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养生正当时

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寒食节,每年的今天都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时节处于暮春与仲夏之交,天清地明,天气渐渐地开始回暖。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清明期间,雨水多,人体的湿气加重,不及时赶跑湿气,对身体健康就会造成影响;加之,清明时节是养肝、护脾、润肺的最佳时机,好好利用这段时间养生,一整年的健康都有保障!起居宜早,储备阳气4月的春日,很多人都容易出现“春困”,总是昏昏欲睡、疲惫不堪。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脑部供氧不足。而清明时节,早睡早起是最佳的起居方式,能够储备一天的阳气,使身体更充沛。小健建议:晚上11点前入睡,早上7~9点起来是最合适的时间。同时,在这个时间进食早餐对肠胃吸收好。穿衣上选择宽松、舒服的长袖衣服,早上的空气偏冷,中老年人注意护肩暖膝。如果居室的湿气比较重,可以适当使用除湿器,保持居室的空气舒适度、清新度。多动少静,活动全身筋骨清明节正是外出活动的好时节。清明期间,参与一些富有乐趣又能锻炼身体的户外活动,不仅令到心情愉悦,还能保持活力。从古自今,清明时节有不少传统的户外活动一直延续到现在,如放风筝、拔河、荡秋千、踏青等活动。

1、放风筝

春天是放风筝的好时节,这个休闲运动也适合一家大小。放风筝是一种全身运动,能够起到养生的效果。放风筝时,需要不停地奔跑、控制,全身的肌肉都参与其中,能够很好地活动筋骨;风筝飞至高空后,眼睛需要远眺,对缓解眼部疲劳、保护视力有一定的作用。

2、踏青

四月的春天,天气回暖,蛰伏了整个冬天的中老年人,就该趁着这个时机多出去走走。伴着春色踏青,中老年人活动增多,能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让筋骨更灵健,并且改善睡眠质量。

3、荡秋千

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荡秋千最能锻炼身体的平衡性,如果经常出现眩晕、晕车等症状的人,可以尝试通过荡秋千来缓解、克服。荡秋千时,腰部的肌肉会收缩、放松,增加腰部的力量。但是,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最好不要尝试。

4、拔河

拔河是清明习俗的其中一种活动。它又被称作“牵钩”、“钩强”,始于春秋时期。唐朝玄宗年间,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拔河不仅可以锻炼力气,还可以起到提神、愉悦心情的作用,赶走抑郁的情绪。清明这样吃,护肝脾、祛湿气清明时节阳气已从地中上升,人体脾胃的中土阳气处于相对较少、较弱的状态。饮食总原则:多吃祛湿食物,避免“发物”。清明时节,雨水多、湿气重,在饮食上要选择一些温胃祛湿的食物,如白菜、萝卜、芋头等。然而,清明时期,肝气达到最旺,会造成脾胃不适、气血运行不畅等。所以,清明时节不宜吃咸菜、笋、羊肉、海鱼、海虾、海蟹等“发物”。“发物”易生痰,特别是有慢性病的人忌食。?不容错过的4种养生时蔬

荠菜:健胃消食

春季必吃的时令蔬菜,芥菜名列前茅。芥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B等,能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清明时期,养胃也是重点,这个时候多吃芥菜能疏通肠胃、健胃消食。

香椿:补阳滋阴

香椿鲜嫩可口,一般在清明前发芽,谷雨前后采摘。香椿含有香椿素等挥发性芳香有机物,可健脾开胃、增加食欲。香椿还有“助孕素”的美称,这是由于它含有维生素E和性激素物质,对抗衰老、补阳滋阴起一定的作用。

绿豆芽:清热解毒

绿豆芽主要的功效是清热解毒。清明时节,气温多变,肝火旺盛,容易出现口干舌燥、上火的症状,而豆芽味道鲜美,是滋养润燥、清热解毒的好选择。

马齿苋:维持血糖稳定

《本草经集注》中提及到,马齿苋能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此外,马齿苋含有大量去甲肾上腺素、钾盐、苹果酸等,可以维持血糖稳定、降血压。马齿苋吃法很多,做馅、炒、凉拌等都行。?泡泡这3种“健康茶”,清心润肺

桂圆红枣茶:补脾、安神

食材:桂圆10克;红枣10颗;红糖、蜂蜜适量1、红枣洗净去核,桂圆去壳去核;2、将红枣、桂圆剪碎,越碎越好,以便煮烂;3、锅中加清水2碗,大火烧开后调小火焖煮;4、待水分收干时加入红糖;5、将熬好的桂圆红枣茶汁装入瓶中;6、待晾至温热时加入蜂蜜,并放冰箱储藏;7、喝时兑水稀释饮用即可。

