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16紫砂秋拍44件老壶一览拍场

白癜风病友QQ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4657.html

这是我们推送的第期。我们花了1个通宵的时间编辑,你需要5分钟来阅读。希望你也花1秒,点一下右上角转发哦。

高翔曰:

今秋紫砂拍卖不是很热闹。东正只有寥寥几件,保利似乎没有。嘉德还好。与大家分享。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紫砂专场

预展地点:

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9号)

预展时间:

11月9日至11月10日上午9:30至晚上9:月11日起展览时间为上午9:30起,至该场拍卖会开始前

拍卖时间:

年11月13日下午4:00

拍卖地点:

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三层紫金大厅南厅

拍品总数:

民国墨缘斋意堂制朱泥汤婆壶

无底价

此壶泥色朱中显紫,胎质细腻油润,壶身呈圆瓮形,俗称“汤婆”式,肩部迭片一圈,腹下沿微敛,鼓腹饱满,形制典雅,厚重不失灵巧。壶流三弯状且明畅柔顺,壶柄圆弧宽敞。壶底两行六字篆书印款“墨缘斋意堂制”,顾景舟早期制作水平壶,常见“墨缘斋意堂制”长形方印,而把下钤“景记”小章。

参阅:

1.《荆溪紫砂器》第页,图,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年4月。

2.《销往欧洲的宜兴茶壶》第页,图,西泠印社出版社,年10月。

清晚期茂亭万丰顺记款紫泥柱础三叉提梁壶

无底价

此壶选泥精炼,栗色如古金铁,砂质隐现。底为盘状,中腰折收内敛,肩平圆,嵌盖融于一体。直嘴,桥钮,三叉提梁,整体气势古穆宏大。壶身光素简洁,气韵不俗。壶身铭文“既其万年”,盖内钤篆书方章“茂亭”,底钤“万丰顺记”印。“万丰顺记”商号创于光绪年间,创始人蒋万丰,与“豫丰”、“福记”等商号类似,均为集烧制、营销于一体的早期商号。

参阅:

《TheStonewaresofYixingFromtheMingPeriodtothePresentDay》P,F76,HongKongUniversityPress(February10,).

3民国泉石主人铭刻段泥配座小景盆

估价:-1万

“泉石主人”一说为谈洪泉(-6)的艺名,民国制壶陶刻名家,宜兴潜洛人。上世纪20年代,谈洪泉在任铁画轩技工期间,与卢兰芳、陈少亭等陶刻名师的长期接触中,对陶刻发生了兴趣。于是他拜陈少亭为师,专事陶刻,并在紫砂器上署款“泉石”、“泉石主人”等落款。其刀法讲究,刀工纯熟,技艺精湛,曾为邵全章、沈孝鹿(陆)、吴云根、顾景舟等名家作品镌铭。

民国子鱼款逸云铭段泥文房用具(两件)

估价:-1万

水盂与印盒皆为段泥胎,印盒作长扁式,盖与盒作子母口,内饰白釉,盖面镌刻花卉纹,一隅铭“逸云作”,印盒一边铭刻“子鱼”。“逸云”与“子鱼”应为民国时期陶刻名手与制陶良工。此器造型秀巧,为昔日文房中上佳用品。

参阅:

《闲砂辑略》第页,图53,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年12月。

清晚期士芬刻紫泥巧色马槽盆

估价:-1万

四方花盆,敞口,器身略微下敛,四足,造型敦厚,俗曰“马槽盆”。花盆内孔甚大,适于实际使用。花盆紫砂为胎,淘洗精细,表面以*泥粉浆一层,色泽素雅,赏心悦目。一面刻纹饰雅竹图,修竹疏朗,另一面铭刻“永兴亦惠帝年号。士芬式刻”。细观整件作品,朱砂在里,*泥覆表,纹饰清雅,书法酣畅,年代可靠,弥足珍贵。类似形制的花盆收藏于上海植物园,可比较欣赏。

何士芬为清末民初知名紫砂雕刻艺人,作品雕琢精细,鲜有传世。

民国北岩氏铭刻段泥铺首赏瓶配紫砂原座

估价:1-1.5万

器作段泥胎,高颈、溜肩、敦腹、高圈足,铺首衔环置于左右两侧。此品一面铭署“丙寅()夏月,北岩氏刻”,另一面镌刻幽兰图,全器不仅铭文舒缓俊秀,刀法老练,绘画布局虚实相生,精妙绝伦,实不遑多让于纸上挥墨。本品配以紫砂原座,实为罕见。

