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成期鹅的饲养管理

雏鹅养至4周龄时,即进入育成期的中雏阶段。当仔鹅饲养到70~80日龄,进行后备种鹅的选留,然后养至产蛋前为止的时期,称为种鹅的育成期。

一、育成期种鹅的生理特点

了解种鹅育成期的生理特点,科学地制定出相应的饲养管理方案,育成体质健壮、高产的种鹅群,具有重要的生产意义。

(一)合群性强、喜游水

合群性是鹅的重要生活习性,喜欢群居,给放牧饲养提供了有利条件。公鹅勇敢善斗、机警善鸣和相互呼应,常常防卫性地追逐生人,农户常用来守家,鹅属水禽,每天有近1/3的时间喜欢在水中活动。鹅体容易沉积脂肪,尾脂腺很发达,抗寒能力强。

(二)耐粗饲

鹅的消化道极其发达,食道膨大部较宽大,富有弹性,一次可采食大量的青粗饲料。肌胃肌肉厚实、肌胃收缩力比鸡大1倍,消化道是体驱长的11倍,而且有发达的盲肠,比其他家禽消化饲料中粗纤维的能力高45~50%,是理想的节粮型家禽。由于其代谢旺盛,对青粗饲料的消化能力强,因此,在种鹅的育成期应利用放牧能力强的特性,以放牧为主,锻炼种鹅的体质,降低饲料成本。

(三)是骨骼发育的主要阶段

在育成期的前期,鹅仍处在生长发育比较快,又是鹅骨骼发育的主要阶段。如果补饲日粮的蛋白质较高;会加速鹅的发育,导致体重过大过肥;并促其早熟,而鹅的骨骼尚未得到充分的发育,致使种鹅骨骼发育纤细,体型较小,提早产蛋,往往产几个蛋后又停产换羽。说明鹅体各部分的生理功能不协调,生殖器官虽发育成熟,但不完全,开产以后由于体内营养物质的消耗,出现停产换羽。因此,种鹅的育成期应逐渐减少补饲日粮的饲喂量和补饲次数,锻炼其以放牧食草为主的粗放饲养,保持较低的补饲日粮的蛋白质水平;有利于骨骼、羽毛和生殖器官的充分发育;由于减少了补饲日粮的饲喂量,既节约饲料,又不致使鹅体过肥、体重太大,保持健壮结实的体格。

二、育成鹅的选择与淘汰

为了培育出健壮、高产的种鹅,保证种鹅的质量,留作种用的鹅应经过以下3次选择,把体型大、生长发育良好、符合品种特征的鹅留作种用,以培育出产蛋量高的种鹅。

1.第一次选择在育雏期结束时进行。这次选择的重点是选择体重、大的公鹅、母鹅则要求具有中等的体重,淘汰那些体重较小的、有伤残的、有杂色羽毛的个体。经选择后,公母鹅的配种比例为:大型鹅种为l:2,中型鹅种为l:3~4,小型鹅种为l:4~5。

2.第二次选择在70~80日龄进行,可根据生长发育情况、羽毛生长情况以及体型外貌等特征进行选择。淘汰生长速度较慢、体型较小、腿部有伤残的个体。

3.第三次选择在~日龄之间。此时鹅全身羽毛已长齐,应选择具有品种特征,生长发育好,体重符合品种要求,体型结构、健康状况良好的鹅留作种用。公鹅要求体型大、体质健壮,躯体各部分发育匀称,肥瘦和头的大小适中,雄性特征明显,两眼灵活有神,胸部宽而深,腿粗壮有力。母鹅

要求体重中等,颈细长而清秀,体型长而圆,臀部宽广而丰满、两腿结实,间距宽。选留后的公母的配种比例为:大型鹅种1:3~4,中型鹅种1:4~5,小型鹅种l:6~7。

三、育成鹅的限制饲养

在种鹅的育成期间,饲养管理的重点是对种鹅进行限制性饲养,其目的在于控制体重,防止体重过大过肥,使其具有适合产蛋的体况;做到适时的性成熟时间;训练其耐粗饲的能力,育成有较强的体质和良好生产性能的种鹅;延长种鹅的有效利用期,节省饲料,降低成本,达到提高饲养种鹅经济效益的目的。

育成期种鹅根据其生理特点,一般分为生长阶段、控料阶段和恢复饲养阶段。限制饲养应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饲养管理措施,以提高鹅的种用价值。

