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门食记

盛唐的一日清晨,李白自终南紫阁山打马而来。

行至明德门前,自马上回望南山,远山苍苍,绿树逶迤,昨夜,青翠掩映的山林深处,伴着孩童们的欢声笑语,友人亲自烹制几样小菜,盛满自家酿制的美酒,二人于星月下畅饮,长歌风松,赏心乐事,陶醉忘机,但求一醉了。

当真是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然云卷云舒,相聚分别亦是人间常事,他回过头夹紧马腹,自明德门左二门入长安城,去左近坊中食肆用了早膳,便回寒舍补眠,待午间当约焦遂往长乐坊走一遭,去尝尝老徐店里新酿的稠酒。

那么,我们的李白大大,自明德门伊始的这一天,会吃些什么呢?

清晨打马归家去一早餐

我们先来说一说唐人的主食。唐朝时,粟、麦、稻三足鼎立,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在北方,人们的主食一般以粟与麦并重,到了晚唐时期,小麦逐渐成为人们的首选主食,而南方,一般以大米为主。

粟,去壳后叫小米,耐旱,适应性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农作物之一,起源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

还记得千百年来华夏孩童学习古诗首选必背的《悯农二首》么?

第一句就写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诗圣杜甫也曾写过“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朝将面食统称为“饼”,饭有蒸煮两种做法,北方多吃粟米饭,南方多吃稻米饭。平民吃的饭以糙米为主,宫廷贵族官僚吃精白米。

那么,生于盛唐的李白大大们,早餐吃什么?

如果在家自己做,一般都是馎饦和粥,这馎饦是什么呢?其实就是面片儿汤,也叫汤饼、索饼。配上猪油葱花,或者鸡肉鸡蛋,还有的放鸭肉,羊肉,垫肚子是够了。

《长安十二时辰》中靖安司的早餐:一碗粥配一个胡饼

若是不想做饭,坊门旁边几家早餐店都已经开门生火做生意了,在这里,可以买到馎饦(面片儿汤)、胡麻粥(芝麻粥)、蒸饼(馒头、包子、画卷、烧麦、蒸饺等)、煎饼(油炸大丸子)、毕罗、搭纳、古楼子(羊肉饼)、冷淘(凉面)。如果家住北边,出门上班大概率要经过辅兴坊,最有名的那家胡饼店绝对值得光顾,没看白乐天还曾山寨过他家的胡饼么。当时的胡饼,类似今天的芝麻烧饼,白面做好饼坯,抹点油,撒点芝麻,放进火炉里烤到饼香四溢,出炉后,又香又脆。

《长安十二时辰》中街头叫卖的胡麻饼

品尝过后,满口都是食物最质朴的香味,便也能体会到白乐天对它的喜爱,理解他写给杨万州的“胡饼”诗曰:“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予饥谗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

在那个时代,主要的烹饪方法,仍然是烧、炙、炖、煮、煎、炸、生脍,尽管南北朝《齐民要术》中就提到了炒鸡蛋的做法(卷六·养鸡第五十九:炒鸡子法:打破,著铜铛中,搅令黄白相杂。细擘葱白,下盐米、浑豉,麻油炒之,甚香美),但炒菜这一中国人深深依赖的烹饪手法在宋朝之前都不流行,原因除了铁锅不普及,更重要的是在宋之前人们的食用油多用芝麻油,香气过重,实在不适合去炒菜,唐到后来菜籽油产量渐渐提高以后,炒菜才在华夏大地流行开来。

群臣聚会共享烹饪美食一主食

中古时期一般民众一日两餐,贵族、官员们多食三餐。所以,到了中午,朝廷命官们大多是吃工作餐,富贵人家不少人都喜欢下馆子吃。西市上逛一逛,吃一碗馄饨,或是香脆焦黄的金丝油塔,喜欢胡食,来盘饆饠(手抓饭),再切上半斤羊肉或者来点烤羊肉串都不错。

《酉阳杂俎》记载:今衣冠家名食,有萧家馄饨,漉去汤肥,可以瀹茗;庾家棕子,白莹如玉;韩约能作樱桃毕罗,其色不变,又能造冷胡突鲙、醴鱼臆、连蒸苲草獐皮索饼,将军曲良翰,能为驴鬃驼峰炙。

