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农学谷
现代稻作生产主要依赖于化肥、农药等大量化学性物质的投入来获得高产稳产,这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也使稻米品质受到危害。
利用水稻田来养殖鱼、蟹这样的方式已经在很多地方应用,收效也很好,特别是符合了当前国家提出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共作技术可有效地利用稻田生态条件发展水产养殖业,在不与种植业争地的基础上增产水产品。在稻田内养殖水产生物,还具有节地、节水、节肥(少施化肥)、除虫、除害、疏松土壤、提高稻田蓄水灌溉和抗旱能力等多重作用,是一项生态农业生产技术。
因此,稻、鱼、蟹共作技术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中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稻蟹共作』
“稻蟹共作”技术项目,投放单体重量6g的扣蟹3kg,每亩约只,于每年的4月下旬投放至已整好地的稻田内,9月下旬开始捕捞。水稻育秧是每年4月上旬,5月上、中旬插秧。穴源13cm,行距28cm,每穴7株,基本苗为每亩穴、每亩万株,产稻蟹每亩kg。
螃蟹具有较强的逃逸性,稻田养蟹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做好防逃工作。螃蟹具有较强的逃逸性,稻田养蟹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做好防逃工作。
『稻虾共作』
由于龙虾有掘穴打洞的习性,一般洞穴在0.5m-0.8m,部分洞穴超过1m。为防止掘穴外逃,沿稻田田埂内侧四周要挖养虾沟,沟宽4-6m,深1m,坡比1:25。并在埂上四周设臵0.5m高、内壁光滑的防逃墙和防逃板。田块面积较大的,还要在田中间开挖田间沟,田间沟宽1m,深0.5m。养殖沟和田间沟面积占稻田20%以上左右。
『稻鱼共生』
通过加高和固化田埂提高水位、改水稻密植为适当稀植、选种高分蘖能力的水稻品种、改依赖化肥生产为通过加强鱼虾投饲增肥增产等措施,以建立稻田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实现“亩产千斤粮、斤鱼、元利润”,达到少施化肥农药、提高稻虾品质、增加稻鱼产量和效益目标。
稻田养鱼一般以种植单季稻为好,水稻品种选择要求茎秆粗壮,株形中偏上,分蘖力、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质丰产水稻品种,可选两优培九、能优异号、中浙优1号等,具体品种要视各地气候等种植条件而定。
养殖品种以适合稻田环境生活的田鱼、泥鳅为主,稻田秧苗返青后就可放养鱼种。养殖田鱼每亩放养尾重15~克的冬片鱼种~尾,或大规格夏花鱼种~尾;如果采用套养方式,可放养冬片鱼种尾,夏花鱼种~尾,既可出产成鱼公斤,又可培育鱼种公斤,解决翌年鱼种供应问题。养殖泥鳅每亩放养3~4厘米鳅种2.5万尾左右。用3~5%有食盐水消毒10~15分钟后小心地放入稻田中。
『稻鸭共作』
目前,国内对于稻鸭复合生态农业有共作、共生、共育、共栖、生态种养和稻丛间家鸭野养等提法,但技术本质相同。稻田养鸭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从上世纪60年代就有技术总结,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经历流动放牧、圈牧结合和稻鸭共栖等发展阶段,但由于鸭子践踏禾苗与啄食稻穗,稻田天敌危害、食料不足和病虫难防,化肥和农药对鸭子栖息的负面影响以及鸭子规模放养防疫技术不成熟等多方面限制,加之各地重视程度不够而未能广泛普及。