邵云如(9-),即北岩,宜兴上袁村人,为清末民初时期 的宜兴本地画家、紫砂陶刻名手。其陶刻署款有“云如”、“筠如”、“北岩”、“半山房主”、“适然轩主人”等。

清晚期荣祥制段泥狮球壶

估价:-1万

壶作瓜棱筋纹,段泥胎土,盖钮塑一喜狮抱绣球。直流,圈把,盖呈葵状,与壶口相合,器身筋纹线条等分均匀,端庄雅致。狮球壶均为手工制作,壶盖、口皆吻合精到,盖刻任意转向。此壶底钤有清供图花押款,盖内有叶片状印章,内钤“荣祥”。“荣祥”,为民国宜兴紫砂艺人,详情失考,一说其姓叶,故而落叶片形章款。

民国江案卿制段泥狮球壶

估价:1-1.5万

此壶段泥胎质,制作精细。壶体高仰饱满,曲张有致,壶颈高而挺括,与壶盖呈葵式,上塑一卧狮捧绣球,制作精细,俗称“喜狮”。壶流、把手较为简洁,品茗赏壶时,主题鲜明。狮球壶均为手工制作,壶盖、口皆吻合,壶盖可任意转向。壶身一侧刻行书金文,并署名“莲生”,另一面镌刻花卉纹。底钦阳文篆书“宜兴江少华制”印款,盖内有“案卿”小印。

江祖臣(-):字案卿,宜兴大埔乡洋岸圩村人,为裴石民姐夫,善制狮球壶。所制狮球壶曾于年参与“南洋劝业会展”、年美国“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并获奖。

参阅:

《紫泥藏珍——明清宜兴窑器之美》第页,图,台湾唐人工艺出版社,年11月1日。

*清早期朱泥铺砂钵形大盆

直径:34.5厘米

估价:2-2.5万

配老座

盆作朱泥胎,泥胎掺以粗颗粒,器表宛若梨皮状。此盆塑以圆钵体,广口,厚唇沿,鼓腹下侈,底承圈线,平底中孔大开,全器圆融古朴,简洁流畅。因朱泥大器成型率极低,此器体型硕大,气势恢宏,实为罕见。

*清晚期宜兴祥制段泥开光式如意足马槽盆

估价:1.2-1.8万

*民国倚翠楼主人制紫泥长方蒲包盆

估价:-1万

盆为紫泥胎,长方状,蒲包口,四角寓圆,腹部饱满圆润,平底起犴门,中心长条形内凹,左右个开一气孔,器型简洁,素雅敦重。蒲包口盆为明清时期的经典款式,沿用至今。底款钤有“倚翠楼主人制”。

清早期朱泥天鸡壶配瓷壶

无底价

清早期朱泥贴花包镶高足水注

无底价

3清早期朱泥印花双龙提梁壶

无底价

清早期朱泥菱花提梁壶

无底价

清早期邵圣祖制诗句款朱泥壶

估价:20-25万

出版:《古壶之美——卷三》第36-37页,图11,财团法人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出版,年3月。

此壶泥料精炼缜密,复以窑火克谐,成就坚致密实的胎身。一弯流蓄势胥出,立钮如顶珠,鋬环曲度优雅,短颈溜肩,身腹鼓起,沿势下侈,平底起内圈,形如矮甕。全器工致极精,形制讨喜。

壶底竹刀铭刻“明月松间照”,一隅钤有“邵”、“圣祖”两枚方圆小章。邵圣祖此人未见史载,但偶见于清初朱泥佳器。因“圣祖”即为清康熙帝的庙号,一般百姓不能善用,古时庙号为帝皇去世后,于太庙奉祀时追尊的名称,据此推论邵圣祖当不入雍正朝。同时,出土清三代朱泥壶中,亦见邵基祖者,或是其族人?又或是邵圣祖至雍正朝时改名未可知?

