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特征的一种常见、多发性鼻病。又称鼽嚏。相当于西医的变应性鼻炎或者过敏性鼻炎。鼻鼽多由肺气虚,卫表不固,风寒乘虚侵入而引起。治疗以补肺祛风散寒为主,此外可配合针灸治疗。预后良好。为了防止反复发作,应尽量去除诱发因素过敏性鼻炎。
鼻鼽最早见于《素问·脉解篇》,其曰:“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后世医家对本病的论述也较多,如金代《刘河间医学六书》中说:“鼽者,鼻出清涕也。”对鼻鼽的病因,明代《证治要诀》说:“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
虽然变应性鼻炎不是一种严重疾病,但可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学习以及工作效率,并且造成经济上的沉重负担,可诱发支气管哮喘、鼻窦炎、鼻息肉、中耳炎等,或与变应性结膜炎同时发生。
鼻镜检查鼻黏膜可为苍白、灰白或浅蓝色,双下鼻甲水肿,总鼻道及鼻腔底可见清涕或粘涕。如合并感染,则黏膜充血,双侧下鼻甲暗红,分泌物呈黏脓性或脓性。病史长者可见中鼻甲息肉样变、下鼻甲肥大或中鼻道息肉。
治疗
预防:
(1)注意观察,寻找诱因,避免接触引起个人过敏的物质、食品、药品等。
(2)注意生活起居有节,注意冷暖,衣着适宜,避免受凉。加强劳动保护及个人防护。
(3)避免过食或少食寒凉、生冷的食物,宜食温补之品。
鼻鼽中医治疗
①内治:肺气虚寒为主者,宜温补肺脏、祛散风寒,方用温肺止流丹加减。脾气虚弱为主者,宜健脾益气、升清化湿,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肾阳虚弱为主者,宜温壮肾阳、固肾纳气,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②外治:宜用辛散风寒,行气活血,兼以解毒通窍的药物。用碧玉散吹鼻,每日3~4次。或用荜菝适量,研末,每用少许吹鼻内,每日2~3次,或用鹅不食草药膏,涂入鼻腔,每日2~3次。或以干姜适量研末,蜜调涂鼻内。
③针刺:可选用风池、迎香为主穴,定喘、膏肓、肺俞、脾俞、肾俞为配穴,每次轮换使用主穴、配穴各一对,每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
冬病夏治:
是治疗鼻鼽的最佳外治手段。
这种治疗手段时间的要求较高,并且每年仅有大约两个月的时间(夏季三伏天扩展到夏至至末伏结束),部分患者治疗时间有限,可以标示主要穴位的位置,并且讲解注意事项,就可在家自行贴敷,操作简单,效果一般连续3年累加,有明显的好转。
西药治疗
(1)抗组胺药:西替利嗪(每次10mg,每天1次)、氯雷他定(又名开瑞坦、克敏能,每次10mg,每天1次)。
(2)肥大细胞稳定剂:每日喷鼻4次,每次10mg,或2%色甘酸钠水溶液滴鼻。
(3)减充血剂:可滴鼻或口服如1%麻黄碱滴鼻剂、尔可安(通用名:去氧肾上腺素溴苯那敏胶囊,每粒含马来酸溴苯那敏4mg,盐酸肾上腺素10mg)等。
(4)皮质类固醇:现有的鼻内皮质类固醇制剂有二丙酸倍氯米松、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等。该类制剂按使用剂量使用1~2周后,对病情做出评估,并根据疗效调整剂量。用药原则是使用最小剂量达到好的疗效。
………………………………………………………………………………………………………………………………………………………………………………………………………………………………………………………………………………………………………………………………………………………………………………………………………………………………
春暖花开,万物苏醒,小心花粉哦!
……………………………………………………………………………………………………………………………………………………………………………………………………………………………………………………………………………………
温馨提示:
医院眼耳鼻喉科:主治眼底出血、葡萄膜炎、干眼病、黄斑变性、复视、慢性咽喉炎、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各种中耳炎,以中医药为治疗手段,疗效确切,值得信赖。
联系方式:
科室电话---,
刘江中医主治医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