红豆薏米茶:祛湿气、消肿

食材:红豆、薏米适量;红枣、龙眼肉约8~12颗;冰糖少许1、将薏米与红豆洗净,提前泡发约12小时;2、将泡好的薏米和红豆放入锅中,大火煮开;3、将红枣去核、龙眼肉洗净备用;4、待汤煮沸后,加入红枣和龙眼肉;5、转中小火慢炖,待红豆稍微熟软时加入少许冰糖即可。

菊花茶:清热解毒

食材:新鲜菊花;冰糖适量1、将刚开的小菊花摘下、洗净,并晾干水分;2、把晾干的菊花放入锅中,用中火翻炒;3、待锅中的菊花炒至收缩后即可关火,盛盘放凉;4、将菊花晾晒5天,装罐密封保存;5、喝时用水冲泡,并加入适量的冰糖调味即可。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气候逐渐转暖,但此时南北温差大,气温常忽冷忽热。此时万物生长,机体也应顺应天时。清明时节,凡耗损或阻碍阳气的情况均应避免。心情应该保持舒畅,多到户外踏青。

“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清明节气正是人体内肝气旺盛时候,而肝气过旺就会对脾胃产生影响,妨碍正常消化吸收,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而引发各种疾病。此节气中不可对肝脏进补,以防肝气太旺,使肝阳上亢。古人所谓“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如能不食此五脏,乃顺天理”。

“春气者,诸病在头。”一到春季,许多人会出现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等不适症状。在五行中,春属木,与人体肝脏相对应。肝主疏泄,调节全身的气血运行,春季是肝气向外舒展的季节,如果肝气郁结无法向外舒发,人体气血运行便会紊乱。

从养生来讲,清明时期,人体肌肤腠理舒展,五脏六腑因内外清气而润濡,人们宜多到户外运动,如晨练、登山、踏青、郊游等,而且宜加大运动量。清明过后雨水增多,气候潮湿,容易使人产生疲倦嗜睡的感觉。此时,各种慢性疾病(如关节炎、哮喘、精神病等)易复发,因此,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发物”。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

——《黄帝内经》

要学会制怒,保持心态平和,使肝火熄灭,肝气顺畅。还应进行适量运动。春季万物萌发,是体育锻炼的黄金时期。可以多开展一些户外活动,选择动作轻柔的运动方式,像散步、太极拳等,也可以多去野外放风筝、踏青。这样做不仅能使身体吐故纳新、气血顺畅,还能消除抑郁、舒畅心情。此外,风邪侵袭也会引发高血压,所以平时要注意保暖,不要过早脱棉衣。

阳春三月,气温逐渐升高,桃花、野花争相绽放,但在享受春光的同时,有些人却出现鼻子奇痒、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中医认为,多由于肺气不足、肺内有寒所致。由于肺开窍于鼻,气机不畅就会使鼻窍不通、鼻塞头痛。

鼻炎调治在于补肺气、祛寒邪。可按摩神阙穴(脐部),按摩时先将双手搓热,稍稍用力顺时针按摩50次,再逆时针按摩50次。《医学源始》说:“人之始生先于脐与命门,故为十二经脉之始生,五脏六腑之成形故也。”神阙穴是任脉的要穴,无论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还是五官九窍、皮肉筋骨都与神阙穴相通联。所以按摩神阙穴,不仅对于过敏性鼻炎,对关节炎、中风、水肿、荨麻疹等病都有很好的疗效。

另外,还可采用中药——鹅不食草进行调养。中医古籍中说:“鹅不食草,上达头脑,而治顶痛目病,通鼻气而落息肉。”它常被用来治疗感冒、鼻塞不通、鼻息肉、百日咳、慢性支气管炎、疟疾等病症。

清明吃什么

“两多一少”很重要01多吃“柔肝”的食物

“春与肝相应”,清明时节应多吃“柔肝”的食物,饮食宜温,以清补为主。如荠菜、山药、菠菜、韭菜、银耳、大枣等。

眼下正是吃野菜的好时机,荠菜美味可口可常食。道医认为荠菜味甘性凉,归肝、脾、肺经,有凉肝明目、利湿通淋、降压止血的功效。荠菜的吃法有多种,民间流行在农历三月初三吃荠菜煮鸡蛋。荠菜还可和芹菜一起煎汤,或切碎后直接泡茶,或凉拌、熬粥、炒菜、包饺子等。

