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切制法

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切制在中药炮制中,应用最为广泛。一般的中药都需用刀切成片、段、丝、块,使药物达到配方的要求。这些方法大多在修制和水制后进行。要求饮片清洁卫生,无尘土灰渣无霉变,无虫蛀,无其他杂物。

  一、切制的目的

  (1)增大药材与溶剂的接触面积。药物经切制后,随表面积的增大,增加了与溶剂的接触面积,使有效成分易于溶出。

  (2)便于炮制。因药材表面积增大,可使药材充分受热和接触辅料,达到炮制的目的。

  (3)便于配方称量,易于粉碎。

  (4)便于保管贮藏。

  二、切制规格

  饮片切制规格,根据药材的不同情况,分为下列几种类型的切制品,根据药物的特点进行切制:

  (1)根及根茎类:质地坚硬的切薄片(0.2~0.5分厚),如白芍;质地疏松的切厚片(0.5~2分厚),如沙参;形体细长的切段(2~5分长),如茅根。

  (2)全草类:茎较粗硬的切较短的段(2~3分长),如藿香;茎叶细软的切较长的段(3~5分长),如蒲公英。

  (3)茎及树枝类:质地坚硬的切较薄的斜片(约0.5分厚),如桂枝;质地较疏松的切较厚的斜片(约1分厚),如藿香梗。

  (4)叶类:叶片大有韧性的切较宽的丝(约3~5分宽),如竹叶、枇杷叶;叶片短小或易碎的不需切,或揉碎,如泻叶、冬桑叶。

  (5)果实种子类:质硬体大的切薄片(0.2~0.5分厚),如槟榔;体积小的捣碎,如苏子。

  (6)树皮、果皮类:质硬而厚的切较细的丝(约1分宽),如厚朴;质地疏松的切块(大方块约1方寸),如橘红;体薄的切较粗的丝(约2分宽),如瓜蒌皮。

  (7)花类药材一般不切。

  根据炮制需要进行切制的:①适应蒸制需要的根类药材,切丁块(约5分),如熟大黄、制首乌;②适应炒制需要的皮类药材,切大方块(约1方寸),如杜仲;③适应炒制需要的胶类药材,切小丁块(约3分),如阿胶。

  三、切制方法

  切制饮片,首先要把刀具调理好,要求刀刃锋利,以适应切制需要。刀具调理好以后,还要掌握好切制的方法。切药时坐位和姿势要适当,应侧着身子坐,右手持刀,左手握药,向刀刃方向运送,左右手要互相配合。切药根据药材特点,分把切与单切两种。把切适合切制长条形药材,一般切成片、丝、段的形状;单切适合切制块状或球形的药材,多切成片或块的形状。在切制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每切完手中药材时,必须把刀关上,以防发生刀伤事故;②切含纤维、淀粉较多的药材时,必须经常用油帚擦刀刃,使其滑利;切含粘液质、糖类较多的药材时,须经常用水帚擦刀刃,以防粘腻;③经常检查刀栓,当刀栓上磨有深痕时,即应更换;同时,刀栓的小头须用木块嵌紧,以防刀栓磨断和滑落。

  机器切制可代替体力劳动,同时效率高,这是发展方向。

  切制方法除切片以外,还有劈片、捣碎、碾粉、锉末、研乳等几种,现分别介绍如下:

  (1)切:如细辛、鹅不食草、牛膝、马勃、化红、鸡冠花等。

  (2)劈:将大块木质类药材用刀劈成小块或薄片,便于配方和煎出有效成分,如苏木、降香、檀香、松节等。

  (3)捣:有些体小结实的药物,不能切片,不易煎出有效成分,须用碾槽碾碎,或用石臼捣碎入药;芳香性或富有油质的药物,宜临用时捣碎,以免挥发、走油影响疗效,如砂仁、草豆蔻、毕澄茄、火麻仁、郁李仁、荔枝核等。

  (4)碾:矿物药材、部分树脂、木质及其他坚硬药材,须用碾槽碾成细粉,过80目或目筛,便于制剂和服用,如血竭、赤石脂、琥珀、沉香、三七等。

  (5)锉:角类药材以及其他坚韧的动、植物药材,不易切片的,用锉锉成粉末,便于制剂,如:犀角、羚羊角、马宝等。

  (6)研乳:将少量的贵重药物置乳钵内研细,便于制剂,减少损耗,增强疗效,如猴枣、牛黄等。

  四、切制操作注意事项

  中药的切制操作是依据药物的性质来决定的,因为药物的质地有软有硬,操作处理也就不同。一般要经过如下步骤,即“整理”、“洗”、“浸泡”、“润”、“干燥”。这几个步骤中以“润”较为重要。润得太软或太硬都不能切好。我们经验:切药是“七分润工”,“三分切工”。另外,操作时还应注意,如切猪苓时,若不拣去石子就要损坏刀片;黄芪切片后不宜晒干,要用木炭火烘干,则可保持色、香、味;晒干即会变色、失香与差味。

