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陈旗故事嗨,耐吉陈旗

白癜风诊疗康复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894936.html

文:特木其勒编辑:韩百慧

陈巴尔虎旗是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浓缩,森林、草原、山川、沙丘、湖泊、河流、矿泉、农田、湿地,都集中了。我们这边最好的风光就集中在林草过渡地带。比森林辽阔,比平原丰美。因为所有的河流都源自高山,水系发达,植被自然茂盛,就是专家说的典型草原。也叫丘陵草原,往西一平缓,兴安岭余脉坡度下降,啥也别说了,草原稀稀拉拉。那叫半干旱草原和干旱草原。最惨的就是戈壁草原了,不过还好,不在这边。这些年旅游业一发展,交通便利的地方人车扎堆,一年百万人的流量,不停的人造景观和饥饿的牛羊对草原可是不小的冲击。称为“景区”的自然景色野性在逐渐消失。“胡德”的感觉越来越暗淡,一些僻静的地方,远离喧哗,原生态保存较好,自然成了自驾游、民宿、露营、徒步、垂钓、摄影等户外活动好去处。离我们也并不遥远,可能就在我们路边不远的拐弯处。

沙丘白桦林和鬼子暗堡

在巴彦库仁镇偏西南,海拉尔河对岸有个河水冲刷形成的高岗叫白沙滩,从镇里远远就能看见月牙形的白色悬崖,是呼和诺尔镇巴彦布日德嘎查的地盘。海拉尔至呼和诺尔镇小水泥路向北约3里地路程,登上悬崖后鸟瞰海拉尔河湿地到巴彦库仁全貌,河湾西侧有条支流分叉,弯曲穿过茂密的两岸柳树,在支流北岸斜坡上,有一片自然生长的白桦林,只有几百颗树,走到岗上才能看到坡下原来是一片白桦林,陈旗整个海拉尔河流域,仅这段有白桦林。

可能是沙地环境,生存艰难,并没有高大的母树,这也避免了偷伐发生,得以存活下来。这片林子别看不大,日本关东军占领陈旗时早就盯上了它,当做了地标。在林子边上秘密挖了个暗堡,用土埋上隐蔽。从制作形制看,不是射击阵地,只是隐蔽观察使用。蹲在碉堡位置,可以监视巴镇全景,后来风沙流失后刮出来了,混凝土里并没有钢筋和骨料,应该是抗战后期仓促所建。剩了半拉壳子,活生生像个坟坑。

小时候去爬山,看到圆乎乎的拱顶,一直以为是个坟不敢靠近。洞里面可容纳两个士兵隐蔽生活。因为是反法西斯战争遗迹,旗文物部门今年也钉牌保护了。河南岸的4个日伪军事工程,全部公布为旗文物保护单位。

其实关东军这种监视巴镇的暗堡有两个,距东边10多里河北岸还有一个,形成交叉观察,与路南监视满洲里方向的暗堡形成防备苏联红军攻入的预警网络,在望远镜目镜里如果统治巴镇的十几个“皇协军”抵抗不住也只能隔岸观火逃窜了,哪里还顾得上。

白桦林下的小河只有几米宽,长达数公里,欢唱在树影里,磷光闪闪,水流舒缓,是垂钓,野餐的好地方。

沙漠一颗松

在巴彦哈达队南海拉尔河对岸沙岗上,有一颗老樟子松,实际上,它长在一个大沙坑里,从巴彦哈达队既隔岸能看到墨绿色的轮廓,从完工至海拉尔的水泥路上也能看到庞大的树冠,方圆几十里,仅有一颗天然生长的樟子松,一人难以合抱,俗话说“木秀与林,风必摧之”这棵树硕大无朋,确生机映然。树冠上每年有好几窝鸟来抱窝,松树塔遗落了一地。海拉尔西山的直径1米的樟子松有五百年历史了,这颗树径目测大约也有80公分左右,参照这个树龄也至少有两三百年树龄了。树底下就是海拉尔河湿地景观,这里河道纵横,柳波荡漾,美极了。