青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其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做青团用的野菜一般有三种:泥胡菜、艾蒿、鼠曲草)泥胡菜氽后色做碧绿,以前常用,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吃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清明节节日食品。

打青团,是清明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制作活动之一。

02多吃“祛湿”的食物

由于清明雨多湿气较重,在饮食上要注意选择一些温胃祛湿的食物,如白菜、萝卜、芋头等。

03慎吃“生发”的食物

清明正值肝阳上升时节,故不宜进食竹笋、咸菜、鸡、海鱼等“发物”。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

两种养生茶可以常喝01黄芪茶

做法:黄芩6克,绿茶3克,将黄芩用毫升水煮沸,然后用它来冲泡绿茶,5~10分钟后即可饮用。

功效:具有清热燥湿、泻肺火、解毒、利尿、降压、镇静等功效。

02桂圆红枣茶

做法:桂圆红枣各5颗,用沸水冲泡,最好将红枣划开。

功效:具有补心脾、益气血、安神、润肺等功效,主治倦怠无力、失眠健忘。

宜宽袍大袖

清明时节宜“被发缓形”。“被发”就是指该生发时就不要有约束。要做类似于不把头发扎起来,而随其披散着的事情,以此适应生发之机。“缓形”就是在形体上也不要有约束,穿着宽松的衣服。

此外,春天是主肝的季节,肝对应的颜色是青绿,春天的打扮也应该向蓝和绿靠拢,可以稍微带点红,但别穿白。

夜卧早起,7-9点好吉利

春天重在生发,不能总睡觉来阻碍身体气机的生发,应从起卧时间上做起,尽量做到夜卧早起。

当然,这里说的晚睡,并不是让人熬夜,早起也非“起得比鸡早”,而是相对于冬天的早睡晚起而言,适当地晚睡早起能让人神清气爽。

早晨7点—9点是辰时,胃经最旺,可以在此时起床并进食。

多动少静,春练别赶早

清明自然界阳气升发,养生重点在养阳,关键是要多“动”,切忌“静”,不可闭门不出,更不可坐卧太久。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老人春练不要太早,应在太阳升起后。

另外,外出踏青,“动”宜适度。心脏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病人,不要逞强登山。

宜放风筝

只有春天最适合放风筝,这时候放风筝,顺应了天地之气,最有益于身心健康。

清明要防这些病01防感冒

清明时节乍暖还寒,细菌、病毒容易滋生,如果这个时候出门不注意保暖,很容易引起感冒。清明时节外出游玩的时候,应带上备穿的衣服以及感冒药,遇到不适时,应该及时治疗,不要影响到节后的工作生活。

02防心脑血管病

天气的多变再加上清明扫墓容易使人悲伤、心情不好、情绪低落,可能会导致和加重一些心脑血管患者的症状。

因此,有心脑血管疾病、血压偏高的人更要注意不要过度劳累或伤心,要多提醒自己稳定情绪,扫墓时最好有亲人陪伴。

03防情绪病

由于清明前后天气忽冷忽热、阴晴不定,因此精神疾病、皮肤过敏患者明显增多,同样也成为抑郁、焦虑等精神疾患的高发期。

因此,提醒中老年朋友,一定要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

04防腹泻

清明时期出现腹泻的几率很高,所以饮食上需要遵循抗病毒原则。

踏青和祭祀期间应多喝水,要注意摄取充足的维生素和无机盐,比如小白菜、油菜、胡萝卜等。另外还应注意多食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比如蛋黄和豆类等。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防止“病从口入”

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天气清澈明朗,冰雪消融,草木萌发,桃李初绽,万物欣欣向荣,清洁明净的春季风光代替了草木枯黄、满目萧条的寒冬景象,到处给人一种清新明朗的感觉。

此时人们筋骨舒展,五脏六腑润濡,因此宜多到户外运动,如晨运、登山、踏青、郊游等,而且宜加大运动量。清明过后雨水增多,气候潮湿,容易使人产生疲倦嗜睡的感觉。而晴雨多变的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患上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此时又是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行性脑膜炎等)的多发季节,因而要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尽量少出入公共场所,尤其要注意防止“病从口入”。

