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农历书曰:“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洁显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齐,故名也。”
清明时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祭祖扫墓的日子,作为中国人更是重视“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民间还把清明称为“寒食节”,也就是在清明这一天,不动灶火,忌食热食,否则要遭到神的惩罚的说法。
从养生角度来讲,清明前后,人体肌肤腠理舒展,五脏六腑因内外清气而润濡,人们宜多到户外运动,如晨运、登山、踏青、郊游等,而且宜加大运动量。
清明过后雨水增多,气候潮湿,容易使人产生疲倦嗜睡的感觉。此时,各种慢性疾病(如关节炎、哮喘、精神病等)易复发,因此,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发物”。
同时,此节气中不可对肝脏进补。按传统中医养生理论,肝属木,木生火,火为心,而心脏在此节气中会过于旺盛,所以这一段时间是高血压的易发期,高血压患者对此要高度重视。
阳春三月好踏青,过敏也来凑热闹
阳春三月,气温逐渐升高,郊外的桃花、野花等众多花卉开始绽放自己的姿容,此时邀上三五好友一起去郊外踏青,尽情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既能愉悦心身,又能强健体魄,真是惬意之极。
但在享受自然春光的同时,有些人却出现鼻子里奇痒难忍,接二连三地打喷嚏、流鼻涕等过敏性鼻炎症状,给本来阳光的心情大打折扣。有些人认为,过敏性鼻炎的罪魁祸首是四处飞扬的花粉,但中医却不赞同这样的观点。
中医认为,鼻炎多是由于肺气不足,肺内的寒气排不出来所导致的。由于肺开窍于鼻,气机不畅就会使鼻窍不通、鼻塞头痛。因肺金生肾水,肾脏能够直接感受到肺内的寒暖,并且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是人体冷热调节的关键,所以出现了肺寒症状,如果是肾脏阳气虚弱之人就不会打很多喷嚏,而是鼻塞严重流涕,如果肾脏阳气尚可,才会喷嚏连天。肺气虚往往跟脾脏虚有关,因为脾土为肺金的母亲,母亲身体不好,生出来的孩子自然虚弱,所以脾肺都虚弱的人,就会出现鼻炎、过敏的症状了。
这样看来,鼻炎跟肺内有寒有关,所以关键在于祛寒。怎么祛寒呢?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就是按摩神阙穴。神阙穴就是我们的肚脐眼,按摩时先将双手搓热,稍稍用力顺时针按摩50次,再用手逆时针按摩50次就可以了。
《医学源始》上说:“人之始生先于脐与命门,故为十二经脉之始生,五脏六腑之成形故也。”中医上讲任脉、冲脉、督脉均起于小腹内的胞宫之中,所以又被称为“一源三岐”,三者经脉相通。而神阙穴又是任脉的一个要穴和冲脉的循行必经之地,是经气的汇海,无论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还是五官九窍、皮肉筋骨都与神阙穴相通联。所以按摩神阙穴,不仅对于过敏性鼻炎,对于关节炎、中风、水肿、荨麻疹等病都有很好的疗效。
另外,我们还可采用中药――鹅不食草进行调养。中医古籍中说:“鹅不食草,上达头脑,而治顶痛目病,通鼻气而落息肉。”它常被用来治疗感冒、鼻塞不通、鼻息肉、百日咳、慢性支气管炎、疟疾等病症。
据说以前有个小孩很小就患有鼻炎,但是因为家中太穷,靠卖家中养的几只鹅下的蛋为生,根本就没有钱治疗,所以经常鼻塞流涕,弄得浑身脏兮兮的。小孩童年的乐趣就是每天“放鹅”。有一天,他和往常一样赶着鹅出去觅食。几只鹅好像饿坏了似地,见到草就吃。但细心的小孩发现,有一种草鹅却不愿吃。小孩觉得很奇怪就拔了一颗拿在手中闻了闻。这一闻不打紧,喷嚏接二连三地来了。打完喷嚏,小孩觉得鼻子竟然能通气了。他就拔了一些回家经常闻,后来鼻炎竟然完全好了。经过口口相传,许多患有鼻炎的人都会用这种草来治疗。因为鹅不吃这种草,所以人们索性叫它“鹅不食草”。
具体做法是很简单的:选新鲜的鹅不食草15克清洗干净后,放入药罐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煎汁。煎成后取汤汁滴入鼻腔中各4-5滴,同时将剩下的汤水直接饮用即可。经常饮用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将汤汁滴入鼻腔时,会喷嚏不断,这是排寒的现象,无须担心。
当然,预防重于治疗。在日常生活中,要想免受过敏性鼻炎的困扰,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一是,在日常饮食上要多吃一些散寒的食物,如大葱、大蒜、洋葱、生姜、紫苏等。避免食用虾蟹等寒凉食物,更不要喝冰激凌、冷饮和冰镇饮料。如果食用螃蟹引发过敏,可通过吃紫苏来化解。
此外,饮花茶不仅能促进阳气生发,同时也不失为一种散发体内寒气的好方法。像茉莉花茶能“去寒邪、助理郁”,是春季饮茶之上品。春困发作时喝上一杯茉莉花茶,不仅能健脾安神,还能提神醒脑,让人有种神清气爽之感。
二是,在起居上要注意保暖,不给寒气偷袭人体的机会。刮风天气尽量减少外出,如出外踏青时最好戴上一个干净的口罩,以防花粉、化学粉尘等刺激物进入口鼻。同时,家中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被褥也要经常换洗,防止尘螨等滋生。