这片沙带是呼伦贝尔三条沙带之一,从西山一直延绵到赫尔洪德樟子松林,共有三处樟子松林,最小的林子在呼和诺尔镇巴彦布日德嘎查,在巴镇东南海拉尔河北岸。

传说过去沙俄修建中东铁路时砍伐了沿途樟子松林,做为蒸汽机燃料,也有的说做了铁路枕木。但事实上樟子松硬度不足,不是那块料。铁路枕木主体为落叶松,也有少量柞木,红松。中东铁路时期蒸汽机已经发展到末路,内燃机已经发明,火车蒸汽机燃料主要烧煤,不用烧木头了。呼和诺尔镇铁路沿线森林边缘和沙陀刮出的原土层里并没有发现樟子松树根腐化痕迹。砍伐后至少少量树墩子被流沙埋上后会保存下来。没有证据表明这片沙带森林被砍伐过,那古代死的树哪去了?这和砍伐留下的粗树根不同,古树自然死亡后的几年,根系萎缩稳不住沙土了,会被掏空,大风将枯树连根刮倒,会很快被风雨腐蚀掉,只剩毛细根系在土里,年久了在土层里就变成褐色碳化线。牧民敬畏树木,祖训里不砍孤树,向自然只取生活所需。封闭的地下环境,别说百年树根,一棵松西侧不远的刚噶沙丘出土的千年蒙兀室韦墓葬独木棺、鞍具、弓箭等木制品也基本保存下来。

我们面前的这颗树周围,是蒙古祖先生活过的地方,在7-10世纪,蒙兀室韦部走出额尔古纳深林后,一部分人沿着海拉尔河下游来到这片沙带,安顿下了毡房,在这里沿河游牧和狩猎。生命轮回后,也葬在了这一带。一部分人则渡过腾吉思海(呼伦湖),去了遥远的肯特山脉形成黄金家族的主脉。这棵树不用特意去找,沿着新修的水泥路向完工走,路北岗上出现一个大绿伞,那就是,沿路就那一颗。

千古之谜仙人洞

在东乌珠尔苏木所在地和巴彦哈达嘎查之间,沿海拉尔河北岸在网围栏之间穿越,经过一段弯曲的草原自然路就到一个延伸到河里的半岛型高岗上,岗下是蜿蜒的海拉尔河主河道。东北侧是个养鱼湖,有人工叠坝。这是个石头山,为泥灰岩构成。

在海拉尔河一级阶地上,东侧强风化形成滑坡,碎石杂草横生。洞隐藏在东坡下,洞边有三颗老榆树相伴了多年。也长了一些五颜六色花朵。洞进深5-6米可容纳10多人。其实,原先更深,只是塌陷了不少。据当地渔民讲,这个洞在他们是孩子的时候,爷爷辈就说很早以前就有了,过去他们晚上在洞下河叉里下网,在洞里住上一夜,第二天早上天亮再起网。晚上,洞里像个大音箱,水浪的声音唰唰响,像住在海边一样喧哗。太阳落山后,周边的动物倾巢出动,各种尖叫声,吼声时远时近。晚上不点蜡烛,蝙蝠也要进来挤一挤,也不好说是谁打搅了谁的安宁。洞壁里的烟垢,都是渔民点蜡或烧柴熏的,住一阵,会练的浑身是胆儿。

“仙人洞”是当地渔民起的名字,过去曾有渔民在河边捕鱼而得名。从外观看,三角形洞门和半坡选址,活脱脱的缩小版嘎仙洞,室内石头凿痕风化严重,可以排除是近现代人所为,那么老到什么时候呢?至少目前,这是个迷。遗憾的是室内土壤没有形成文化层,全是硬邦邦的石头,也没有采集到星碰实物标本。哪怕扣出个陶片儿也能一叶知秋,至少掐出个年代上限。

其实,嘎仙洞当地人也叫仙人洞,对过去的人来讲老洞似有神灵而崇敬。《魏书》的《礼志》也详细记录了此事,“魏先之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北。”从巴彦库仁至西乌珠尔分布着大量鲜卑遗址遗迹。拓跋鲜卑“南迁大泽”迁徙路线经过了海拉尔流域。凿石为室可能为鲜卑人迁徙带来的习俗。嘎仙洞的山是整体花岗岩构造,硬度和抗氧化能力不是泥灰岩能比拟的,所以祝文保留了下来。三角形拱结构抗压更稳固,比起圆形拱能凿出更大的洞。这是鲜卑人的生存智慧,东乌珠尔的这个洞在最佳凿洞结构下,就只能做这么大了,再大,就塌陷了。剩下的问题就留给学者思考吧,在新的考古证据出现前,我就知道这点儿事儿。