  五、干燥

  药物切片后,要注意干燥,保持色、香、味。因为色、香、味是否俱存与药物的质量好坏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烘、焙、摊、晒是否适宜,是保证色、香、味齐备,提高药物质量的关键。由于各种药物的性质大不相同,又各有其特点,现将不同性质的药物及干燥方法,归纳分述如下:

  (1)粘性类:粘性类的药物如天冬、玉竹等含有粘性液质,这类药物片子不易干燥、极易发粘,如用微火焙烘,原汁不断外渗,会降低质量,故宜用中火烘焙,促使外皮迅速硬结,内部所含原汁不向外渗。烘焙时的颜色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深,过久过干都会使色变枯黄,原汁走失,影响质量,故一般的药物烘至九成即可。掌握干燥的程度,只要用手摸之觉得烫不粘手为度。中火干燥要注意勤翻,防止枯焦,如有烈日可晒干到九成即可。

  (2)芳香类:芳香类药物如荆芥、薄荷、香薷等,保持香味十分重要。因为香与质量有密切的关系,香味浓质量好。为了不使香味走散,切后宜薄摊阴凉通风干燥处。如太阳光不太强烈,也可晒干,但不宜烈日曝晒,否则温度过高会挥发香气,色也随之变黑。如遇阴雨连绵天气,药物快要发霉,也只能是用微火烘焙,决不能用大火,以免温度过高香散色变,降低药物的效能。

  (3)粉质类:粉质类就是含有淀粉质的药物,如山药、浙贝母等。这些药物的饮片若不干燥,极易发滑、发粘、发霉、发馊而变质,必须随切随晒。由于这些药物易脆易碎,故在日晒操作中,动作要轻。如天气不好,也只能用微火烘焙。若火力过大,会烘成外色焦黄。

  (4)油质类:油质类药物如当归、怀牛膝等,这类药物极易走油,如烘焙,油质就会溢出表面,色也随之变黄。火力过火,更会先油后枯影响质量,故宜日晒。若遇阴雨连绵,也只能用微火烘焙,同时要防焦防黑。

  (5)色泽类:色泽类药物如桔梗、浙贝母、泽泻、黄芪等。这些药物色泽很重要,含水量也不宜过多。白色类的桔梗、浙贝母宜用日晒,越晒越白;黄色类的泽泻、黄芪,如日晒则会毁色,故宜用木炭微火烘焙,且可保持黄色,增加香味,但不宜用大火,以防焦黄。

  (6)须根类:须根类药物如白薇、龙胆草、紫菀等,此类药物饮片短小、水分足、不透气、容易结成团块,宜切后即时摊晒,注意薄摊勤翻,使之空气流通,挥发水分,以防霉变。如遇阴雨天气,可用中火烘焙,力求快干,但要专人注意翻动,以防燃烧。

  (7)根皮类:根皮类药物如黄柏、厚朴等,此种药物虽然不易霉变,但也不能麻痹。尤其是阴雨天气,宜多摊、多晾,可晒,可烘。

  (8)草叶类:草叶类药物如仙鹤草、泽兰、竹叶、地丁草等。此类药物一般叶多梗少,浸润后含水量多,容易结饼,最好叶梗分开,薄摊曝晒勤翻,不宜火烘,以防燃烧。

《中药炮制》前言

中药炮制的起源和发展

中药炮制的意义和目的

中药炮制对药物性味功能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药物成分的影响

中药炮制的加热和用水

中药炮制的常用辅料

中药炮制的工具

《中药学》

中药学总论

中草药的采集与炮制

《中药学》四气五味

《中药学》归经

《中药学》升降浮沉

《中药学》中草药的应用

《中药学》中药配伍

《中药学》中药用量

《中药学》中药服用法

中药解表药

中药清热药

中药泻下药

中药利水渗湿药

中药化湿药

中药祛风湿药

中药理气药

中药活血祛瘀药

中药止血药

中药消食药

中药驱虫药

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

中药祛寒药

中药开窍药

中药平肝息风药

中药安神药

中药补虚药

中药收敛药

中药其它药

具有肾毒性的中药

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中药的含义

中药的品种

中药的命名

中药的分类

中药的产地

中药的采集

中药的性能

五味 四气 升降浮沉

补泻 归经 毒性

中药的配伍

中药的用药禁忌

妊娠用药禁忌 配伍禁忌

中药的用药剂量

中药的服用法

     

中医传统治法

解表法 涌吐法 泻下法 和解法

祛风法 祛暑法 祛湿法 润燥法

理气法 理血法 祛痰法 驱虫法

固涩法 补益法 治痈疡法 消导化积法

开窍通关法 表里双解法 温里回阳法

清热泻火法 重镇安神法 平息内风法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白癜风医院济南哪家好
白癜风治疗过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bushicaoa.com/ecqw/10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