清明高血压复发,调畅肝脏可减压
中医认为“春气者,诸病在头。”一到春季,许多人会出现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等不适症状。这是怎么回事呢?事实上,这是因为血压升高而引起的。
在五行中,春属木,与人体的肝脏相对应。肝主疏泄,春季是肝气向外舒展的季节。而肝脏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全身的气血运行,如果肝气郁结无法向外舒发,就像一个闷壶一样一直这么烧着,人体气血运行便会出现紊乱的现象,进而诱发高血压等疾病。如果血压反复升高还会有中风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所以,可千万不能大意。想要防止高血压的产生,就需要护理肝脏,条畅肝阳。怎么调呢?眼下正是吃野菜的好时机,吃荠菜便是一个养肝降血压的好办法。
荠菜是清明时期的一种时令野菜。对于荠菜的美味,早在《诗经》上就有记载:“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到了宋朝时,荠菜的美味受到众人的追捧。北宋苏东坡十分宠爱荠菜,他称赞荠菜是“天然之珍,虽小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南宋陆游赞美荠菜道:“残雪初消荠菜满园,糁羹珍美胜羔豚”,他将荠菜和羔羊等相媲美,甚至还曾因为“春秋荠香忽忘归”。不止是寻常百姓,宫廷中也是毫不落后这一饮食习俗。《玉壶清话》中说,宋太宗赵匡义问大臣苏易简:“食物称珍,何物为最?”,易简答道:“臣闻物无定味,适口者珍。臣止知荠汁为美。”清朝时,画家郑板桥也说道,“三春荠菜饶有味”。
荠菜不仅是美味可口的蔬菜,它的药用价值也是十分广泛的,被誉为是“菜中甘草”。中医认为荠菜味甘性凉,归肝、脾、肺经,有凉肝明目、利湿通淋、降压止血的功效。
荠菜的吃法是多种多样的,民间流行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吃荠菜煮鸡蛋,正所谓“三月三,荠菜赛灵丹”。荠菜还可以和芹菜―起煎汤,或切碎后直接泡茶,或凉拌、熬粥、炒菜、包饺子等,得看你自己的选择了。但不论何种做法,都是望之色泽诱人、食之味道鲜美,并且还能养护肝脏、降低血压。
除了吃荠菜,按摩脚底下的涌泉穴也是降低血压的好方法。涌泉穴是人体中最低的穴位,位于脚板前部凹陷处第2、第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它是足少阴肾经的起点,是肾经的井穴,位于心肾两经相交的地方。
我们都知道,自然界中的树木想要长势旺盛,必然要有雨水的浇灌,中医五行上说,肝木只有在肾水的滋养下才能正常生发,也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肾阴不足,也就会引起肝阴不足,肾脏精气不足,肝脏也就会受到损害。涌泉穴位于肾经上,能治疗肾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病症,以及与肾相关的肝、脾、肺、心等脏腑病症。
按摩涌泉穴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用指腹在穴位上轻推,也可以是直接在穴位上轻揉,还可以用整个手掌在穴位上擦。按摩时一定要注意用力要轻,每次四五分钟,稍有感觉就可以了。最好早晚各一次,持之以恒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除了涌泉穴,按摩内腕横纹上三指宽中央处的内关穴、内踝突上3寸的三阴交穴、脑后的风池穴、外膝眼下3寸的足三里等穴位也是降压的好方法。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保持心情舒畅。《黄帝内经》上记载,“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所以,要学会制怒,保持心态平和,使肝火熄灭,肝气顺畅。
其次,应进行适量的运动。春季万物萌发,是体育锻炼的黄金时期。你可以多开展一些户外活动,选择动作轻柔的运动方式,像散步、太极拳等,也可以多去野外放风筝、踏青等。这样做不仅能使身体吐故纳新、气血顺畅,还能帮你消除抑郁,舒畅心情。
此外,风邪侵袭也会引发高血压,所以平时要注意保暖,不要过早脱下棉衣。
春来困不醒,提神有妙招
你知道,戏剧《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是怎么相遇的吗?你知道,大观园中贾宝玉何以能梦游太虚幻境吗?这都全靠春困牵线搭桥。杜丽娘和柳梦梅的首次相遇是因为杜丽娘春季游园时犯了春困,于是他们在梦中结缘,最终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而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也是因为春困而在秦可卿的房内休息才有了这一段神奇的经历。曹雪芹在这一章的前面,用了这样一首诗作为题词:“春困葳蕤拥绣衿,恍随仙子别红尘。问谁幻入华胥境,千古风流造孽人。”
这只是书本中的描述,现实中犯春困可没有这么美的事,反而是常常耽误我们的学习或工作,而对驾驶员等特殊职业的人来说,小小的春困更是关乎生命安危。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春困能如此轻易地攻破身体防线打倒我们呢?