松林奇观诺日海

东乌珠尔到西乌珠尔之间有个30多公里长的沙带,东西乌珠尔因在沙陀东西而得名。这里的樟子松林带和赫尔洪德樟子松林隔海拉尔河相望,是自然保护区。向西距西乌珠尔苏木不远了,10多公里吧。沿着东乌珠尔老化工厂向南走到沙坨子,有条自然路通向沙窝,就看见了一个金黄色的沙丘,是这里的最高沙峰。下面就是蜿蜒的海拉尔河。海拉尔河将沙丘冲刷成了陡峭的悬崖,“诺日海”在蒙语里就是塌陷的意思。岗下海拉尔河形成大甩湾,下面有条渔船横在水边,是个渔点儿。这个沙滩上可以滑沙,是个流动沙丘,把半山腰的樟子松都埋的剩了半截。这个环境相当有野性,最适合徒步穿越了。走到河岸,要穿梭在樟子松林间,有山谷,有高丘,小径上枯树横陈,老树沧桑。

林间阳坡上有很多野花,夏季成片的萨日朗花这里绽放。野罂粟,韭菜花也夹杂其中。萨日朗是草原名花,学名细叶百合,也叫山丹等名,草原上虽然许多女人都叫“萨日娜”,但都未必都见过真正的萨日朗花,在蒙古人看来可能花瓣弯曲长得像月亮而得名。根像大蒜一样,药食兼用,具有清热解毒、接骨、愈伤、止血、止咳等功效。现在草原上看见萨日朗花不容易了,巴彦哈达北面草甸子有不少,但是万花丛中不显现,没这个清一色连片,红红火火的。

这一代沙坨子里有一群骆驼在常年游荡,除了嘴动,其他它一动不动,老远就盯着你。沙丘上突然露出一团黑乎乎的东西在冒热气,不要慌张,那可能就是骆驼,运气好时,就能遇到。但不要企图靠近它,特别是公驼。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没有禁猎,禁枪的时候,这里可是个好猎场。樟子松里的狍子大群有上百只,几十只。袍子白天在沙岗里吃草午睡,早晚要下山去河里喝水,走出了小径。过去的猎人白天狩猎一伙等侯在上林子里的必经之路埋伏,另一伙在河边条子里放枪往山上撵。夜晚,则在沙丘灌木里用探照灯照射,照到绿眼睛一晃,枪就响了,下雪后樟子松林零星枪声不断。

那个时代的“城市猎人”和游牧时代的猎人不同了,都是高人,有越野车,有探照灯,有制式武器。叼着小烟儿像西部牛仔一样,牛X轰轰的。最多时一台车一冬天要打上百只袍子,那沙斑鸡,兔子啥的都是零食,顺带着搂了。海拉尔肉联那时大量收购袍子和黄羊,也产生了一夜暴发户。在寒冷的冬季,那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传统猎人的两条腿加小径步枪,射程所限打打鸟玩行,一年摸爬滚打,挣不来钱,只是养家糊口。在林子外围下个套,下个夹子还得冻的鼻涕拉碴。听见越野车马达哄鸣声早躲得远远的,哪见过这阵势,不跑就等着半自动子弹的咆哮声,嗖嗖地,惊心动魄。嘴上骂着,心里也只有羡慕的份儿。游击队哪比上正规军了。

那些年游走在林子里的“行者”“背包客”和骑幸福摩托车的,多是改革开放后来到草原的第一代淘金者。那个时代,没什么生意可做,零工也少,只能从自然榨取资源。许多人就奔波在野外打苇子、割条子、打草、打猎、打鱼。本地牧民,除了祸害牲畜的狼,几乎什么也不打,和动物和睦为邻。过去,连鱼都不捕,说是水里的虫子。现在禁猎后樟子松林的袍子数量也繁殖起来了,偶尔也能看到狍子踪迹,最多5、6个一群,三两只的多见。耐吉去那里可别忘了带上相机哦。

海拉尔河畔的野果林

地理位置:

海拉尔河畔植物资源丰富,布着山丁子、稠李子、面果、灯笼果等野果和野玫瑰、野罂粟、山丹、马兰、蒲公英等好多花卉野草。和巴彦库仁镇最近的,有稠李子,山丁子树的,就算农田南的大沙岗了。

河边野果里稠李子树最稀少,最好吃的就是稠李子了。的确,从海拉尔到西乌珠尔海拉尔河北岸,车能进去的地方,只有这段的野果树高大茂密,山花灿烂。骆驼和牛多的地方,果树基本都长不高,可能是这边牲畜相对少一些的缘故。野玫瑰能从春天开到早夏,特别是春天,果树白花和野玫瑰粉花摇曳争艳,热烈奔放。

