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本草鹅不食草祛风通窍,止咳化

鹅不食草

为菊科石胡荽鹅不食草的全草。

一年生小草本,高5-20cm;茎铺散多分枝,无毛或略有细柔毛;叶互生,无柄,叶片卵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7-20mm,先端钝,基部楔形,边缘上部有疏齿;头状花序小,扁球形,单生于叶腋,近无梗,总苞片2层,椭圆状披针形,边缘膜质;花杂性,淡黄色,全为管状,外围的雌花多层;花冠管细,中央为两性花,花冠4裂,雄蕊4,花药短,子房下位,柱头2裂;瘦果椭圆形,具4棱,棱上有毛。花期春、夏季。

生于低山或平川的路旁、草丛或稻田等況处。多见。

夏、秋二季花开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干燥的全草,通常互相缠成团,灰绿色或棕褐色;茎细而多分枝,顏色较深,质脆易断,断面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的髓或已形成空洞。叶小,多皱折、破碎不全,完整的叶片呈匙形,边缘有3-5个锯齿,叶脉不明显,质极脆,易碎落。头状花序小,球形,黄色或黄褐色。微有香味,久嗅有刺激性,味苦微辛。

以灰绿色、有花序、无杂质、嗅之打喷嚏者为佳。

除去杂质,切段。

辛,微温。归肺、肝经。

祛风通窍,止咳化痰,胜湿止痛。本品善通鼻窍。、主治感冒,头痛,鼻渊,鼻息肉,咳嗽,哮喘,喉痹,耳聋,目赤翳膜,风湿痹痛,虫蛇咬伤,肿毒疥疮。

1、《本草纲目》:“鹅中食草,上达头脑,而治顶痛目病,通鼻气而落瘪肉;内达肺经而治痰疟,散疮肿;其除翳之功,尤显神妙。”

2、《本草汇言》:“石胡妥,利九窍,通鼻气之药也。其味辛烈,其气辛熏,其性升散,能通肺经,上达头脑,故痰喘,气闭不通,鼻塞鼻痔,胀闷不利,去目中翳障,并头中寒邪、头风脑痛疾,皆取辛温升散之功也。”

内服:煎汤,6-9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捣烂塞鼻或研末蓄鼻。

l.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鼻塞流涕、鼻渊等。可用鲜品捣汁滴鼻;或与苍耳子、白芷、女儿茶等配伍。

2.用于风寒束肺所致的咳嗽,痰多及百日咳。可与偏头七、透骨消、枇杷芋等配伍。

3.用于偏于风热所致的鼻塞不通,可与野菊花、薄荷、黄芩等配伍。

4.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瘀滞肿痛。常与长春七、飞天蜈蚣七、红三七、钮子七等配伍。

5.用于虫蛇咬伤,疮痈肿毒,可用本品与一枝蒿半枝莲、鬼针草等鲜品,捣烂,外敷患处。

1.伤风头痛,鼻塞流涕:鹅不食草鲜或干品均可,搓揉,嗅其气,即打喷嚏,每日数次。(乔燕)

2.各种鼻炎,包括急慢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肥厚性鼻炎、变态反应性鼻炎等。大多数病例用药后头痛鼻塞等症状消失或减轻。用法:将鹅不食草研成细粉,用棉花浸湿拧干,包药粉少许,卷成细条塞鼻,20-30分钟后取出,每日1-2次;或制成油膏纱条,放置鼻腔内,l小时后取出。用药后除初起有喷嚏、流泪与流鼻涕外,余无不良反应。(中药大辞典)

3.胬肉攀睛:鲜鹅不食草60g,捣烂取汁,煮沸,澄清,加冰片少许调匀,点眼。(乔燕)

4.急性腰扭伤:鹅不食草15g(鲜品30g),亦可加入山栀10g,米酒50ml。先将鹅不食草、山栀,加水约ml,煎至ml左右,兑入米酒少许,1次内服,每日1次,一般1-3次可治愈。(郑建强)

5.贴目取翳:鹅不食草(捣汁熬膏)一两,炉甘石(火,童便淬三次)三钱,上等瓷器末一钱半,熊胆二钱,砂少许,为极细末,和作膏。贴在翳上,一夜取下。用黄连、黄柏煎汤洗净,看如有,再贴。(孙天仁《集效方》)

6.治目赤肿胀,羞明昏暗,隐涩疼痛,眵泪风痒,鼻塞头痛脑酸,外翳扳睛诸病。鹅不食草(晒干)二钱,青黛、川芎各一钱,为细末。噙水一口,每以米许入鼻内,泪出为度。一方∶去青黛。(倪氏《启微集》)

赞赏

长按







































中科出席第十届健康中国论坛大会
最顶尖白癜风专家之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bushicaoa.com/ectq/20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