(一)生长阶段

生长阶段指80~日龄这一时期。此时期的青年鹅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而且还要经过幼羽更换成青年羽的第二次换羽时期。这时期需要较多的营养物质,不宜过早进行粗放饲养,应根据放牧场地草质的好坏,逐渐减少补饲的次数,并逐步降低补饲日粮的营养水平;使青年鹅机体得到充分发育,以便顺利地进入控料饲养阶段。

(二)控制饲养阶段

1.控制饲养的目的此阶段一般从日龄开始至开产前50~60天结束。后备种鹅经第二次换羽后,如供给足够的饲料,经50一60天便可开始产蛋。但此时由于种鹅的生长发育尚不完全,个体间生长发育不整齐,开产时间参差不齐,导致饲养管理十分不方便,加上过早开产的蛋较小,母鹅产小蛋的时间较长,种蛋的受精率低,达不到蛋的种用标准,降低经济收入。因此,这一阶段应对种鹅采取控制饲养,适时达到开产日龄,比较整齐一致地进入产蛋期。

2.控制饲养的方法目前,种鹅的控制饲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减少补饲日粮的喂料量,实行定量饲喂。另一种是控制饲料的质量,降低日粮的营养水平。鹅以放牧为主。故大多数采用后者,但一定要根据放牧条件、季节以及鹅的体质,灵活掌握饲料配比和喂料量,既能维持鹅的正常体质,又能降低种鹅的饲养费用。

在控料期应逐步降低饲料的营养水平,每日的喂料次数由3次改为2次,尽量延长放牧时间,逐步减少每次给料的喂料量。控制饲养阶段,母鹅的日平均饲料用量一般比生长阶段减少50~60%。饲料中可添加较多的填充粗料(如米糠、曲酒糟、啤酒糟等)目的是锻炼鹅的消化能力,扩大食道容量,后备种鹅经控料阶段前期的饲养锻炼,放牧采食青草的能力增强,在草质良好的牧地,可不喂或少喂精料,在放牧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每日喂料2次,喂料时间在中午和晚上9时左右。

3.控制饲养期的管理控制饲养阶段,无论给食次数多少,补料时间应在放牧前2小时左右,以防止鹅因放牧前饱食而不采食青草;或在收牧后2小时补饲,以免养成收牧后即有精料采食,急于回巢而不大量采食青草的坏习惯。控制饲养阶段的管理要点如下。

1)注意观察鹅群动态在控制饲养阶段,随时观察鹅群的精神状态、采食情况等,发现弱鹅、伤残鹅要及时剔除,进行单独的饲喂和护理,弱鹅往往表现出行动呆滞,两翅下垂,食草没劲,两脚无力,体重轻,放牧时落在鹅群后面,严重者卧地不起。对于个别弱鹅应停止放牧,进行特别管理,可喂以质量较好且容易消化的饲料,到完全恢复后再放牧。

2)放牧场地选择应选择水草丰富的草滩、湖畔、河滩。丘陵以及收割后的稻田、麦地等。放牧前,先调查牧地附近是否喷洒过有毒药物,否则,必须经1周以后,或下大雨后才能放牧。

3)注意防暑育成期种鹅往往处于5~8月份,气温高。放牧时应早出晚归,避开中午酷暑,早上天微亮就应出牧上午10时左右应将鹅群赶回圈舍,或赶到阴凉的树林下让鹅休息,到下午3时左右再继续放牧,侍日落后收牧。息的场地最好有水源,以便于饮水、戏水、洗浴。

4)搞好鹅舍的清洁卫生每天清洗食槽、水糟以及更换垫料,保持垫草和舍内干燥。

(三)恢复饲养阶段

经控制饲养的种鹅,应在开产前60天左右进入恢复饲养阶段,此时种鹅的体质较弱,应逐步提高补饲日粮的营养水平,并增加喂料量和饲喂次数。日粮蛋白质水平控制在15~17%为宜。经20天左右的饲养,种鹅的体重可恢复到控制饲养前期的水平。种鹅开始陆续换羽,为了使种鹅换羽整齐和缩短换羽的时间,节约饲料,可在种鹅体重恢复后进行人工强制换羽、即人力地拔除主翼羽和副主翼羽。拔羽后应加强饲养管理、适当增加喂料量。公鹅的拔羽期可比母鹅早2周左右进行,使后各种鹅能整齐一致地进入产蛋期。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北京有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bushicaoa.com/eczy/7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