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
医药瑰宝
家
客家民系是汉民族的民系之一,客家文化保留中原古风而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由于迁徙性、群聚性、山区封闭性,集居闽粤赣的客家人仍保留了先辈独特的客家民俗民风,充满浓郁的客家风情,渗透在饮食、医药、习俗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客家故事口耳相传,是客家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荟萃了客家人的勤劳聪慧,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客家人崇文重教、孝悌忠信、敬老爱幼等品格。
1
喉风散的由来
清朝雍正年间,梅州梅县石扇镇人郑兰甫,在湖南昌明任县令。任职期间,他突患喉症,百药无效,生命垂危。在这紧要关头,该县有一名叫黄怀就的在押犯人自告奋勇,愿以家传的喉科秘方为他治疗。用药后,郑县令病情好转,不久即痊愈。郑兰甫感激黄怀就的救命之恩,随即调阅他的案卷,一看大惊,黄怀就原来是等待秋后处斩的死刑犯!郑兰甫心想,这个人身怀绝迹,生活无忧,怎么会行凶杀人呢?其中定有隐情。郑县令传黄到后堂问话,得知黄犯被判死罪,是因当地一个豪绅想夺他的老婆为妻,黄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持刀砍杀了那个豪绅带来的后果……
经一番深思熟虑,郑县令决定弃官,与黄怀就星夜往粤北山区潜逃。临别之际,郑赠给黄银子,黄则感激郑县令相救,将祖传喉科秘方赠与他。郑兰甫回乡后,潜心研究黄的秘方,经过反复实践,终于研制出一种疗效更好的喉科名药。自此之后,远近慕名求医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屡屡奏效。郑兰甫辞世前,将秘方传给儿子郑玉元,并留下遗言,说秘方只传嫡系,不传他人。传至第五代郑世隆,由于业务日益扩大,便在梅城珠条街开设“安济堂”,他一边行医,一边兼制“鹏标喉风散”。当时“安济堂”药店有一副堂联是这样写的:
安宁福寿之源,维持调和滋补;
济世救民之术,全凭秘诀良方。
当时在梅县的诸多中成药中,以郑世隆的喉风散最好,有喉科“圣药”之称,至今梅州的“双料喉风散”仍畅销海内外。
2
刘聋跌打丸的由来
“刘聋跌打丸”是梅城旧时的老字号,专卖祖传医治跌打损伤的“跌打丸”,药店旧址位于梅城官井头的刘家祠,药店的醒目招牌为“刘聋跌打丸”。有这么一个故事:
药店的创始人刘洪,生于清朝乾隆年间,原籍在梅县松源镇桥背村,少年因家境清贫而远走南洋,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谋生。在异国他乡,为了人身安全,他投身学武,学得一身好武艺,并得到师传跌打秘方。学成后,在雅加达开设拳馆兼卖跌打丸。由于治疗跌打损伤效果极佳,声誉颇高,前来求医者络绎不绝。后因年数高,刘洪便回家乡从医,专医跌打损伤,在梅城官井头刘家祠开了一间诊所,因其耳聋,故人称刘聋,他的医德好,常赐药给亲朋好友治伤,疗效快速,一传十,十传百,久而久之,其跌打丸即享誉海内外。南洋华侨、侨眷也多托亲友、归侨前来求医求药,“刘聋跌打丸”不但蜚声家乡,还饮誉南洋。
刘洪晚年,将孙儿刘济梅带在身边,从事炼药、制丸,接待求医者,把跌打丸秘方传授给刘济梅。刘济梅经营约30年后,又将跌打丸秘方传授给儿子刘伯良。刘济梅逝世后,刘伯良从梅城官井头刘家祠迁到凌风东路门牌号经营业务,起初取商号为“钦圣堂”,药丸商标为“万应丸”,专治跌打损伤。后来为继承和发扬刘洪的声誉,将商标“万应丸”更名为“刘聋跌打丸”。
3
竹壳茶的传说
