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淮南子·天文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图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的起源·
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今年清明节为4月5日。
◆清明三侯桐始华:白桐花开放。田鼠化为鴽:喜阴的田鼠不见了。虹始见: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吴惟信(宋)《苏堤清明即事》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程颢(宋)《郊行即事》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气候逐渐转暖,但此时南北温差大,气温常忽冷忽热。此时万物生长,机体也应顺应天时。清明时节,凡耗损或阻碍阳气的情况均应避免。心情应该保持舒畅,多到户外踏青。
“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清明节气正是人体内肝气旺盛时候,而肝气过旺就会对脾胃产生影响,妨碍正常消化吸收,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而引发各种疾病。此节气中不可对肝脏进补,以防肝气太旺,使肝阳上亢。古人所谓“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如能不食此五脏,乃顺天理”。
中医认为“春气者,诸病在头。”一到春季,许多人会出现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等不适症状。在五行中,春属木,与人体肝脏相对应。肝主疏泄,调节全身的气血运行,春季是肝气向外舒展的季节,如果肝气郁结无法向外舒发,人体气血运行便会紊乱。
从养生来讲,清明时期,人体肌肤腠理舒展,五脏六腑因内外清气而润濡,人们宜多到户外运动,如晨练、登山、踏青、郊游等,而且宜加大运动量。清明过后雨水增多,气候潮湿,容易使人产生疲倦嗜睡的感觉。此时,各种慢性疾病(如关节炎、哮喘、精神病等)易复发,因此,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发物”。
《黄帝内经》: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要学会制怒,保持心态平和,使肝火熄灭,肝气顺畅。还应进行适量运动。春季万物萌发,是体育锻炼的黄金时期。可以多开展一些户外活动,选择动作轻柔的运动方式,像散步、太极拳等,也可以多去野外放风筝、踏青。这样做不仅能使身体吐故纳新、气血顺畅,还能消除抑郁、舒畅心情。此外,风邪侵袭也会引发高血压,所以平时要注意保暖,不要过早脱棉衣。
阳春三月,气温逐渐升高,桃花、野花争相绽放,但在享受春光的同时,有些人却出现鼻子奇痒、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中医认为,多由于肺气不足、肺内有寒所致。由于肺开窍于鼻,气机不畅就会使鼻窍不通、鼻塞头痛。
鼻炎调治在于补肺气、祛寒邪。可按摩神阙穴(脐部),按摩时先将双手搓热,稍稍用力顺时针按摩50次,再逆时针按摩50次。《医学源始》说:“人之始生先于脐与命门,故为十二经脉之始生,五脏六腑之成形故也。”神阙穴是任脉的要穴,无论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还是五官九窍、皮肉筋骨都与神阙穴相通联。所以按摩神阙穴,不仅对于过敏性鼻炎,对关节炎、中风、水肿、荨麻疹等病都有很好的疗效。
另外,还可采用中药——鹅不食草进行调养。中医古籍中说:“鹅不食草,上达头脑,而治顶痛目病,通鼻气而落息肉。”它常被用来治疗感冒、鼻塞不通、鼻息肉、百日咳、慢性支气管炎、疟疾等病症。
·清明吃什么?“两多一少”很重要·
多吃“柔肝”的食物中医学认为“春与肝相应”,清明时节应多吃“柔肝”的食物,饮食宜温,以清补为主。如荠菜、山药、菠菜、韭菜、银耳、大枣等。
眼下正是吃野菜的好时机,荠菜美味可口可常食。中医认为荠菜味甘性凉,归肝、脾、肺经,有凉肝明目、利湿通淋、降压止血的功效。荠菜的吃法有多种,民间流行在农历三月初三吃荠菜煮鸡蛋。荠菜还可和芹菜一起煎汤,或切碎后直接泡茶,或凉拌、熬粥、炒菜、包饺子等。
青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其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做青团用的野菜一般有三种:泥胡菜、艾蒿、鼠曲草)泥胡菜氽后色做碧绿,以前常用,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吃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清明节节日食品。
打青团,是清明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制作活动之一。
多吃“祛湿”的食物由于清明雨多湿气较重,在饮食上要注意选择一些温胃祛湿的食物,如白菜、萝卜、芋头等。
慎吃“生发”的食物中医认为,清明正值肝阳上升时节,故不宜进食竹笋、咸菜、鸡、海鱼等“发物”。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