野玫瑰这东西虽然矮小,但有刺儿,要不早被牛羊啃光了。秋天就结成红色的果实,果心都是毛,也不能吃。和城市绿化的多季玫瑰不同,那是培育的,没有果儿,能开到秋天。冬天这片果树会招来很多小鸟,就吃这山丁子干果猫冬,沙窝子里避风比草原暖乎一些。过去这里有很多野鸡,夏天草厚看不见在哪,冬天晌午三五成群的蹲在岗上晒太阳迷糊。特别是公野鸡,五颜六色的羽毛,闪闪发光,雪地里老远就能看见。现在冬天能看见它的“表弟”,一帮两帮沙斑鸡就不错了。

在这条沙岗沿河大约4,5里地长,这段水流平缓,河岸茂密柳树倒影在水面,映出沙地。春秋季枯水期总有一片沙滩露出河面,能捡到各色的玛瑙石。这都是籽料,河水冲刷多年了,虽然块小,比戈壁玛瑙品质好的多。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草原先民开始用玛瑙磨成珠子佩戴,先期打砸出孔,也有直接捡到天然孔洞的玛瑙,外观在磨成筒珠子形状佩戴。毕竟玛瑙太硬了,比玉文化可晚了几千年。后期才用水里的沙子当介质研磨钻孔,那时钻不了细孔就两边用尖石头粘沙子和水研磨,磨漏了就是洞了。所以磨出来珠子是扁的像个柿饼子,叫“磨盘珠”,大体上相当于商周时期,后期青铜时代工具改进了,孔道也越来越细了,表面抛光的也有模有样了,棱珠,球珠无所不能了。

玛瑙珠子呼伦贝尔草原一直使用到辽金时期。当然,也有使用西亚贸易玛瑙珠。后期逐渐被珊瑚,珍珠,绿松石等宝石取代。鲜卑,室韦时期使用玛瑙饰品风俗更盛。《魏书》记载“失韦国,在勿吉北千里“”“俗爱赤珠,为妇人饰,穿挂于颈,以多为贵,女不得此,乃至不嫁”。赤珠就指红色玛瑙,失韦即室韦。我旗鲜卑,室韦墓葬出土了大量玛瑙珠,即是佐证。的却是玛瑙珠越多,品质越好,等级越高。看来当初,红玛瑙比得上现在的“三金”了。

这个岗没有起名字,那一片都叫沙坨子,天气好的时候,总有人在东面河叉里钓鱼,柳条子里一闪一闪的那都是摩托和车。过去这段河边开过沙场,现在政府治理恢复了原貌。河里都是深坑啊,耐吉千万不能下河。

天鹅湖

赫尔洪德居民区北侧两公里多,有个不大不小的湖。谷歌卫星地图上搜索,标注着天鹅湖,天鹅湖有左右两个,相隔2公里,当中是去松树林的自然路。赫尔洪德地处候鸟迁徙路线,是鄱阳湖——贝加尔湖候鸟迁徙中转站。赫尔洪德沙坨里大大小小的胡泊星罗棋布。每年春季残雪消融,成千上万的候鸟来到这里,大约清明到6月初,候鸟养精蓄锐一段时间,在向北迁徙。其中一部分鸟就留守在这里,等到繁殖季节过后在南迁。

天鹅湖当中有个芦苇岛,岛上每年留守的天鹅,大雁,野鸭就会在里面抱窝。天鹅湖四季不枯,水里有水生植物,螺类和小虾,为候鸟提供了丰富的食源。在天鹅湖春秋两季会有几百只天鹅聚集在湖里,主要是大天鹅和小天鹅。白花花的一大片,因为离居民很近,习惯了拖拉机,摩托的喧哗,如果没人惊过它,一对或成单的天鹅,开车能靠到几十米的距离拍摄,大群的就不行了,人家有哨兵,不会让你靠近。跑了在也靠不上了,而大雁,野鸭则精多了,停车就跑了。这些年,慕名而来拍摄天鹅的人不少。好在屯子边,都只能看看,可别有非份之想,这里也驻有森林公安派出所在巡逻。