这里所说的樱桃毕罗,大约是一种由西域传入的带馅的烧饼;而驼峰炙即烤驼峰,也是从西域传来的,烤前将驼峰切成薄片,加以各种香辣作料,熟后味道鲜美。至于馄饨,后人推测馄饨从饺子中独立出来,单独成为一道美食,是隋唐时代的事,颁政坊里有著名的馄饨一条街“馄饨曲”,馄饨曲内大名鼎鼎的萧家馄饨,味道鲜美,汤汁肥而不腻,滤去浮油还可以煮茶。在这里,你还可以吃到韦巨源烧尾宴中的“二十四气馄饨”,二十四种不同的形状,二十四种不同的馅料,对应二十四节气。除了汤馄饨,也可以试试蒸的,比如段成式同款“笼上牢丸”。

半透明的皮包着樱桃馅,再用模子压出各种形状的樱桃毕罗

还有一道知名主食,也来自烧尾宴,将肉丝、鸡蛋等“杂味”浇在黄米饭上面,成为“御黄王母饭”,同样是有钱人的吃法。

一羊羊羊

让我们说回肉食。在大唐,牛肉基本是吃不到的,因为唐朝律法规定,主人屠宰自家的马和牛,是犯法的。

沿袭鲜卑习俗,羊肉是唐朝人最常吃的肉食,被视为上等肉食,做法也非常丰富。什么炙羊肉、蒸羊头、过厅羊、古楼子、逡巡酱等等。其中,古楼子是“起羊肉一斤,层布于巨胡饼,隔中以椒豉,润以酥,入炉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听起来有点像古早披萨;逡巡酱是用鱼、羊肉制成的肉酱,味道很是鲜美;过厅羊,据传是请在座的客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割下一块羊肉,用彩带系好作为记号后送入厨房蒸熟,再端至厅堂后各自认取自己的羊肉,用竹刀切而食之。

羊肉去膳很关键,所以在当时,西域南亚进口的胡椒就特别受重视,价格比较昂贵。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手抓羊肉

至于猪肉,虽然未曾达到全社会普及的程度,但平时想要吃也很容易能吃到。吃猪肉的烹饪手法比较简单,主要是蒸,蒸好以后浇上蒜汁蒜泥,再用面饼卷起来,吃一口,美得流油。

《唐六典》记载,亲王以下常食料,每月给羊二十口、猪肉六十斤、鱼二十头、酒九斗;三品以上常食料,每日羊肉四分(一只羊的4/10),四五品每日羊肉三分(一只羊的3/10)。可见当时饮食中的肉类构成比例羊肉遥遥领先。

唐肃宗李亨还是太子时,有一次服侍父亲唐玄宗李隆基吃饭。玄宗看到有羊臂臑,很想吃,让儿子拿刀帮他割下来。羊臂臑是一块肥肉,太子割下来之后刀上沾了不少羊的油脂。太子取了一块饼,用饼把刀刃擦得非常干净。玄宗觉得饼是食物,用来做清洁用品太浪费,但他没动声色地看着儿子,只是他面有不悦之色。让玄宗没想到的是,太子李亨擦完刀之后,慢慢地把那块饼拿起来放在口中吃掉了。这时玄宗转怒为喜,对太子说,人的福禄有限,应当爱惜。无论天子庶人,福分虽有大小,但都要撙节惜福才能长久。如果以为福分来无穷、用不尽,暴殄糜费,福分也会很快用尽。

除了猪牛羊,在唐朝,驴肉、兔肉、鸡鹅鱼、鹧鸪、斑鸠,甚至熊肉、蛇肉等等都能吃到,在农家,一般主人招待客人,杀只自家养的鸡是再正常不过了,毕竟“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是件很美好的事情。

孟浩然笔下《过故人庄》中,故人用鸡肉招待老友

鹅也是唐人比较喜欢的家禽,广州四会县令何泽“惟以饮啖为事,尤嗜鹅鸭……常豢养鹅鸭千百头,日加烹杀”。有名的羊肚藏鹅,就是在烤全羊的肚子里塞一只烧鹅,而烧鹅肚子里还有拌好的肉和糯米饭,听说这里的羊只是作为容器,一般都会赏给下人分食。