明末清初,在客家地区的河源紫金县,有一个人叫范源,有一次,他和表弟到惠州罗浮山探亲。期间,他们游览罗浮山而迷了路,只好借宿于山上的一座道观。晚上范源突然上吐下泻、浑身发冷,表弟只好去找道长清虚子求救。道长拿出两颗药丸,范源服下药丸,顿觉清凉,病症随即消失而安然入睡。次日清晨,范源和表弟一起向道长致谢,清虚子正和另一位道长聊天。范源走到清虚子道长的跟前,鞠了一躬说道:“感谢道长昨晚送来灵丹妙药救我急病。”清虚子笑了笑,说:“那灵丹妙药是这位五谷子道长给我的,你要谢的话,就谢他吧。”范源随即向五谷子鞠躬,并说:“叩谢道长的大恩大德。我的家乡经常有人患这种病症,因缺医少药而丧命。祈求道长大慈大悲,将这种灵丹妙药的配方告诉我,好让我造福更多的人!”五谷子道长见范源一片仁心,便写下药方交给范源。
回到紫金,范源和妻子戴氏按方采药,并将草药晒干捣粉,制成丹丸珍藏。有一年,紫金县爆发了大面积的疴呕急病,有人因此身亡。范源将收藏的丹丸送给患者服用,病症很快消失,很多人前来求药。不久,范源跟一位有名的郎中学医,学成后,范源在紫金县城开了一家药店,生意红红火火。晚年弥留之际,范源把五个儿子叫到床前,将配药的药方分成五份,每人执一份,嘱咐他们按方采药,然后交由母亲统一配制丹丸。后来,母亲手把手教五个儿子用竹壳把药粉扎成包,扎成五个连珠葫芦状,底部贴上红纸标签。
制作方法是:先将竹壳浸软,再将药粉均匀地撒在竹壳上卷好,用麻绳扎成5个连珠葫芦,表示五子同心,内含鸭脚木叶、葫芦茶、鸡骨草、金银花、车前草、金不换、救必应等中草药。
这就是竹壳茶的来历。
4
永定万应茶的前世今生
在福建省永定县,作为永定四大名产之一的万应茶久负盛名(另三为烤烟、菜干、土纸),万应茶具有疏风解表、健脾和胃、祛痰利湿、消积导滞等功效,已有近年的历史。说起这万应茶的由来,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清朝嘉庆年间,永定籍老中医卢曾雄在漳州行医时期,由于他为人慈善,乐于助人,广交朋友,有一位江西籍的游医经常到他店里购买药品,彼此建立了兄弟般的笃厚感情。后来,江西籍游医年老患病,住在卢曾雄的店里,卢曾雄一家人细心照料,持续半年多时间,老人病愈后返家,亦由卢资助路费,老人感激不尽。他在起程之后,又匆匆回到店中,将一个手抄本子交给卢曾雄,并对他说:“我年老返乡,恐无机会再来,此物送给你作个纪念,将来一定有用。”他还语重心长对卢老中医说,此乃自己一生之积累,他游历近百个地方,采用30多种中药苦心研制的一种药丸,自己亲身做过试验,证实它对于治疗外感风寒、头晕咳嗽、胸闷腹胀、腹痛泄泻、食滞饱胀、诸般积滞、红白痢疾等极有疗效。
第二天,老人上路返乡。卢曾雄根据这个手抄本,再经苦心钻研,反复试验,起初制成一粒粒有如手指头大小的密丸状,显得比较粗糙。刚刚应市,恰逢浙江一位老和尚路过此地,老和尚欢喜至极,信手拿来笔墨纸砚,画了一幅中堂画,赠与卢曾雄。画中题写:“采取名山药,善疗天人。”此后,卢曾雄便把药铺取名为“采善堂”。至道光年间,卢氏之子卢宏汉传承父辈医术并对此药进行潜心钻研,对制作工艺作了革新,由粗磨改为细磨,用铜模压成扁园状小饼,每块重一钱,能治多种疾病,命名“万应茶饼”。当时,适逢翰林院进士巫宜福(永定县大溪人)回乡省亲,卢宏汉前往拜见并赠送“万应茶饼”,巫宜福把“万应茶饼”带回任所。时值京城瘟疫流行,巫宜福把“万应茶饼”分送多人治疗,经治愈者甚众。于是,巫翰林亲笔写下“采善堂”三个大字,并题诗一首:
有客桑君语,良方妙化哉。
桔荣先荫外,药引上池来。
驱疫千金焕,通神六气归。
视中宜宝贵,知是济时才。