过敏性鼻炎别用感冒药

清明时节是过敏性鼻炎的高发期。有些人容易把过敏性鼻炎理解为感冒。要注意别用感冒药来治疗过敏。对抗过敏性鼻炎,最好吃抗过敏药。

对于鼻塞严重者,选用喷鼻药物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药效立竿见影的药物,不能长期使用。因为这类药物往往含有麻黄素等强烈血管收缩剂,长期使用容易造成药物性鼻炎。二是不要使用消毒产品来对付鼻炎,一定要认准“准”字号药物。国内不少地方均有报告使用消毒产品治疗鼻炎导致药物性鼻炎和口腔溃疡、口腔真菌感染和胃溃疡的病例。

预防过敏性鼻炎,首先要避开过敏原。南方地区最主要的过敏原是螨虫和霉菌,两者对温度和湿度都很敏感,尤其偏好春季潮湿天气。因此,居室内应保持干净和干燥,做好通风。卧室不要放置书籍和毛公仔,被褥要经常清洗、晾晒。早晨起床后,不要急着把被子叠成“豆腐块”。最好将被子抖一抖,翻过来,内面朝上,平铺在床上,或者把被子翻过来对折,保证至少有一半的内面与空气接触。

控制情绪防心病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血压偏高的人,扫墓时一定要注意稳定情绪,不要悲伤过度,且身旁最好有亲人陪伴,带上常用药品或急救药品,以避免突发疾病。清明节是我们对亲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但也正是心肌梗塞、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很多扫墓者、尤其是老人,看到亲人的墓地时很容易睹物思人,悲痛不已,从而导致情绪激动、血压升高,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清明饮食忌发物

由于清明时肾气渐弱,心气渐起,木气正旺(肝属木,木气正旺是指肝气旺盛的时候),因此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辛、补精益气,少吃“发”物,如芋头、鹅等,可以多食枸杞叶、山药、西红柿、土豆、苋菜等食物,同时,也可以结合食疗药膳进行调理。在此给大家介绍几个简单的药膳食疗方。

01太子参大枣陈皮茶

太子参15克,大枣5枚,陈皮3克。将太子参、大枣洗净,连同陈皮共同放入沙锅内,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取汁。代茶频频饮用,可连续冲泡3~5次。有理气和胃的功效。

02菊花枸杞粥

鲜枸杞子克(干品20克),菊花10克,粳米克,猪肉末50克,豆豉汁、精盐、味精、麻油各适量。将枸杞子拣洗干净备用。把粳米淘洗,放入沙锅中,加适量清水,用小火煮至米粒开花,加入猪肉末、豆豉汁、枸杞子、菊花、精盐、味精、麻油,稍煮后便可食用。食时可调入红糖。有益肾养肝目的功效。

03扁豆粟米饭

粟米克,扁豆50克,绵白糖适量。小米、扁豆淘洗干后放入锅中,加适量水,大火煮沸,小火煮至米熟即可。食时可调入绵白糖。有养脾胃、益肾补虚的功效。

从养生来讲此外,清明过后雨水增多,气候潮湿,容易使人产生疲倦嗜睡的感觉。此时,各种慢性疾病(如关节炎、哮喘、精神病等)易复发,因此,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发物”。

04调畅肝气可降压

“春气者,诸病在头。”一到春季,许多人会出现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等不适症状。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血压升高而引起的。在五行中,春属木,与人体肝脏相对应。肝主疏泄,调节全身的气血运行,春季是肝气向外舒展的季节,如果肝气郁结无法向外舒发,人体气血运行便会紊乱,进而诱发高血压等。如果血压反复升高,还有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

按摩脚底涌泉穴是降低血压的好方法。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起点,位于足心。中医认为,肝木只有在肾水的滋养下才能正常生发,如果肾阴不足,就会引起肝阴不足,肾脏精气不足,肝脏也会受损。涌泉穴位于肾经上,经常按摩能治疗肾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病症,以及与肾相关的肝、脾、肺、心等脏腑病症。

按摩涌泉穴的方法很多,可用指腹在穴位上轻推,也可直接在穴位上轻揉,还可用整个手掌在穴位上擦。按摩时用力要轻,每次四五分钟,早晚各一次,持之以恒能收良效。除了涌泉穴,按摩内关穴(位于内腕横纹上2寸,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三阴交穴(位于内踝尖直上3寸凹陷处)、风池穴(位于项后枕骨下两侧凹陷处)、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处)等穴位也是降压的好方法。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心情舒畅。《黄帝内经》上记载,“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所以,要学会制怒,保持心态平和,使肝火熄灭,肝气顺畅。

-END-

?版权申明:

○来源

中医界健康圈

○图文系转载,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子邮箱:hsektcm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bushicaoa.com/ecqw/54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