一鱼鲜

你想知道唐人怎么吃鱼?一般来说,上层社会多喜鱼鲙,下层百姓多以烹制熟食和腌鱼鲊为主。“鱼鲙”,便是风靡大唐的“生鱼片”料理,贵族男子甚至还流行在朋友面前亲手表演“切鲙”,如果获得好评,他们会觉得很自豪。草鱼、青鱼、鲢鱼、鳙鱼是唐时四大家鱼,鱼鲙,取最新鲜的鱼,用上好刀法片成薄片或丝,极嫩的鱼片配上葱末,再蘸些芥末、豆豉、蒜泥还有橙丝等调料,那叫一个爽滑鲜美,所以说,刺身这种吃法,是从大唐传入日本的。鱼鲊做法“以盐、米酿鱼以为菹,(发酵)熟而食之也”,与日本的鲫鱼寿司很是相似。

吃多了鱼脍容易寄生虫感染,《广异记》和《朝野佥载》曾经记载,食脍季节长安多地爆发了寄生虫感染疾病,有人在食数十斤脍丝后胸闷气短,吐出各种异物,有的状如麻鞋,有的状如虾蟇。还有人眼花不能视,眼中像有面晃来晃去的镜子。

其他水产品对于唐人来说也是常吃的,例如贝,蟹,虾,乌贼,蛙鳖、石首,珧柱,比目鱼,海镜,海蜇,蚝肉等等,不过,一般是加盐腌渍之后进贡朝廷或贩运至内陆。

果蔬

吃多了荤菜,唐人们的餐桌上,都有哪些蔬菜可供选择呢?

主要包括葵、韭、芹、葱、薤等五大类几十个品种的蔬菜,《食疗本草》中有唐人蔬菜名录,大都我们熟悉的蔬菜。不信您看,藊豆(扁豆),葵(冬葵),苋(苋菜),胡荽(香菜),邪蒿,同蒿(疑是茼蒿),罗勒,石胡荽(鹅不食草、鸡肠草),蔓菁(芜菁),冬瓜,甜瓜,胡瓜(黄瓜),越瓜,芥菜,莱菔(萝卜),菘菜,荏子,龙葵(小苦菜,天茄菜),荠,蕨,韭,莼菜,水芹,马齿苋,落苏(茄子),白苣(莴苣),落葵(木耳菜,篱笆菜,胭脂菜),鹿角菜(龙须菜)等等。

至于水果,可以说和现代差距不大,主产于北方的水果包括柿子、苹果、枣子、葡萄、梨、石榴、樱桃、甜瓜等,还有枇杷、橘子、柑桔、橙子、甘蔗、青梅、杨梅等南方水果,此外,王公贵族们也可以吃到荔枝、槟榔、橄榄等热带、亚热带水果。栗子、松子、柏仁、榛子都是唐人喜爱的坚果。

唐侍女为房陵大长公主敬上水果,其中就有富平柿子果

限于生产力和运输条件,各种不易保存的鲜果经常被做成干果、果脯、蜜饯。

一点心

各式各样的点心是不是也很有必要买一份带回家给孩子们呢?

酥山、鲍螺、杏仁酪、透花糍、绿荷包子等各色胡汉甜品让人难以抗拒。

唐朝很流行吃乳制品,尤其北方地区和上层社会,经常把牛羊乳制成酥、酪、醍醐、乳腐(乳饼)。乳腐是唐朝新出现的食品,用细绢过滤牛奶,入锅煎五沸,点入醋,使其如豆腐一样渐渐凝结(云南大理的乳扇是用木瓜水点化),漉出,以绢裹之,用石压成饼状,加盐,入瓮储藏。酪并不是今天的西式奶酪,而更接近老北京的“酪”,是半凝固的乳制品,唐人普遍爱食酪,一般直接饮用,或在米饭和粥中掺入酪,宴会上还常把酪与盐、酱一类调料并列,摆盘供蘸食。

最著名的乳制品是初夏的“樱桃浇糖酪”,唐诗中常见,白居易“稻饭红似花,调沃新酪浆”,是牛奶盖浇饭,而“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则是用牛乳煮粥。

据传诗王白居易也是牛奶的忠实粉丝

酥山和鲍螺做法类似,是唐宋直至明朝都很有名的一种甜食。这两样食品通常在冷天制作,夏天则用冰水。做法是用手抄捞半融化的奶油,自指缝间沥下,下承以冰盘,手艺高超者可将奶油凝成花状、山状,即酥山。若在奶油中掺入羊脂、蜜糖(增加黏性),沥入冰水中盘旋成螺蛳状,则为鲍螺。唐章怀太子墓壁画中就有一名婢女手捧盘子,里面盛有酥山、鲍螺一类的食品。