-清明饮食忌发物-
·由于清明时肾气渐弱,心气渐起,木气正旺(肝属木,木气正旺是指肝气旺盛的时候),因此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辛、补精益气,少吃“发”物,如芋头、鹅等,可以多食枸杞叶、山药、西红柿、土豆、苋菜等食物,同时,也可以结合食疗药膳进行调理。在此给大家介绍几个简单的药膳食疗方。
太子参大枣陈皮茶太子参15克,大枣5枚,陈皮3克。将太子参、大枣洗净,连同陈皮共同放入沙锅内,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取汁。代茶频频饮用,可连续冲泡3~5次。有理气和胃的功效。
菊花枸杞粥鲜枸杞子克(干品20克),菊花10克,粳米克,猪肉末50克,豆豉汁、精盐、味精、麻油各适量。将枸杞子拣洗干净备用。把粳米淘洗,放入沙锅中,加适量清水,用小火煮至米粒开花,加入猪肉末、豆豉汁、枸杞子、菊花、精盐、味精、麻油,稍煮后便可食用。食时可调入红糖。有益肾养肝目的功效。
扁豆粟米饭粟米克,扁豆50克,绵白糖适量。小米、扁豆淘洗干后放入锅中,加适量水,大火煮沸,小火煮至米熟即可。食时可调入绵白糖。有养脾胃、益肾补虚的功效。
从养生来讲此外,清明过后雨水增多,气候潮湿,容易使人产生疲倦嗜睡的感觉。此时,各种慢性疾病(如关节炎、哮喘、精神病等)易复发,因此,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发物”。
调畅肝气可降压中医认为“春气者,诸病在头。”一到春季,许多人会出现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等不适症状。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血压升高而引起的。在五行中,春属木,与人体肝脏相对应。肝主疏泄,调节全身的气血运行,春季是肝气向外舒展的季节,如果肝气郁结无法向外舒发,人体气血运行便会紊乱,进而诱发高血压等。如果血压反复升高,还有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
按摩脚底涌泉穴是降低血压的好方法。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起点,位于足心。中医认为,肝木只有在肾水的滋养下才能正常生发,如果肾阴不足,就会引起肝阴不足,肾脏精气不足,肝脏也会受损。涌泉穴位于肾经上,经常按摩能治疗肾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病症,以及与肾相关的肝、脾、肺、心等脏腑病症。
按摩涌泉穴的方法很多,可用指腹在穴位上轻推,也可直接在穴位上轻揉,还可用整个手掌在穴位上擦。按摩时用力要轻,每次四五分钟,早晚各一次,持之以恒能收良效。除了涌泉穴,按摩内关穴(位于内腕横纹上2寸,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三阴交穴(位于内踝尖直上3寸凹陷处)、风池穴(位于项后枕骨下两侧凹陷处)、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处)等穴位也是降压的好方法。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心情舒畅。《黄帝内经》上记载,“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所以,要学会制怒,保持心态平和,使肝火熄灭,肝气顺畅。
-
-
-
往期精彩内容:
無極圖說—白玉蟾道教
授职与授箓宫观职务称谓
道教
全真派出家道人为何要冠巾?
道教服饰为什么多是青色?岁老人的养生之道
90后武当山道长
焚香纂尘烟操琴遇古今
道教修炼中的“财、法、地、侣”
古载
龙的九子各有不同『道』的核心教理
武当山玄天上帝神尊巡境台湾紫霄宫起驾
「玄帝上帝」巡境在台活动圆满功成!
「道教」历史上的尹志平
一曲《道情》万千绪道教
六十甲子神图解
张三丰「金丹诗」三十六首
以貌取人:一个人的“精神长相”很重要
道士称谓道教的信仰和修行
早期道教纪录片—道教斋醮仪式
武当最新震撼短片:这就是武当!
道教--全真南宗五祖道教的养生思想:摄生有法
杨来旺道长亲率弟子复兴武当
神秘五龙宫
十堰摄影家丁慧平镜头下的谧境星空
武当山城区最美夜景○不同凡响
道家打坐修炼—静坐的要点
八九十年代武当道人是怎样习武的?
细览●武当道教历史武当太极剑-剑法要领
最早视频
仙风一曲○道长自弹自唱
钟与道教文化的渊源古代文物图鉴
道教神像图集
道教看香秘诀道文化
符。
武当山道教音乐与醮仪注解
武当仙乐神韵--独特宗教韵味
武当山道教历史文物(一)武当山道教历史文物(二)
武当山道教历史文物(三)
外练“精、骨、皮”内练一口气!武当无为子首次展示外家功夫钻子手
道家修炼的基本功法●静功法修炼紫岳琼台-武当中观结道缘
早期记录片《道士的生活》珍贵的武当山历史图片
那些快被遗忘的老照片--道教修行者
英勇抗日高道—黎遇航道教
以香证道
英勇智杀敌抗日侠义道长—甘盛荣抗日爱国道长—李圆通
那些快被遗忘的道教珍贵老照片(二)
中药炼蜜丸的做法道医和中医究竟有何不同?
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老道:一手拿香,一手拿枪!
道长带你感受武当武术的灵动飘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