万应茶饼,名不虚传,早在道光年间,江西九江、修水、铜鼓、奉新、万载等地时常发生流行性瘟疫,大多患者服用之后,很快恢复健康,深得群众信赖。所以直到今天,江西这些地区对“万应茶饼”仍然情有独钟,一直是万应茶销售的主要地区。年,卢曾雄的后裔卢文华、卢文寿兄弟把这个秘方贡献出来,并亲自参与技术制作,由当时的陈东供销社承办经营业务。年“万应茶饼”载入《福建省药品标准》,年经国家工商总局审核批准,商标为“金丰山牌”。年冬,厂址搬到永定县的城关,纳入地方国营,厂名仍然是“永定县采善堂制药厂”,经省卫生厅准,并取得闽卫准字(86)号的产品批准文号。自改革开放以来,采善堂制药厂取得长足的进步,如今一幢幢崭新的厂房、仓库、办公大楼、职工宿舍横亘于永定城关东门外,全面更新生产设备和包装技术,按原配方制作,要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生产袋泡剂万应茶,源源供应我国闽、粤、赣、湘、桂、滇、黔及港澳台、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驰名中外。凡是回永定观光、省亲、会友的华侨华人,到了永定,都带上万应茶以供亲朋好友备用。
5
布惊茶的传说
客家地区有一种草药“布惊茶”,是客家人独特的饮品,与此有关的“布惊鸟”也被客家人视为吉祥的象征,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载,唐末藩镇纷争,中原战乱,民不聊生,不少客家先民为避免战乱而举家南迁,至闽粤赣等地区。因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一些人染上疟疾,缺医少药,只能坐而待毙。有一天,空中降下一只五彩神鸟,叫声似“不惊、不惊”,似乎在抚慰病者。神鸟所到之处,草木变得郁郁葱葱,其中有一种植物的叶子特别鲜嫩,清香扑鼻。客家先民采下它的叶子放进口中咀嚼,或加水熬煮来喝。不久,疟疾治愈,客家先民得以顺利南迁。此后,客家人称这种鸟为“布惊鸟”,称这种植物为“布惊茶”,日常饮用,可祛病强身。
6
七叶一枝花的传说
在赣南客家地区流传关于七叶一枝花的传说。
从前有座无名大山,山中有条大蛇,经常下山伤人吃人吃家畜,这座山被称为“恶山”。恶山附近有个村庄,村里有位老大爷叫俞福,老伴早年去世,留下七子一女,都已长大成人。因为恶山蛇害出名,外乡姑娘都不愿嫁到恶山附近的山庄,所以俞大爷的七个儿子未曾婚配。原来这个山庄人口较多,闹了蛇害之后,许多人背井离乡,村里一片萧条冷落。俞大爷担心整个山庄将来要人烟灭绝,便横下一条心,一定要除此祸害。
一天,俞大爷带了一条虎钗独自进山了,来到山脚,突然被小蛇咬了一口,他当即把小蛇打死,又继续前行,忽然天旋地转,眼花缭乱,他不敢再往前走,便把虎钗当拐杖,踉跄而归。他躺在床上,对儿女们说:“我被毒蛇咬伤了,要治好蛇毒,一定要翻过恶山,请王村的王先生来方能治好。千万要记住,山里有大蛇,清晨中午不得过山。”说完便昏迷过去。他的儿女们救父心切,不顾父亲的吩咐,老大、老二、老三就在中午进恶山,打算去王村求医。他们到了山中大岩石下,停步休息片刻,大蛇乘其不备,一口把三人吞吃了。
傍晚时分,俞大爷苏醒过来,便问:“可曾请到王先生?”老四回答:“三位哥哥和王先生至今未到。”俞大爷断定三兄弟被蛇吃了,心头一阵悲痛,他把剩下的四子一女叫来,说道:“看来你们的三个兄长已经被蛇吃了,我也不行了,蛇毒已经进心,死日将到。”子女们忙劝慰说:“父亲不要难过,我们一定设法为您治好蛇毒!”俞大爷又继续说:“我历尽艰辛来到此地落地生根,过上了安定日子。想不到山中大蛇作恶害人,我本想除此祸害,谁知大事不成,反被蛇咬,这是我最大的遗憾。我死后,你们兄妹五人要齐心协力,为民除害……”说完就咽了气。
兄妹五人忍着悲痛为父亲料理了后事,准备进山铲除蛇害。为防万一,他们把妹妹留在家,兄弟四人在山中摸索前进。他们快到岩石下之时,大蛇窜了出来,“呼”的一声,顿时飞砂走石,众兄弟跌倒在地,大蛇一口一个,吞吃了二兄弟。剩下二个,刚起身要逃走,大蛇运足一口气,把这两个也吸进了肚子。这时,小妹在家中不放心,尾随而来,刚到山脚,见此情景,吓得转身返回,幸免一难。她回到家中,悲从中来,哭干了眼泪。她想,自己全家死于蛇害,大蛇不除,永无宁日。她暗下决心,一定要除此大害,经过深思熟虑,想了个办法。她从簑衣内里钉上铁钉,穿在身上就像刺猬一样,便向恶山走去。为了使大蛇听见,她如哭如诉地唱着悲哀的山歌:
恶山顶上起乌云,大蛇吞噬我的兄;
几多人家离故土!山村何时见太平?