据传千年前的唐朝人都吃过冰淇淋

唐敬宗宝历元年,从宫里传出一张“清风饭”方子,令御厨造进。用水晶饭(米饭)、龙睛粉(蔗糖浆、牛乳、米粉调成的石蜜磨粉)、龙脑末(冰片粉末)、牛酪浆(牛乳、奶油)调毕,入金提缸,垂下冰池,待其冷透供进,听起来就冰爽务必,不过,即便是皇宫,也只有大暑节气才做如此复杂的消暑食品。

宣阳坊中有一家邓连果子铺,开在虢国夫人宅附近,老板是虢国夫人府上出来的厨子邓连。店内的透花糍,深得李隆基、杨氏姐妹和安禄山的喜爱。吴兴米软糯薄透,透明可爱,裹上白马豆做的豆沙,这豆沙有个特别的名字叫做“灵沙臛”,咬一口下去,香滑浓郁,连牙齿都醉了。

深得李隆基、杨氏姐妹、安禄山喜爱的透花糍

店内还供应蔗浆酪浆樱桃,和王维代言的蔗浆菰米饭。

唐朝的“糕”多指黄米、糯米蒸制的食品,麦子做的点心,在唐代叫“馃子”。随着丝绸之路带来的东西方文化交融,使用乳酪、酥油、石蜜、蔗糖、糖霜等配料油煎和烤制的糕点花色越来越多,“烧尾宴”里就有七返糕、水晶龙凤糕(类似于糯米枣糕)、玉露团(加乳制品做成的酥糕)等。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中,曾经出土了几枚唐代的饺子,以及宝相花纹月饼和九瓣、四棱、梅花等各色花式点心,均以小麦粉为原料,经模压成型,再经烘焙而成,那些藏于博物馆中的点心纹路清晰,制作精美,隔着玻璃窗,我们仿佛亦能闻到它们的香甜。可以想见,在胡饼、葡萄酒、奶酪等食物,以及葡萄、核桃、石榴、洋葱、蒜、香菜、菠菜、胡椒等果蔬香料传人内地的同时,古代新疆人们的饮食,也大受中原地区饮食文化影响。

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梅花式点心、菊花式点心、四棱式点心、四瓣花纹点心、八瓣花纹点心、叶形面点、筒形面卷等长报丰年贵有余

让我们再来看看,唐人过节时吃什么。

《唐六典》卷四《尚书礼部·膳部郎中条》——

又有节日食科。

谓寒食麦粥,

正月七日、三月三日煎饼,

正月十五日、晦日膏糜(白粥,用以祭祀蚕神),

五月五日粽?(类似粽子,《康熙字典》:‘《广韵》乌结切《集韵》一结切,?音噎。稯属。《齐民要术》?,用秫稻米末,绢罗,水蜜溲之,长尺馀,广二寸馀,以枣、栗肉上下著之,油涂,用竹箬裹,烂蒸。’)

七月七日斫饼(应是某种切成块的饼),

九月九日麻葛糕(麻葛为主要原料的糕饼,现广东某些地区尚有),

十月一日黍臛(杂以黍米的肉羹),

皆有等差,各有配食料。至今仍流传在广东东莞地区的麻葛糕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第六杜子美二:《文昌杂录》——

唐岁时节物:元日则有屠苏酒、五辛盘、胶牙饧。

人日则有煎饼。

上元则有丝笼。

二月二日则有迎富贵果子。

三月三日则有镂人。

寒食则有假花鸡球、镂鸡子、子推蒸饼、饧粥。

四月八日则有糕糜。

五月五日则有百索棕子。

夏至则有结杏子。

七月七日则有穿针织女台、乞巧果子。

八月一日则有点炙杖子。

九月九日则有茱萸、菊花酒。

腊日则有口脂、面药、澡豆。

立春则有彩胜、鸡燕、生菜。

今岁时遗间略同,但糕糜、结杏子、点炙杖子今不行尔。

杜甫《春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又曰:“胜里金花巧耐寒。”《重阳诗》:“茱萸赐朝士。”《腊日》诗:“口脂面药随恩泽。”如此之类甚多,略举记当时所重者也。

酒旗翻处奕留钱

都说李白大大是酒中诗仙,到了夜晚,岂能没有美酒相伴?

