21厘米左右。

青环海蛇-*蛇

别名斑海蛇、海青蛇、海蛇、海簸箕甲。

分布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沿海。

形态成蛇全长—厘米,体细长,体前部为圆形,后部至尾部逐渐侧扁。头大小适中。体 直径为颈的2倍左右。背鳞颈部27—33行,体最粗部35—43行,覆瓦状排列,体最粗部的鳞略呈圆形、起棱。头背呈橄榄色或*色,可有*斑,体背深灰色,腹部*橄榄色,具铁灰色的完全环纹,这些环纹在背部宽而色深,在腹部窄而色浅,体侧最窄。

生活习性青环海蛇生活在近海中,是我国沿海最普通的一种海蛇,性喜在河口附近的浅海生活。善游泳,离水行动笨拙。具趋光习性。嗜食蛇、鳗的幼体。

繁殖习性青环海环卵胎生,每年10月产仔(海南),每次产仔蛇3—15条。

蛇伤现场急救

被*蛇咬伤之后,应立即进行现场急救。只要措施有力,处理快速,一般都可以减轻局部和全身中*症状,而且容易恢复健康。这里就温美玉等同志编写的《蛇伤现场急救歌》,摘录如下,以供参考。

被蛇咬伤不要跑,快把伤口处理好;

一扎二洗三挤*,四点火柴烧伤口,

五喝一碗浓茶水,伤口周围敷辣草。

这首歌讲到现场急救处理的步骤和方法,同时还提到简便的治疗措施,在原则上,被*蛇或者未看清楚甚么蛇咬伤,都要认真进行急救处理。

1、“扎”,即早期结扎。

被蛇咬伤千万不要惊慌失措,而要冷静地对待,更不要乱跑乱跳,若是剧烈活动一阵,蛇*很可能随血液循环,迅速地被吸收导致严重中*。这时,应尽量争取时间给予结扎,结扎的部位是:足或指(趾)端被咬伤,宜结扎膝关节上约10厘米处,手或前臂被咬伤应结扎上臂(成人肘关节上部约10厘米处)。如果结扎不当,非但不能起到减少蛇*吸收的作用,而且很可能造成血液循环不良而坏死肢体,烂手烂脚。因此结扎应注意:

①、不要像扎粽子一样,扎了一圈又一圈。

②、结扎时间每隔20分钟,要放松1——2分钟又扎起来。

③、在内服或注射有效蛇药之后一小时左右,可视伤情解除结扎带。

④、结扎带可因地制宜采用葛藤、茅草即较软又牢靠的植物,有条件可用软绳子、手帕、橡皮带等。

⑤、确诊是被无*蛇咬伤,可解除结扎带,但没法确诊时,应观察六小时或按③处理。

2、“洗”,即冲洗伤口

结扎之后,立即冲洗伤口,如条件许可,也可以在结扎的同时进行。冲洗方法是: 用干净的流水,从上到下,反复冲洗,尽量把*液挤出冲掉。如有条件,可用盐水或千分之一的高锰酸钾冲洗。在野外找不到清水时,也可用新鲜人尿冲洗。

3、“挤”,即排*或扩创排*

在冲洗之后,必要时可用消*过的小刀、三棱针或利器,在伤口上作纵而浅的扩大伤口,尽量把*液排出来。必须强调的是:

1、没有冲洗伤口,千万不要先行扩创,防止留在伤口外面的*液,在扩创时流入体内;

2、在扩创时要检查伤口内有否残留蛇的*牙,如有发现应立即设法取出;

3、被五步蛇、蝰蛇咬伤,可用点燃破*法(详见下文),一般不扩大伤口,尤其是在伤口流血不止的情况下,更应注意;