清早期逸公诗句款朱泥高身梨式壶

估价:20-25万

出版:

1.《古壶之美——卷四》第56-57页,图18,财团法人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出版,年7月。

2.《荆溪朱泥——明清宜兴朱泥壶研究》第72页,图31,台湾唐人工艺出版社,年10月10日。

壶作高梨式,长流耳把,壶嘴向上胥出,优雅含蓄;壶盖与身筒呈“截盖”相接,维系完美流畅的器型。泥胎朱红泛桔,泥质细而不腻,砂粒隐现其间。

壶底以金属刀铭刻“水光浮紫翠。逸公”,刀工笔意俱佳。此句取自宋儒曾鞏《甘露寺多景楼》:“欲收嘉景此楼中,徒依阑干四望通。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功夫茶俗不但崇尚宜兴小壶,有能力者更追逐名家制器,所以紫砂陶史上的许多名家,都被陶人移名作为署款,例如时大彬、陈鸣远、惠孟臣、惠逸公等,均可见于后世传器,这种署有名家款识的宜兴功夫茶壶,不论是否为名家真迹,在功夫茶俗中的地位仍然备受推崇。

清晚期孟臣诗句款朱泥合欢壶

无底价

壶身用两器皿对合而成,所以得名合欢,寓意合而则欢。三弯流朝天,圆环把,截盖扁珠钮,内圈足,底诗句款“自有一山川,孟臣”。此壶以朱泥掺砂,骨胎均匀,制作精巧,刻款爽利遒劲,窑烧火候得宜,呈细致梨皮状,十分讨人喜爱。

朱泥壶盛行于闽粤,亦以惠孟臣与惠逸公“二惠”者多见,约定俗成,“孟臣壶”、“逸公壶”也成了朱泥壶的代名词。嘉庆道光年间出品的朱泥壶多见诗句款,一般文词隽永,耐人玩味。

参阅:

《钰壶雅集》第80页,五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年。

清晚期慧甫款朱泥莲子壶

无底价

此壶朱泥掺砂,胎质温润稍薄。壶型线条规整,口盖留唇,盖面穹起,中立扁珠钮,直流胥出,环鋬稍昂,功法严谨。壶底铭刻“慧甫”。

从传世品看来,康熙中期以后的功夫茶壶泥料,进入了由朱砂至朱泥的过渡阶段,逐渐走脱出外销壶的工艺体系,转向回应东南沿海快速成长的功夫茶壶市场。可能由于炼泥观念与技艺的调整,加上窑烧水平的提升,此期朱泥壶的胎质颗粒感明显,珠粒隐隐,色泽红褐带*调。然至雍正以降,胎质日趋细腻,炼泥益精,色泽红润。

清晚期孟臣诗句款朱泥笠帽壶

无底价

笠帽壶式,三弯流挺拔,有乾隆风尚。此壶泥胎坚实,工巧细致,鋬环略微纤细,以凸显壶身的张力,略显玲珑小巧的意趣。此壶泥色殷红而泛桔皮色,泥质细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壶底铭刻“助玉川之吟。孟臣”,盖内钤“水平”。

清文九制庚寅仲秋款朱泥君德壶

估价:5-6万

出版:

1.《朱泥宝记》第页,台湾唐人工艺出版社,年8月1日。

2.《紫玉金砂——精华版》第页,下图,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年1月1日。

说明  朱泥作胎,掺砂颗粒,骨胎均匀,观若梨皮。此壶俗曰“君德”式,敦腹敛口,盖面鼓起,口盖相合,覃菇钮竖立,气孔向上,流嘴呈三弯,蓄势挺拔。壶底一捺铭刻“庚寅仲秋,君德仿古”两行四字,盖内钤有“文九”椭圆章。整器做工精致,是实用性与观赏性兼得的佳作。

参阅:

《宜兴茶具——中国雅趣品录》第-页,上图,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出版,年10月。

民国程寿珍制巴拿马得奖款紫泥掇球壶

估价:2.5-3万

此掇球壶为程寿珍代表壶式之一,壶钮、壶盖与壶身犹如仨球垒叠,故称掇球壶。全器,浑朴丰润,口盖紧密,其造型以优美弧线构成主体,线条流畅,视觉感也极为舒适。此壶应为晚年作品,壶盖及壶底内钤“寿珍”篆印,壶把下钤“真记”楷书小印,壶底钤“八十二老人作此茗壶,巴拿马和国货物品展览会曾得优奖”。