有些人认为,春困是睡眠不足的缘故,只要多睡觉就可以了。但事实上,“春困”和睡眠时间并没有多大联系,单纯地靠增加睡眠来消除春困是难以奏效的。一般情况下,成人每天睡7-8小时左右就可以了,过多的睡眠反倒会让人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同时还可能出现记忆力减弱、健忘的现象,严重的还会直接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事实上,从中医上来说,这是由人体的肝气和脾湿两者联手造成的。春季是肝气主导的季节,肝气旺盛,会导致脾胃虚弱。同时春季时常“雨纷纷”,空气中湿气较重,人体因阳气生发,皮肤腠理疏松,湿气易趁机进入体内,使脾因湿受困。而脾是气血生化之源,主升清运化,脾胃受困,清阳也就无力上升了,如同被堵住源头的湖水,失去了往昔的清澈与美丽,成为一潭死水,浑浊、无力。
中医上讲,清气不升便不能养神,而浊气没有下降,便会蒙蔽心神,人自然也就会变得头昏欲睡。所以,《丹溪心法?中湿》有“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嗜卧”的说法。由此看来,祛除脾胃湿气是和周公说“再见”的首要任务了。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种养生祛困粥――扁豆莲子粥。
需要准备的材料是:白扁豆20克,莲子15克,银耳10克,粳米克。
做法是:把银耳用冷水泡发后撕成小片备用,白扁豆、莲子、粳米洗净后连同银耳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后,开始用大火煮,大约半小时后,改用小火再慢慢熬,等到粥成关火。然后,给自己盛上一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粥,不仅能让味蕾开花,更是让周公悻悻而归了。
中医认为,白扁豆性甘味微湿,归入脾胃二经。《本草纲目》上说:“硬壳白扁豆,其子充实,白而微黄,其气腥香,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地。入太阳气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浊,故专治中宫病,清暑除湿而解毒也”,有健脾和胃、化湿利尿、消肿、和中益气的功效,可主治脾胃虚弱、呕吐、胸闷、腹胀、白带过多、小儿疳积等病症。而莲子是公认的老少皆宜的滋补佳品,其性平味甘,入心、脾、肾经,能清心安神、醒脾开胃、益肾固精,主治脾虚久泻、多梦失眠、心神不宁、健忘、高血压、小便不利、肾虚遗精、妇女崩漏带下等症。春季常喝此粥,不仅能祛除脾胃湿气,还能健脾和胃,让你轻松地赶跑瞌睡虫。
当然,如果你每天忙于上班或学习,并没有时间进入厨房来为自己熬这款粥,那穴位按摩的方式是最佳的备用选择了。祛除脾胃湿气最好的穴位莫过于足三里穴。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找穴时,用手掌包住整个膝盖骨,中指沿着胫骨伸长,在中指指端画一条与中指成90度的直线,与食指方向延伸交会处就是该线与食指延伸方向交接点。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是强身健体的―个大穴。按摩足三里不仅能调脾养胃、祛风除湿,还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抗衰延年。古代养生家都喜欢灸灸足三里,来达到长寿的目的。我国民间也有着:“艾灸足三里,胜补老母鸡”的说法,可见足三里的用处之大。足三里的按摩方法:―是每天用手指指腹轻揉此穴位,每次5-10分钟。不过在按时要注意稍稍往人体上方用力。刚开始按时,如果有疼的感觉,那说明你体内脾湿较重,长期坚持按揉,疼痛感会逐渐减轻,这也表明你的脾湿在逐渐消失。二是晚上睡觉前艾灸3-5分钟,也是很好的祛湿方法。
此外,春季花茶因甘凉且散发芳香之气,不仅可以提神醒脑,还能驱逐寒邪,促进阳气的生发。像茉莉花茶就可“祛寒邪、助理郁”,不仅是春困饮茶之上品。唐人孙淑在其诗歌《对茶》中写道:“小阁烹香茗,疏帘下玉沟。灯光翻出鼎,钗影倒沉瓯。婢捧消春困,亲尝散暮愁。”可见,一杯热腾腾的春茶也是你防止周公骚扰的战斗武器。
---全文完---
#留言互动#
你最想看什么?想说些什么?
一起遇见有质感的中医师承
拜名师当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