4、扩创不宜横刀和深挖,以免伤及血管、骨胳,以免使伤口难以愈合而感染。

4、“烧”,即点燃破*法

这是民间验方,它有方便、简单、效果尚好的特点。

⑴火柴十来支挤齐,燃着急烙在伤口上,点燃爆烧,以达到破坏部分蛇*的目的。

⑵火药(即子弹硝、鸟铳硝)一小撮,放在伤口上,然后用火柴点燃,以利高温破坏一些蛇*。

以上两种方法都行,应该注意的是:

①争取时间,愈快愈好,一般在 分钟内采取为宜。时间长了就失去应有的作用,也不必要这样做;

②此法在冲洗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更为适宜,但也可在冲洗之后采取;

③扩创后一般不用此法;

④保护眼睛,以防俯首时被烧伤;

⑤伤口被烧后溃烂,可按一般外科处理。

五、“喝浓茶”。

这是在身边没有自备有效蛇药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急救措施。我们提倡野外训练和作业的人们,身边要备好有效蛇药。在这里要说明两点:

①口服有效蛇药之后,一般不再喝浓茶水或米醋,喝米醋(内服亳升)之后,也不再喝茶水。

②如果身边没有蛇药,也没有米醋、浓茶的情况下,可喝糖水,也可用克空心菜或马齿苋冼净绞汁内服。

六、“伤口周围敷辣草”

外敷药物一般不要把伤口盖掉,以利留口排除*液。外敷药物,要因时因地制宜。多年来,我们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的辣蓼草(蓼科蓼属水辣蓼),它有适用于各种*蛇咬伤的外敷,而且药源好找,便于普及等优点。此外也可用辣椒叶(菜椒叶不太好)、鹅不食草、山梗菜、马鞭菜、野菊叶、路边菊等等。以上任选 种新鲜青草洗净,捣烂或嚼烂(有条件加少许食盐调匀)外敷伤口周围。

经过上述急救处理,仍不可麻痹大意。在服用蛇药(包括针剂、片剂)后,如肿胀暴速、剧痛难忍、烦燥不安、出血不止或眼脸下垂、呕吐频繁、冷汗淋漓、胸闷气足等全身中*症状,应及时送往附近蛇伤医疗单位,以利中西医结合进行抢救。

我国10种主要*蛇咬伤的中*症状概述如下:

1、尖吻蝮蛇(五步蛇):*素类型:血循*。

局部症状,伤口剧痛如刀割,出血多,肿胀严重,组织坏死,溃烂大而深。

全身症状,出现快、来势凶猛、病情严重而发展迅速,心悸、胸闷、视力模糊,出血广泛。

2、蝰蛇:

*素类型:血循*。

局部症状,伤口剧痛,出血不止,肿胀严重、发展快,伤口附近有大量水泡、血泡、瘀斑、组织坏死、溃疡。

全身症状,出现快、来势凶猛、病程持久、出血广泛,溶血、贫血、*疸,重者休克,心肾功能衰竭。

3、烙铁头

*素类型:血循*。

局部症状,伤口灼痛,局部肿胀,可出现水泡、血泡。

全身症状,头痛、头晕、眼花、视物模糊、意识朦胧。严重者五官及内脏出血。

4、竹叶青

*素类型:血循*。

局部症状,伤口灼痛,肿胀明显,局部早期出现水泡、血泡。

全身症状,有时头晕、眼花、恶心,但都比其他*蛇咬伤的中*症状轻,死亡率很低。

5、银环蛇

*素类型:神经*。

局部症状,伤口不红、不肿、不痛,仅有微痒和麻木感,感觉减退。

全身症状,一般在1到6小时才出现全身症状,一旦出现,病情发展迅速、严重。症状有:头晕、胸闷、步态不稳、肌肉和关节酸痛、语言不清、眼睑下垂、流涎、呼吸困难、肌肉抽搐而致瘫痪,常因呼吸肌麻痹而窒息死亡。