民国吴云根制段泥柿圆竹节提梁壶

估价:3-3.5万

壶身捺底,压筋纹,弯流饰以竹节状,竹式提梁,压盖鼓起,钮饰竹节,盖面贴饰数片竹叶,全器形态自然亲和,颇有农家风韵。壶面一侧镌刻山水寒舍图式,另一面铭刻“月团碾沦花瓷。丁卯冬()”北宋词人秦观创作的组诗作品《秋日三首》。而盖内钤有“芝莱”长方印,为吴云根早年用印。此壶做工优于一般壶工,不愧民国为“七大老艺人”之一。

*清晚期访雪山人款开光式长八方盆

估价:2-2.5万

器为长八方状,口沿厚实呈凹陷,腹壁上敞下侈,八面等边起轧道,中间起阶开光式,犴门微撇足,平底开五孔,上下钤有天圆地方章“荆溪”与“访雪山人”。全器轮廓清晰,端正沉稳,落落大方。

“访雪山人”一说为清末明初紫砂名工蒋燕亭。号志臣、鸿臬、亦名彦亭、夔庭、访雪山人等。江苏宜兴川埠潜洛村人。工治壶,尤擅仿作。二十世纪初在上海,为仿制陈鸣远作品主要人物之一。

清晚期王东石制胡公寿题铭长方格洗

估价:18-22万

器呈长方,四面规整,胎壁厚实,内部分丁字格,皆钧釉。一面铭刻“万室之国一人陶,挹彼清水,润我兔豪”,此句一段典出《孟子-告子下》:“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署名“横云铭”,平底钤有“阳羡王东石制”。全器简洁素雅,玉立亭匀。格洗的出现应为书画家设色的需要,亦为当时常见的文房之器,其形制有方形、斗形、矩形等;格有丁字格、太极格、三旋格等。

王东石:别号“苦窳生”,清同治至光绪年间的制壶名手,所作之壶造型别开蹊径,独具一格,常为文人雅士制壶及文房具。曾与何心舟相善,一起到浙江宁波创建玉成窑。王东石制壶甚得古法,造工细致,技艺超群,铭刻亦佳,随时风所兴。喜用本山绿泥制壶,烧成白中泛*,脂如玉色,宛若珠绯。王东石善于广交书画界同仁,有胡公寿、任伯年、梅调鼎等名士。壶底为订壶者款,盖内或壶身署东石制款。为梅调鼎所制茗壶,底署“日岭山馆”斋号。出品承陈曼生、瞿子冶之文人壶遗绪,喜在壶身刻铭。因其烧造时间短,产量较少,而为藏家所珍。

胡公寿(~),名远,字公寿,以字行,号小樵、横云山民,室名寄鹤轩,上海松江人。工诗文、书画,博取众长,自成一格。任伯年受其影响。为近代六十名家之一。

参阅:

1.《闲砂辑略》第页,图45,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年12月。

2.《紫泥藏珍——明清宜兴窑器之美》第页,图86,台湾唐人工艺出版社,年11月1日。

3.《玉成墨影》第78-79页,图34,西泠印社出版,年1月1日。

清晚期申锡制巧色水盂配紫泥原座

估价:1.8-2.2万

器型似钵体,口沿内包,身腹浑鼓,底承圈足,中心饰釉。中腹饰以一周锦地回纹,源自上古雷纹,色泽深褐,配以紫泥三足原座与铜制小勺,实为罕见。水盂与紫泥原座钤有“申锡”印款。

水盂,为磨墨时的盛水器皿。宋人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中记载:“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紫砂器由于素雅大方,历来都被认为“合作案头清供具”,紫砂水盂小巧玲珑,体轻形微,虽属文房用具中的小品,但紫砂艺人师古不泥古,在制作中颇具匠心,在造型上博采众长,或取法瓷器的造型,或借鉴青铜器的造型,或采用紫砂器旧有的造型,古朴典雅,敦厚稳重,各具特色,作品充满雅趣。

申锡字子贻,清道光至咸丰年间宜兴紫砂艺人,清代后期紫砂壶艺的重要代表。因曾游宜兴玉女潭有“帝命主苏山,功成有申锡”之句,而取名为申锡,笃志壶艺,且善雕刻。

参阅:

1.《上好紫砂器》第62页,右上图,上好社出版,年。

2.《粲雅轩藏壶》第页,图,上海书画出版社,年3月。

民国李宝珍制潜陶书铭段泥暖酒壶

估价:1.8-2.2万

以上佳段泥制成,胎质温润,壶与保暖器分成内外两组,外壶器型为正方体,四角内倭,身腹微鼓,平肩起软耳,底承犴门,身腹正面铭刻“劝君更尽一杯酒,兴尔长消万古愁。潜陶氏题”。内壶亦呈柱状式,并设有软耳,且伸入暖器合成一体。此器设计奇妙,工艺精绝,内外浑然一体,既得实用之效,又获观赏之美,诚为佳器。此外壶平底钤有“阳羡真记”,内壶盖面钤“宝珍”。

李宝珍(-):清代光绪至民国年间人,师从俞国良,其技艺也沿袭了俞国良之工法。年,由江苏宜兴利用陶器公司介绍,曾赴山西省平定县平民陶器工厂担任技师。

参阅:

《紫砂印象——浙江民间紫砂精品集》第页,西泠印社出版社,年11月。

*清紫泥犴门足马槽盆

估价:1-1.5万

器呈长方,四角寓圆,口沿平整,身腹下侈,平底承犴门,中开长方椭圆孔,整器线条流畅自然,古朴犹劲。

*清晚期紫泥铭梅竹纹倭角方盆

估价:1.8-2.2万

紫泥胎质,窑烧坚实。器型规整,四面正体呈高耸,四角饰内凹,口沿回纹一周,前后两面分别描饰梅竹图式,平底承犴门。全器线条挺扩硬朗,气度凝练。参阅:《紫砂古调》第页,图,静观堂出版,年12月15日。

*清早期紫砂绞胎布袋和尚塑像

估价:RMB ,-,

布袋和尚塑像,袒肩露腹,倚着布袋踞坐,开怀畅笑。面部表情刻划细腻,口微张,舌微露,牙齿密如编贝。布袋和尚像为白泥胎,紫砂绞泥缀饰袈裟,器表施牙白釉,釉表有网状细开片,叩之声松脆。像内中空,平底无釉,底心有一透气孔。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时大彬制白泥布袋和尚”,为明代陶艺美术大师时大彬所制,无绞泥缀饰,造型、材质、技法与本器如出一辙。绞泥亦称绞胎,搅胎。宜兴紫砂陶艺,传统的装饰技法之一。是用两种不同色泽的泥料相绞合,形成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艺术效果。绞泥技法,在唐代已有相当成熟的作品出现。布袋和尚又称弥勒菩萨。五代时曾托化浙江省奉化县,绰号布袋和尚,生得大肚皮,大耳朵,手携布袋,逢人便丐,所化一切皆在布袋内。尝偈语:行也空空。坐也空空。放下布袋。何等自在。一般造型多做笑口常开状,故深受民间喜爱。参阅:《紫砂古调》第42页,图3,静观堂出版,年12月15日。

*清早期朱泥贴花坦然壶

估价:RMB ,-,

泥色呈朱红泛橘*,颗粒隐现。壶身作四方,边角寓圆,敦腹上沿势收敛,四角边足,短颈,一弯流,耳状把,钮座上提,做工有晚明早清特点。全器结构协调,线面挺括,壶身贴饰一剪梅纹,乃承晚明德化梅花纹瓷壶遗韵。壶盖上贴饰四杂宝,简洁典雅,素净大方。此壶无款,形制与同期“国瑞”方壶风格如初一撇。参阅:《荆溪朱泥——明清宜兴朱泥壶研究》第50页,图10,台湾唐人工艺出版社,年10月10日。

清晚期孟臣款朱泥三足水平壶

估价:无底价

此壶作圆珠状,圆底等距承三钉足。朱泥砂质,壶胎质薄,线条鼓腹饱满,壶流与把制作纤巧,宛若纤纤玉手,拱桥式钮座,壶底铭刻“孟臣”。

清晚期昌记思亭款朱泥思亭壶

估价:无底价

造形为典型的思亭壶式,口盖相合,壶体小巧,制作精致,具有外销泰国朱泥小壶的特色。壶底有“思亭”,盖内钤“水平”,把下“昌记”印记。此类朱泥小壶因风格泥胎与“袁义和”极类似,亦有一种说法为袁义和是为昌记供坯的制壶好手。