明知山中有蛇毒,今日偏往恶山行。
大蛇听到歌声,钻出洞口伺机吞噬来人。等俞家姑娘来到洞前,它一口气就把她吞吃了。这次吞噬了俞姑娘,可不是以往那个滋味,好像利刀子割黄鳝——挂心挂肚,痛行难忍,越痛越乱窜,越乱窜越痛,后来窜到一条小溪沟,再也无力窜动,大蛇便死了。乡亲们得知大蛇被除的消息,欢欣鼓舞;得知俞家兄妹的遭遇,个个伤心落泪,非常感动。乡亲们为了纪念俞家兄妹为民除害,便把恶山改名为“俞山”。
数月后,王村的王先生进山采药,听说了俞家的遭遇,又感动又惋惜,便打算去大蛇死去的地方看看。到了现场,他突然发现了一棵从未见过的花草,他采下捣碎用来敷蛇伤,伤势很快痊愈。这一棵奇特的花草是怎么来的?原来,这是俞家兄妹八人被蛇吞噬后,临死不忘父亲造福人间的嘱咐,死后变成了一种草,七位兄长化成绿叶,衬托妹妹在上面,开放一枝鲜花。
人们据此把这种蛇药取名为“七叶一枝花”。
7
蜡烛草的传说
河源和平县浰源李田村的“李田仙岩”,是一个石灰岩山洞,号称“仙人洞”、“奇幽仙景”,吸引众多游客观光旅游,此地有一种植物叫“蜡烛草”,它可用来治疗各种跌打刀伤、止血、消肿止痛等。关于“蜡烛草”的由来,在当地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
公元年,王阳明在大败寇军后,行至和平浰源李田村,听说当地有一个著名的“仙人洞”,他即刻吩咐随从准备了三担蜡烛和几担米糠。然后,王阳明带领随从进入“仙人洞”寻访仙人。点亮蜡烛进入洞中,他立即被洞中的奇观吸引,一直沿着山洞进去,陶醉其中,很长时间过去了,随着前方传来的声音“王守仁(王守仁,字阳明),你还不出去?再进就出不去了”。他才惊醒,看看三担蜡烛所剩无几。于是,王阳明急忙命令众随从掉头。走到仙人洞口,王阳明只剩下最后三根蜡烛。王阳明觉得:自己刚才听到的话语就是仙人的声音。为了感谢仙人,王阳明把剩下的三根蜡烛插在洞口。据说,天长日久,蜡烛就变成了今天的“蜡烛草”,蜡烛草为当地百姓带来很多方便。蜡烛草开的花是跌打刀伤良药,每当村民不小心把手、脚或身体弄伤了,敷上蜡烛草的花絮,功效神奇。
8
仙鹤草的传说
仙鹤草,外形普通,据说其得名于一个神奇的传说。
从前,两个秀才进京赶考,途中路过一片沙滩。时值烈日炎炎,他们汗流浃背,又渴又累。这时,一个秀才流出鼻血,另一个慌了手脚。在荒郊野外,无医无药,正在他俩焦急万分的时候,只见一只仙鹤嘴里衔着一根草,慢慢从头顶飞过来。从他们上空扔下几根草,落在他们面前。流鼻血的秀才急忙把野草放在嘴里嚼了起来,有了水分的滋润,嗓子不干了,口也不渴了,没一会儿,鼻血也不流了,他们高兴地急忙赶路。后来,他们都中了进士,当上七品县官。他们难忘这个奇特的经历,于是派人到山上寻找那种能止鼻血的野草。这种野草经医生辨认试验,证明它确实有止血之功。为纪念送草药的仙鹤,就把这种野草取名叫“仙鹤草”,从而流传民间,并载入本草,广为药用。
9
金线枫的传说
河源籍古成之,北宋端拱初年(公元年)进士,是河源地区历史上第一名进士,为人性情恬淡,寡嗜欲,有才略,常吟咏以自适。他年轻时曾遭人暗算而变成音哑,他便结庐于罗浮山上,一边医治音哑,一边勤学不辍,但经数位名医诊治,仍不见疗效。
在月朗星稀的一个夜晚,古成之独坐石上,自叹时运不济。在半梦半醒、如梦如幻之中,忽然发现四周升腾起氤氲之气,一位童颜鹤发的老者来到面前,怜爱地说:“成之,你才华出众,爱国忠君,因遭奸臣投毒致哑,变得有口不能说,有才不能用,可惜!可惜!故来送你治哑仙草——金线枫,快回家乡河源亚婆髻山寻找采集。此山是王母娘娘抛下头上高髻变成的,山上长有灵药,你采集此种灵药,服后可使声音清亮,施展你的才能。”成之接过仙草样本,急忙叩谢老者大恩。等他起身时,老者已飘然而去。