酒旗翻飞,斜阳晚照,尚未看到熟悉的招牌,仿佛已闻到自酒肆中飘出的淡淡酒香。

“诗仙”李白以醉酒作诗而闻名

唐人喜酒,尤爱以春字为酒取名。唐代李肇《国史补》写道:“酒有郢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杜甫有诗云“闻道云安麴米春”,裴铏作《传奇》中写到佳饮“松醪春”。

唐代的酒仍是传统酿工艺酿制而成,酒口感偏甜,这是因为缺乏强力的酵母让发酵停滞在了糖化阶段,虽然唐朝后期酿酒工艺精进,酒精度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终究脱不了甜口。所以,至今我们依然能品到的出自陕西的黄桂稠酒,就是唐人的主要佳酿了。这种酒绵甜醇香,回味悠长,用糯米和小曲酿成。

那时的米酒大多是绿色的,大约是因为在发酵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控制微生物群落,因此,“灯红酒绿”中的绿酒,并不是鸡尾酒,而是由此得来。后来,随着酿造工艺的逐步精进,酒的颜色也越来越清亮。

古人喝的米酒

李世民曾以一首诗盛赞自家宰相魏征所酿之酒,比汉武帝兰生酒和隋炀帝玉薤酒还要好,十年饮不败其味简直是世所未有。“醽醁胜兰生,翠涛过玉瓒。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就说,魏征的酿酒方子,被自家拐了很多弯儿的亲戚千方百计拿到,用来做饭馆的招牌,吃魏家菜品魏家酒自然是畅快无比,这时,别忘了再来一份鼎鼎大名的醋芹,据说魏家秘制的老醋也同样享誉大唐。

“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麴便筑糟丘台。”假如一江汉水都化为葡萄美酒,每天喝它三百杯,一连喝上一百年,这个心愿果真豪迈!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人有多爱葡萄酒,随手翻一翻唐诗三百首大概就明白了。不过,赞美诗多,并不代表着唐人主要喝葡萄酒。

外来酒中,还有一种叫做三勒浆,所谓“三勒”,即庵摩勒、毗梨勒、诃梨勒,是三种药材,唐人以之酿酒,据说方法传自波斯。《四时纂要》记载了酿造方式,每年八月造,三勒带核捣烂,与白蜜、净水掺和发酵,历时约一月可成。《唐国史补》将此其列为唐代名酒。

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中的唐代酒器,如精致巧妙的“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价值半个香港城的“镶金兽首玛瑙杯”、流光溢彩的“鸳鸯莲瓣纹金碗”、熠熠生辉的“鎏金蔓草纹八棱银杯”等等,它们,是闻名世界的大唐瑰宝,更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彰显着大唐开放包容的风貌。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山归明德卖炭翁

杜甫曾作《饮中八仙歌》,为“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这八位当世好酒名人,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犹如亲见的群像图,那一年,杜甫从明德门初入长安,耳闻了太多关于他们的传说,从王公宰相到布衣平民,他们游走于大唐盛世,呼朋唤友千杯倾,长安市上酒家眠,那是属于他们亦属于杜甫的开元太平之盛;而若干年后,白居易写了一首诗,描绘了一幅明德门下风雪卖炭图,道尽了底层百姓生活的心酸与悲苦。

那是一位身型佝偻、鬓发苍苍、衣衫单薄的老翁,为了全家的生计,他披星戴月不辞辛劳从南山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攒够了量,又恰逢大雪天,他赶着一车炭,凌霜冒雪,来到长安城那高耸的明德门外。眼看着雪越下越大,他拢了拢单薄的袄子,心里仍盼着雪不要停,但愿这回自己的炭能卖个好价钱。吃力地赶着牛车通过明德门,来到规定的坊市,顶着风雪一心等候着好主顾。只是没想到,买主未曾等到,他的炭就被宫里的使者相中,随意打发了半匹红绡一丈绫,便叫他们拉了去。

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

“宫市”的出现,起于玄宗后期宫苑养的闲人过多,后来又因繁镇割据,关中以外肯长期乖乖向朝廷交钱粮的地区越来越少,皇帝缺钱,只好假托“宫市”巧取于民。

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基。

就像那座巍巍耸立的五门道城门——明德门,以国门之姿,守护着唯有长安万民的一日又一日而已。

文章部分图片及信息来源于网络,侵联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bushicaoa.com/ectq/49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