3清嘉庆炉香琴韵书声款朱泥扁灯壶

估价:RMB 45,-50,

此壶形制规整,宽口扁身,作鼓腹扁灯式,流嘴前引,圈把蓄劲,壶钮上提,尤见精神。此壶泥料呈典型清中期朱泥特征,调泥细腻,做工精善,得气韵秀雅之美,实为宜赏宜茗之佳器。平底开阔一捺,居中两行六字印款“炉香琴,韵春声”,一隅钤有“惠”、“清泉”,款书飘逸遒劲,有入木三分之势。此壶式自清初一直沿续制作至晚清,各朝器形略有细微变化,拍品壶流较为粗壮,应属嘉庆道光时期出品。参阅:《荆溪朱泥——明清宜兴朱泥壶研究》第页,图,台湾唐人工艺出版社,年10月10日。

清早期朱泥贴花镂空天圆地方式高身酒壶

估价:RMB 80,-90,

此壶形制较为特殊,取方圆结合。四方壶身,四面开光贴饰镂空人物楼阁图,肩部四角贴夔龙纹,圆高颈饰以镂空梅花纹,布局巧妙,别出心裁。壶口一圈回纹装饰,镂空壶盖,缠枝梅为壶钮,三弯流呈龙首吐水,曲折变形龙纹为把,典型的清初外销器纹样组合成别致的一把高身酒壶,尤见创意。

清早期朱泥陈俊生制梅竹纹六方壶

估价:RMB ,-,

平盖高身六方壶,以“镶身筒”成型法,其结构原理虽然简单,但成型难度比“拍身筒”的圆壶,有过而无不及,方器只要有一个块面倾斜,在应力作用下,便会导致全器扭曲变形,气韵全失。所以镶身筒手法虽然宜兴陶手人人会做,但是要达到气势挺拔,力度贯彻,这就非凡工俗手所能及了。壶底钤“陈俊生制”印款,外销壶署壶工款识者罕见。此壶经欧洲包镶,足见当年得到欧洲贵族的重视。

民国素功精制与寿贞款红泥小方壶(一对)

估价:RMB 5,-10,

壶作觚棱式,身筒四片泥片镶接而成,短颈,溜肩,三弯流,曲方把,山字钮;身、把、流、盖、钮,均成方式。两壶平底起犴门,一壶钤有“素功精制”,另一壶钤“寿贞”。两壶造型工艺考究,有古器之韵味。参阅:《宜兴陶器图谱》第90页,南天书局有限公司出版,年6月。

民国胡耀庭制与铁画轩制紫砂壶(一对)

估价:RMB 8,-12,

一壶作方砖式,气韵稳重挺拔,刚直遒劲,壶盖纹丝密合,做工不俗。壶身长方形,方流、方板、方盖,拱形方钮,整体协调,工艺精湛。器身刻铭文“松风水月之清华。怡庭刻”另一面镌刻幽兰图。壶底钤有“彭年”,盖内钤“耀庭”。一壶作柱础式,胎质缜密温润。通体光素,壶身略似柱础,平口肩圆沿,前后塑以提梁,身腹下撇,折腰包足。截盖平面,钮座塑以长拱式,直流鋬环,中腹铭刻诗句“仙露明珠。玉屏生”,另一面镌刻花卉图式,壶底钤有“铁画轩制”。全器形文相合,颇具文人气息。

参阅:《紫玉淳美——中国宜兴紫砂珍赏》第62页,荣宝斋出版社,年12月1日。

明末清初陈用卿款紫泥大具轮珠壶

估价:RMB 15,-20,

此壶体型硕大,材质精炼,突显精湛的工艺水平。紫砂大器由于烧造难度甚大,成品不易,且传世过程极易受损,品相如此完整,实属难得。流嘴呈炮管状,环鋬榫扣壶体,壶钮浑厚,嵌盖弧起,口沿起厚唇,短颈溜肩,壶体上挺下敛。壶底内钤“用文制”葫芦形印,壶身中腹铭刻“万历庚戌年,用卿”。参阅:

1.《宜陶之旅》第页,李佑任陶艺公司出版,年6月1日。2.《宜兴紫砂陶艺》第54页,南天书局有限公司,年1月。

清晚期紫砂磨光神灯提梁壶

估价:RMB 60,-80,

此壶高颈微撇口,鼓腹束腰内双圈,高足圈线分两层,三弯流,软提耳饰以如意纹,连接壶肩弦纹,壶盖圆鼓,钮滴饱满。如意形白铜提梁蜿蜒灵巧,制作精致,盖沿、口沿、圈足、钮滴皆饰以白铜包镶,加之壶身水磨工艺 ,光可鉴人,蕴涵了异域与中国艺术风格,表现出高雅富丽的气派。清末民国期间,国力赢弱,经济衰微,适逢海外商贾订制大批紫砂器。在经济困境下,紫砂行业极为重视来自海外的订单,各商号作坊因而网罗一批紫砂名匠参与制作,如:蒋贞祥、俞国良、程寿珍、王寅春等,由于制器工艺水平极为精良,引起外商争相收购,视为至宝。紫砂壶销泰以后,受到暹罗皇室的垂青,尤其是泰王拉玛五世常以制作精良的紫砂器,馈赠予各大佛寺与有功之臣。

*清康熙紫泥铺首衔环酒杯(一对)

估价:RMB 60,-80,

紫泥掺细沙,颗粒隐现,灿若繁星。此对杯似铃铛,泥胎厚薄均匀,直口微敛,圆腹弧壁,底承圈足起线,杯底中间微凸,杯沿下一深轧道,回纹与卷纹压饰一周,等距规整。器物两侧作铺首衔环,形态高古罕见,纹理清晰,线条挺拔,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清康熙陈鸣远制天鸡壶”铺首的风格与工艺,以及泥料和窑烧基本一致,或为当时成套之器。全器形态饱满,渗透青铜遗韵,静穆中透出几分灵巧,与玲珑雅致。参阅:1.《荆溪紫砂器》第页,图,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年4月。2.《宜兴茶具——中国雅趣品录》第页,图77,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出版,年10月。3.《历代紫砂瑰宝》第21页,台湾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年6月17日。4.《南通博物苑藏品选》第70-75页,图33,故宫出版社,年11月。

*清康雍朱泥团菊莲子壶

估价:RMB ,-,

明末清初为紫砂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原先生产器型以大为主流,逐渐出现许多实用性容量的小壶,而造型样式与技艺更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如:方器、筋纹器、花器等,其中又以筋纹器的菊瓣壶最为经典,一度成为宫廷皇室茶桌上的品茗佳器。以清雍正帝为代表,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所载:“雍正七年八月初七日,据圆明园来帖称,闰七月三十日郎中海望持出菊花瓣式宜兴壶一件。奉旨:作木样交给年希尧照此款式作钧窑,将霁红、霁青釉色烧造。钦此。”此档案文中所言的“菊花瓣式宜兴壶”便是所指的紫砂菊瓣式壶。本品为菊瓣式中之翘楚。此壶作三弯式壶流,壶鋬浑圆回扣,壶肩鼓起沿势下敛,壶身压线成筋纹,隐起犹如菊瓣,菊瓣自钮滴起向下延伸,俯视层层相迭,犹如菊花盛放,极为美观。年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举办的《煎茶具名品展》,其中的“荆溪八仙”壶组的“梨皮泥菊花式茶铫”与本品相似。参阅:1.《以适幽趣》第61页,西泠印社出版社,年6月。2.《静嘉堂-煎茶具名品展》第51页,图66-6,静嘉堂文库美术馆出版,平成十年十月三日。3.《茶》杂志,第页,华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年春季号。

*清康熙紫泥彩绘花鸟图笠帽大壶

估价:RMB ,-,

此壶泥质细润,色泽深褐,雄浑壮硕,气度不凡。高身壶体折肩平顺,圆转周正,笠帽形壶盖板沿宽厚,与高颈壶口密合,壶流粗壮上翘,流口宽大,壶把扣于壶身,制作工艺精湛,整器有雍干时风。清三代紫砂器的式样比明代更加奇特,同时开始注重器表装饰。其装饰手段也表现出千姿百态,有泥绘、加彩、浮雕、堆泥、贴花、施釉、搅泥、镂孔、包漆、包锡、磨光等,层出不穷,因器思变,可说是集各种工艺之大成。值得注意的是,据目前传世品看来,一般加彩大壶,多失之粗率艳丽,极少有如此笠帽壶,器形雍容华贵,画意清新高雅,精细度也与官窑水平相近,品位极高。此壶局部还残留描金的痕迹,描金装饰基本只见于宫廷紫砂器皿上,此壶高雅脱俗,应属于宫廷指定烧造的皇室用器。宜兴窑作为江苏地方窑曾一度在清前期的康、雍、干三朝受到皇室的重视,享有御用官窑的同等待遇,这是清代其他地方窑所不能相比的。