古成之寻思,老者定是神医,金线枫是天赐灵药,于是他立即回家乡亚婆髻山采药。古成之带领几位健壮青年,翻山越岭,此山真似女子头上的发髻。大伙不辞劳苦,果然在坎沟里发现不少金线枫。金线枫肉质肥厚,叶脉布满金丝,有放射状纹理,叶腋开浅黄色小花,跟老者赠送的仙草一模一样。古成之欢喜至极,小心翼翼地连根挖出,当天采集了一大筐,背回家中,洗净晒干,连服一月。一个月后,他开始能发出断续、低微的声音,再服半月,吐字开始清晰,发音慢慢清亮。他又服十天,药到病除,音哑霍然而愈。
古成之为感谢天赐灵药,那年冬天再上亚婆髻山,他情不自禁的吟诗称颂亚婆髻山:
久闻古邑一名山,可见崎岖不等闲。
头发不梳新样髻,玉容不改旧时颜。
日为宝镜霜为粉,霞作胭脂雪作环。
感谢亚婆赐灵药,让我音哑重发声。
宋太宗端拱初年,古成之再举登第,成为宋代河源第一进士。
10
芦根
据说,客家人用芦根治病,最初是由民间“叫花子”祖传下来的。
很久以前,客家某地一个山村里聚居了近百户人家,有一户穷苦人家,孩子中暑生病,高烧不退,神志昏迷。孩子的父亲在药铺门口徘徊,正苦于无钱抓药,这时来了一位叫花子,同情地对他说:“别难过,我教你一个法子,不花一文钱,孩子可退烧。”然后,叫花子指着对面的池塘,说:“你赶快到池塘边挖一些新鲜芦根,用水洗去污泥,切成半寸长,每次半斤,熬成汤给孩子当水喝,即可退烧。”这位父亲千恩万谢,赶紧到池塘边挖了一些鲜芦根回家,洗净切成小段,熬汤给孩子当水喝。果然,不久孩子就退了烧。第二天,又服用几次,病就好了。
此事很快传遍了整个客家山村,此后,乡亲们知道了芦根的药性,遇中暑、发热、咳嗽等病,就挖些芦根,一服就灵,芦根也就成了一味不花钱、能退烧的良药。
11
鹅子不食草
在客家地区,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客家地区有一个小男孩叫小聪,他因鼻炎而常年鼻塞流涕,山村又缺医少药,不能根治,他因此很苦恼。一天傍晚,小聪放学回家,拿起小竹鞭把家中饲养的鹅群赶到了小河边吃草。饥饿的鹅群见草就吃,附近的青草几乎都被吃光,唯独有一种又鲜又嫩的草,鹅却一口也不吃。小聪扬起竹鞭,又把鹅群赶到这种草旁边,鹅儿只低头闻闻,一株也不吃就走开了。小聪心里纳闷,好奇地拔起一株,放在鼻前闻了闻,刺鼻的气味呛得他打了几个喷嚏,鼻子感觉舒畅多了。他再拔几株搓烂,塞进鼻孔,连续五天都这么做。他惊奇地发现,鼻子不再流脓涕了,他还把这种草推荐给同村几个患鼻炎的小伙伴治病,他们一个个治愈了。从此,这种草的神奇功效在客家民间逐渐流传开来,因为鹅不吃这种草,所以客家人将它取名为“鹅子不食草”。
《客家中草药图鉴及民间验方》
程金生,陈文滨主编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索取号:R.5/
馆藏地:科技书库
本书作者结合多年来野外采药的丰富经验,甄选了种天然客家中药,并搜集整理了客家地区民间经典验方。书中详细、精准地剖析了各种客家天然中草药之来源、别名、性味、功效、主治等,同时还提供了每种客家中草药的整体及局部彩色图谱,有助于读者辨识、了解各种中草药。
female
《福建客家医药
研究》
福建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
作者:陈乡钱
导师:肖林榕
分类号:R29
摘要:福建客家医药既保留了中原的古风,又吸收了当地民间医药和养生之精华,是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有关福建客家医药的研究却零零散散,人们未能对其进行系统、全面地整理、研究与提升,这对于总结福建客家医药文化的历史起源、传承、演变以及发展带来了诸多困难。至此,为进一步挖掘、总结福建客家医药文化的内涵,利于为人们的养生保健、临床治疗提供借鉴和丰富传统医药文化,本论文以福建客家医药为研究对象,就其进行较深入的探讨。