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清明节气美食#
诗经·大雅·韩奕》一诗描写韩侯入朝受封、觐见、迎亲等活动,而其饯别之宴的菜品中便有笋。中医认为,笋能够“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作为低糖低脂肪高纤维的食物,笋实是养生佳品。
笋有春笋和冬笋之分,而以春笋为最佳。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有春笋名“猪蹄红”者,“冬月即生、埋头土中,以锄掘之,可三寸许,其味极鲜,甲于他笋,未出土名猪蹄红。”
而关于笋的美食,更是数不胜数。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便记载了酿笋、抹肉笋签、笋鸡鹅、间笋蒸鹅、羊蹄笋、麻菇丝笋燥子等数十种。清代李渔则认为笋之鲜美远胜肥羊嫩豕,烹调时“素宜白水,荤用肥猪”,竹笋的鲜甜混合猪肉的醇香,真是鲜美的极致享受!江南名菜“腌笃鲜”便是用笋、腊肉、鲜猪肉等小火焖煮的汤,汤白汁浓,笋香肉嫩,口味咸鲜。
吃不到腌笃鲜?没关系!三食堂的猪肚鸡同样鲜美可口!
还是对春笋情有独钟?食堂的菌菇笋丝面、清炒笋片值得你拥有!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筯玉簪横。
——宋·黄庭坚《过土山寨》
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清新迷人,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描写的正是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蒌蒿又名芦蒿,是中国江南地区春季最常吃的野菜,多生长于湖泽江畔边,嫩茎叶可凉拌、炒食,根状茎可腌渍,有一股浓郁而又特殊的蒿子香。可清火去燥,是一种古老的药食两用野生植物。
苏东坡作为大宋“第一美食博主”,非常爱吃春季里的应时野蔬。年苏东坡被宋神宗派往汝州任职,他特地取道今天的南京品尝蒌蒿,后来多次路过南京时,只要有机会就去食蒌蒿。他对这种香嫩鲜脆,具有清火功效的野菜极为赞赏,曾赋诗云:“久闻蒌蒿美,初见新芽赤”。
著名作家汪曾祺也爱吃蒌蒿,他在《故乡的野菜》中写道:“蒌蒿好像都是和瘦猪肉同炒,素炒好像没有。我小时候非常爱吃炒蒌蒿薹子。桌上有一盘炒蒌蒿薹子,我就非常兴奋,胃口大开。蒌蒿臺子除了清香,还有就是很脆,嚼之有声。”到了初春时节,芦蒿肉丝、芦蒿腊肉丝、芦蒿香干、芦蒿臭干便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
而黄庭坚笔下的阳春面,银线散乱,芦蒿横斜,青白相间,甚是清淡可口。这个春天,谁能拒绝食堂的一碗清汤面呢?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韭苗香煮饼,野老不知春。——宋·黄庭坚《立春》
俗话说:“三月三,韭菜鲜。”
按照中医观点,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而肝者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黄帝内经》有言:“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逆之则伤肝。”因此,春日宜养肝。
春韭正是养肝佳品。据《本草纲目》记载,韭菜“叶热根温,功用相同,生则辛而散血,熟则甘而补中,乃肝之菜也。”正所谓春日食韭正当时。食堂的韭菜包、韭菜饺、韭黄炒蛋……快去冲一波!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张志和《渔歌子》
唐至德三年乾元元年年,南浦尉张志和以“亲丧”为由脱离了风波险恶的官场,从此隐居苕溪,扁舟垂纶,春浮三江,夏泛五湖,渔樵为乐,并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传吟世间的《渔歌子》。暮春时节,桃花纷纷,清溪一弯,正是鳜鱼板籽回游的季节,温一壶黄酒,食鲜美鳜鱼,岂非人生一乐?
鳜鱼在唐代被誉为“白龙”,出现在烧尾宴,是第二十九道奇异肴馔,名为白龙臛,也就是鳜鱼肉羹的另一种叫法。烧尾宴曾在唐朝长安盛行过一段时间,是用来招待前来贺喜的亲朋好友一种特殊的宴会,“烧尾”指的是新官上任、或者官员升迁。
鳜鱼营养价值丰富。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称赞它“其味如豚”。有两种解释,一谓其味如河豚,有河豚之鲜,而无河豚之毒;二是谓其味肥美如猪肉,为水中之猪。鳜鱼具有“补虚劳、健脾胃、益气力”等食补食疗作用,对身体虚弱、肠胃欠佳、乏力的人,吃鳜鱼有食补作用。
我们食堂虽然没有鳜鱼,但文科食堂的石锅龙利鱼也同样肉质鲜美,无刺,可以当作鳜鱼的“平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