6、金环蛇

*素类型:神经*。

局部症状,伤口不痛或微痛、周围微红肿、局部呈鸡皮样疙瘩。

全身症状,与银环蛇基本相似,惟发展缓慢,病程长,全身筋骨阵发性疼痛明显。

7、海蛇

*素类型:神经*。

局部症状,伤口不红、不肿、不痛、不痒,但有麻木感。

全身症状,于被咬3到5小时才出现眼睑下垂、视力模糊、吞咽困难和语言困难,全身筋骨疼痛、全身肌肉呈弛缓性瘫痪,尿呈深褐色,呼吸麻痹,心力衰竭或急性肾功能衰竭。

8、眼镜蛇

*素类型:混合*

局部症状,伤口出血不多,易闭合变黑,伤口中心麻木而四周痛觉敏感。局部肿胀明显,有血泡、水泡和组织坏死。

全身症状,一般在2到6小时左右出现胸闷、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全身疼痛、喉痛、

吞咽困难、困倦思睡、呼吸困难,严重者因急性循环衰竭和呼吸麻痹而死亡。

9、眼镜王蛇

*素类型:混合*

局部症状,伤口疼痛、麻木,但红肿不明显,水泡、血泡及组织坏死较少见。

全身症状,基本同眼镜蛇,但发病急且严重。严重者在半小时内发病,常因循环衰竭,呼吸麻痹而很快死亡。

10、腹蛇

*素类型:混合*

局部症状,伤口有明显肿胀及刺痛,常伴有皮下出血性瘀斑。

全身症状,早期视力模糊,眼睑下垂,出现复视;严重者胸闷、气促、心跳加快、血尿。

防蛇措施与蛇伤处理

一、防蛇措施

行*防蛇

1、除眼镜蛇外,蛇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我们没有发现它而过分逼近蛇体,或无意踩到蛇体时,它才咬人。如果遇到蛇,如果它不向你主动进攻,千万不要惊扰它,尤其不要振动地面, 等它逃遁,或者等人来救援。

2、蛇是变温动物,气温达到18度以上才出来活动。在南方通常5-10月份是蛇伤发病高期。特别是在闷热的雨林或雨后初晴时蛇经常出洞活动。雨前、雨后、洪水过后的时间内要特别注意防蛇。

3、蛇类的昼夜活动有一定规律。眼镜蛇,眼镜王蛇白天活动,银环蛇晚上活动,蝮蛇白天晚上都有活动。蛇伤主要集中在白天9-15时,晚上18-22时。此外蝮蛇对热源很敏感,有扑火习惯,所以夜间行路用明火照亮时,要防避*蛇咬伤。

4、穿高帮鞋(皮靴),穿着长衣长裤,戴帽、扣紧衣领、袖口、裤口。

5、尽量避免在草丛里行*或休息,如果迫不得已,要注意打草惊蛇(眼镜蛇会主动攻击人,打草惊蛇有可能会引起眼镜蛇主动攻击人。)

6、尽量避免抓着树枝借力,在伐取灌木、采摘水果前要小心观察,一些蛇类经常栖于树木之上。翻转石块或圆木以及掘坑挖洞时使用木棒,不可徒手进行这类活动。

7、如果与*蛇不期而遇,保持镇定安静,不要突然移动,不要向其发起攻击。应远道绕行,若被蛇追逐时,应向山坡跑,或忽左忽右地转弯跑,切勿直跑或直向下坡跑。

8、把手里的什么东西往它旁边扔过去,转移它注意力,或把衣服朝它扔过去蒙住它,然后跑开。

9、如果迫不得已要杀死*蛇,可取一根长棒,要具有良好的弹性,快速劈向其后脑门,因为那里是蛇的七寸,即心脏。

10、警惕那种看上去已死的蛇,因为他们可能在窥视猎物而装死。

11、如与一条蛇狭路相逢,则应该后退避让,给他逃跑的机会,他会乖乖那么做的。

营地防蛇

1、避免在蛇鼠洞多、乱石堆或灌木从中扎营。营地周围的杂草应铲除干净,另外,一条较深的排水沟也能较好的防止蛇虫的入侵。

2、在营地周围撒上驱蛇药粉。

3、在使用包裹前要小心查看一遍,蛇类很可能就躲在下面。露营时应将帐篷拉链完全合上。睡前检查床铺,压好帐篷,早晨起来检查鞋子。万一发现蛇,可迅速退后,保持一定距离。