本论文采取实地调研与文献资料搜集、整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医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视野,融合历史学、文献学、社会学、医药学等各学科的方法为一体,对有关福建客家医药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研究其发展的源流、规律与影响力,并初步总结福建客家医药所包涵的丰富内容。论文正文内容分为六大部分:第一篇简要叙述福建客家医药的人文背景,包括福建客家地区的分布范围、孕育福建客家医药的人文地理环境与福建客家医药发展的医学渊源;第二篇讨论福建客家医药研究的现状;第三篇介绍部分福建客家医家;第四篇总结福建客家医藉研究的内容;第五篇挖掘福建客家中草药及其内涵,着重介绍具有福建客家特色的中草药;第六篇为讨论部分,主要探讨包括福建客家医药与人文地理、社会发展的相关性,福建客家医药与中医药学的共性及其独具的个性,福建客家医药丰富的科学内涵,福建客家医药在两岸、对外交流中的作用及其现存的问题和解决思路等。
female
《福建客家医药卫生
民俗研究》
福建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
作者:谢香香
导师:肖林榕
分类号:R2-03
摘要:客家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中孕育而成的一支重要的独特民系,而福建客家作为客家民系的一部分,不仅沿袭了中华传统的民俗,并且在长期的生活中,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特征等实际情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文化,其中很多民俗活动都与医药卫生知识相关,蕴含着丰富的医药文化内涵。目前,关于客家的研究,很多学者侧重于阐述客家的源流及发展;而关于客家民俗的研究,多数是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表述,却较少从医药的角度对客家民俗进行剖析,从而存在客家医药卫生民俗的研究较少、资料分散零碎、研究不系统等问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分析与研究。这些存在的问题给客家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此,本文拟从中医药学角度为出发点,结合文献学、历史学等方法,对福建客家民俗内容进行整理,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中医药内涵、并进行整理和探讨,从而反映客家的中医药文化内涵。开展对福建客家医药卫生民俗的研究,以有利于我们研究客家中医药文化,加深对福建客家中医药文化的认识,进而能够为客家研究提供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开篇主要从福建客家医药卫生民俗的背景研究入手,旨在探讨福建客家医药卫生习俗的背景,为整个文章作铺垫;第二至四篇,分别介绍福建客家医药卫生民俗中人生礼俗、岁时习俗、饮食习俗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探索与叙述其中特色的医药行为活动与丰富的医药卫生知识;第五篇为结论篇,旨在对以上四个章节的论述进行总结,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医药卫生知识,总结其科学内涵,以及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文编:随缘自在
图片:网络
敬
请
关
注
教学部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