*清乾隆乾隆御制竹炉山房诗题铭段泥扁圆壶

估价:RMB 1,,-1,,

此壶为本山团泥,细密坚致。壶身鼓腹圆浑,平盖,覃菇形壶钮,三弯流自然胥出,圈把内方而环扣有力,气韵饱满厚实,端荘肃穆。壶身一面刻铭:“御制诗。竹炉是处有山房,茗碗偏欣滋味长。梅韵松蕤重清晤,春风数典哪能忘。”另面刻折枝梅花图,诗与画结合,充满乾隆皇帝一生不断追求的典雅气韵,为宫廷紫砂壶中罕见的逸品。此御制诗收录于:《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第4册第页。把下镌刻“文池”应为制壶者之名,底钤“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印款。这些年在拍卖与古玩市场出现的“御题诗”紫砂器多为泥绘工艺字体。此壶“御制诗”为窑烧成后以楷体铭之,参阅故宫所藏同类御制器,皆为隶书体铭之,而楷体者为罕见,其铭刻工艺技法与玉器“砣刻”文字的工艺一致(参阅前页的《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编》图示)。同时,同类器物中又多以“乾”、“隆”署名,且无制壶者之名,而器底钤有“大清乾隆年制”为稀。乾隆皇帝雅好品茗,宫廷定制的茶具品种和式样繁多,他对紫砂器也情有独钟,常命人将所作诗句和山水、花卉等纹饰,刻绘于宜兴紫砂器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数件带乾隆御制诗的紫砂少茶壶(参见《故宫博物院藏宜兴紫砂》,页68-81,图20-25;页84,图28;页85,图29),均为宫廷定烧的御用器,本品即属此类,极为珍贵。据故宫博物院研究,宜兴紫砂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受到皇室重视,享有御用官窑的同等待遇,这类以御制诗装饰的紫砂茗壶,系由内廷造办处出样在宜兴定制。此外,两岸故宫博物院尚藏有珐琅彩、漆绘、描金等品种的宜兴紫砂壶,均装饰华丽,美不胜收。乾隆十八年()于北京玉泉山下的静明园内仿建惠山听松庵,添建一座草房,将竹炉置放其中,取名“竹炉山房”。他为竹炉配制了银茶铫,每每往返紫禁城与圆明园,必在玉泉山下的竹炉山房小憩,用竹炉、茶铫亲手烹茶、品饮。为突出竹炉山房的品饮气氛,乾隆帝亲笔绘制《竹炉山房图》,张贴在竹炉山房的墙壁上,以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仿建的全貌,并在画首题书:“着饮实起于汉,盛于李唐之际。然物有其本。若饮之本,必资于水之甲乙高下、茶熔烹之精神。惠山茅舍可谓之本也。”此外,竹炉山房墙壁上还挂着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的名作《品茶图》和许多古人饮茶的诗篇。尤其是乾隆帝每来竹炉山房品饮,必有诗作。在弘历的御制诗集中,留下许多吟咏竹炉山房的御制诗。参阅:1.《古壶之美——卷七》第20页,图6,财团法人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出版,年2月。2.《紫砂器-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第23页,图18,上海科技出版社,年1月。3.《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编10清》第页,图,紫禁城出版社,年1月。4.《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编9清》第页,图91,紫禁城出版社,

年1月。

点击下图

可得《中国紫砂界的重要奠基人“紫砂七老”(内附近百件作品可供欣赏)》

点击下图

可得《必看必藏: 紫砂从业者对紫砂泥料的7字长文阐述》

点击下图

可得《选一把怎样的好壶,慢慢泡静静养》

福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bushicaoa.com/ectq/95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