4、若打地铺,可用树枝、树叶或细竹垫铺,尽量不要用杂草。临睡前要先在地上敲打,清除爬上的昆虫。醒来时,应首先仔细的察看身体周围,否则附近若有蛇或昆虫会被突然的活动惊动。

5、注意保持营地的清洁,所有垃圾必须及时掩埋。因为只要有星点的油脂,就有可能把蚂蚁引来,蚂蚁又会将蜥蜴引来,而蜥蜴又会把蛇引来。注意不要用火烧鱼骨头,这种气味也会把蛇引来。

二、蛇伤的基本处理

1、在不能确定为何种蛇咬伤的情况下,不能以为无明显症状就判断是否是*蛇。在多数情况下伤口可能模糊不清,在分不清是有*蛇还是无*蛇咬伤的情况下,应按*蛇咬伤处理。无*蛇咬伤常见四排细小的牙痕,*蛇咬伤通常见一个或两个或三个比较大而深的牙痕,有的*蛇有两排*牙。

2、看伤口,*蛇咬人有可能把牙断在你肉里,把它拔出来。

3、烧灼:被蛇咬伤后立即用火柴头5-7枝烧灼伤口,以破坏局部的蛇*。

4、冲洗:蛇*在1-3分钟内是不会蔓延,这时挤出或冲洗蛇*,可以有效排除大部分蛇*。立即冲洗用双氧水或0.1%高锰酸钾,盐水或冷开水、肥皂、尿, 将伤肢置于4~7℃冰水中(冷水内放入冰块),在伤处周围放置碎冰维持24小时,亦可喷氯 (降温时注意全身保暖)。切记:千万不要在伤口处涂酒精

5、扎结肢体:没有绑带时,也可用绳子、布带、鞋带、稻草等,在伤口靠近心脏上端5~10厘米处作环形结扎,不要太紧也不要太松。结扎要迅速,在咬伤后2~5分钟内完成,此后每隔15分钟放松1~2分钟,以免肢体因血液循环受阻而坏死。医院注射抗*血清后,可去掉结扎。

6、扩创排*:经过冲洗处理后,用消*过的小刀划破两个牙痕间的皮肤,同时在伤口附近的皮肤上,用小刀挑破米粒大小数处,这样可使*液外流。不断挤压伤口20分钟。但被尖吻蝮蛇(五步蛇)和烙铁头蛇、蝰蛇、咬伤,不要作刀刺排*,因为它们的蛇*中有一种溶血酶,可以导致人大量出血不止,如果对伤口再做切开处理,只能加速人体失血。因为普通人无从分辨*蛇,所以,治疗蛇伤时伤口切开的做法就不能予以推广。

7、针刺或拔火罐:但对于血循*(如蝰蛇、铬铁头、竹叶青、五步蛇)蛇伤员者,不宜针刺或拔火罐,以免伤口流血不止。如伤口周围肿胀过甚时,可在肿胀处下端每隔1~2寸处,用消*钝头粗针平刺直入2公分;如手足部肿胀时,上肢者穿刺八邪穴(四个手指指缝之间),下肢者穿刺八风穴(四个足趾趾缝之间),以排除*液,加速退肿。针刺排*。

8、如引发中风应积极治疗,同样在必要时应进行人工呼吸,时刻







































娌荤枟鐧界櫆椋庡摢瀹跺ソ
娌荤枟鐧界櫆椋庣殑鍋忔柟鏈夊摢浜涘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bushicaoa.com/ecqw/2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