赫尔洪德有三个嘎查,分别叫哈日干图(赫尔洪德)、安格日图、宝日汗图。意为黑天鹅、白天鹅、灰天鹅落得地方。蒙古族巴尔虎部,布利亚特部有个传说,发生在铜石并用时代,贝加尔湖畔。大意是部族首领巴尔虎岱巴特尔和天鹅相恋,繁殖了11个后代的故事,这11个后代演变成11个姓氏。巴尔虎、布里亚特、鄂温克均游牧在贝加尔湖地区,游牧民族“人鹅相配”的故事有许多版本,只是主人公是本部族首领人物。天鹅也是哈萨克的图腾,北方游牧民族在动物崇拜阶段,对翱翔天空的“神鸟”,力量无比的“神兽”当做部族图腾崇拜。实际上,这些传说是游牧民族动物崇拜和祖先崇拜过渡期间的产物,主人公都是男性“巴特尔”在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过渡阶段,也大致和传说中的铜石并用时代吻合。

年,据天鹅湖向西不远的扎赉诺尔魔姑山鲜卑墓出土了一件双禽交颈青铜牌饰。这双禽就是天鹅形象,头部夸张,但不是鹈鹕,鹈鹕的下巴比例可大去了。大头动物是鲜卑惯用的创作手法,双马、双驼、三鹿牌饰都是这样的。这些地方色彩的纹饰出现,表达了鲜卑族的审美取向和图腾崇拜。至少证明,鲜卑人已经掌握了青铜牌饰铸造技术。早期鲜卑的动物牌饰单或者双,三只出现,主要以食草动物和禽类为主,反映了走下下森林后的一段和平安逸的生活。好战的匈奴则以食肉动物争斗或抓捕食草动物纹饰为主,鲜卑牌饰上的动物如果成对出现,绝不会左右一模一样,而是有公有母,右边大头的天鹅就是公的。考古证据表明,天鹅湖周边,早在新石器时代到明清一直有人类居住。陈巴尔虎旗东乌珠尔苏木北额尔古纳河南岸,今年旗文物部门发现了一座青铜时代早期的鹿石,路石上刻有神鸟的图案,图纹是磨刻的,构图简洁,精炼,十字构成图案,竖点表示羽毛,脖子超长的比例可能表示天鹅。圆圈表示了头部,按照青铜时代岩画的艺术语言,那个圆圈中心带点表现太阳,这是太阳神鸟,部族的图腾。

中东铁路动工后,打破了居民安静的生活,大量沙俄铁路工人和家属涌入,曾经比呼和诺尔镇热闹多了。教堂、车站、医院、学校应有尽有。蒸汽机跑久了就在这里换火车头,修整加水加燃料,这些建筑遗址早年铁路就拆掉了,但剩下的也有10几个房屋,保存的比较好。赫尔洪德中东铁路建筑集中在东侧,主要为铁路办公用房和仓库设施,残留的水塔,建筑基础,断墙文物部门也保留了,留作建筑艺术剖面展示。它们和古树一同见证了赫尔洪德曾经的苦难和繁华。

中俄边境急速滑草

上面说了一气儿自然景观,现在聊个纯娱乐项目。陈巴尔虎旗景区有不少好玩的娱乐项目,骑马、射箭、卡丁车、悠波球、摩托艇,相信大家都去玩过。我说这个滑草道米长,是在中俄边境的八大关西侧的彩带河景区内。

彩带河景区是新建的景区,在短短三年内,凭着前卫的营销理念和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在我旗旅游业异军突起,今年高峰日流量突破人。是来自福建,广东的一群爱好草原文化,热衷草原旅游的企业家团队投资建设了这个景区。景区以展现蒙古兵营文化为主,依靠额尔古纳河景观,对游客开展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项目。

这里有6条滑道,高峰期游客也要排队等候,这和公园里的旋转过山车不同,这可是开车的感觉,一人一车,着急了别想抱谁。特别冲刺到中下段,时速达到60公里,到了灵魂出窍的感觉,恰到好处的设置了减速带,又平缓到达终点。来到景区玩的游客最多的就是这个项目,老人,孩子,都要体验滑草的滋味。城市里哪有这么长的山坡可滑,排着长长的队,熙熙攘攘的很是热闹,旁边数着客人的导游虽然辛苦也满面春光,大家皆大欢喜。相比河北岸,哪有这边繁荣。

对了,来到彩带河别忘了看看敖包上的萨满屋,屋里有个老萨满,再上瞭望台看看河对岸俄罗斯小镇,高倍望远镜里欧式木建筑和穿梭的拉达,伏尔加车,劳作的村民历历在目。你会由衷的感觉到还是社会主义好。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滑动查看下一张篇幅所限先聊到这,陈旗好玩的地方多的去,等小编有功夫,在讲讲沟塘子,苇塘子和孤岛上的故事,那可是我的最爱。

留个悬念,下面这张图片也是陈旗的,耐吉去过木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bushicaoa.com/ecrg/60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