我国各地实施稻鸭共作技术的步骤基本类似,一般包括田块的选择与准备,水稻和鸭子品种的选用与准备,防护网与鸭棚的准备,水稻的移栽与鸭子的投放(雏鸭的训水,放养的时间、密度),稻鸭共作的田间管理和鸭子的饲喂,鸭子的回收和水稻的收获等主要过程。
当然各地由于季节和稻作制度的不同,在种养模式的具体技术上亦略有不同。密度,早稻每亩2.0~2.2万穴,常规早稻基本苗12~13万,杂交早稻8~10万;晚稻1.8~2.0万穴,常规晚稻基本苗10.5~11.5万。鸭子育雏期18~20天,早稻栽后15天,中晚稻栽后12天放人鸭子,每亩放鸭12~20只。
为了进一步丰富、优化稻鸭共生的内涵,增强稻鸭共生的生命力,充分挖掘水田的生产功能,现对在稻鸭共生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些模式予以介绍,以供参考。
『稻+鸭+萍』
在稻鸭共生技术的基础上又加进了藻类作物―绿萍,不仅增加了有机肥来源,更增加了鸭子的食物来源,缓解了田间食料不足的矛盾,节省了人工投喂饲料的数量,放萍田鸭子也生长得更快。
绿萍属水生蕨类植物,是在水田、水渠或静水池塘中生长的浮萍。绿萍固氮能力极高,可与豆科的根瘤菌匹敌。根据条件不同,一天一公顷可固氮达3-5kg。还具有富钾功能,稻田放入绿萍可以解决水稻70%的氮素、钾素养分的需求。另外,绿萍的营养成分很高,是猪、鸭等家畜和鱼类很好的饲料。
绿萍同时还具有惊人的繁殖力。在适宜的条件下,一个月的时间可以增殖~倍。绿萍是水生浮萍,它紧密地覆盖着水面,遮挡阳光的透过,有抑制水田杂草发芽的作用,达到除草的效果。
在稻鸭共生技术中将绿萍引进来,不必担心它会和水稻争光争肥,因为绿萍是浮于水面的,从大气中固定氮素,从水面上吸取所需要的营养。不像其他杂草那样从土壤中吸收养分与水稻争夺养分,长出水面与水稻争夺阳光。
由于鸭采食含氮量较高的绿萍,所以有萍区鸭粪的氮素含量明显高于无萍区鸭粪的氮素含量。稻鸭萍共生之后,在不投或少投入氮素化肥的情况下,土壤氮素含量反而得到了增加,提高了土壤肥力。
『稻+鸭+萍+鱼』
这种种养模式则更进一步将粮食生产的水稻,水禽生产的鸭、饲料生产(肥料生产)的绿萍、水中生产的鱼有机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有限的土地上,同时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
在稻+鸭+萍+鱼这一复合生态系统中,外部投入只有少量的鸭饵料。杂草、害虫、绿萍是鸭的好饵料,鸭对稻、萍进行田间管理,鸭粪为稻、萍吸收。绿萍大量增殖,为鸭、鱼提供更多的食物,鸭、鱼为水稻、绿萍提供更多的肥料。深水、绿萍为鱼提供隐蔽场所,鸭捕食不到。绿萍、鸭粪又成为鱼的好饵料,鱼在水中活动、觅食,为水稻松土、施肥,为绿萍施肥、翻萍。在这里,一个环节为多个环节服务,每一个环节都发挥出多个功能,循环、互利、高效。
泥鳅具有体型小,可以在浅水生存,也可以在浑水中生活,游于水底,也可潜入泥土之中。因其杂食性,植物碎屑、水生生物、鸭的粪便都可采食、生命力强,所以泥鳅无疑是“稻+鸭+萍+鱼”系统中最适宜的鱼种。水田是泥鳅最好的栖息地。
『稻+鸭/牧草+鹅』
这种模式是,在夏秋的稻鸭共生之后,再接冬春牧草养鹅的一种农牧综合的全年生态种养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分别采用了两种禾本科作物,即粮食作物中的水稻、牧草中的一年生黑麦草,两种水禽鸭和鹅,进一步提高了水田系统的生产力和产出率。
田间试验研究表明,冬种一年生黑麦草养殖肉鹅的牧草—鹅种养模式,在不施除草剂的情况下,能有效控制田间冬季杂草,实施该模式后翌年冬闲时田间杂草群落密度仅为稻/麦对照模式的8.88%,且冬季田间杂草群落结构发生变化。单子叶杂草所比例明显低于稻/麦复种连作田。稻/牧草模式与稻/麦模式相比,土壤肥力显著提高,土壤理化性质明显改善。
牧草是营养丰富的植物,含赖氨酸较多,蛋白质品质优于谷类,矿物质营养丰富。对于草食畜禽来说,牧草是一种全价饲料。
鹅的觅食力强,消化道极其发达,消化率高,能充分利用牧草。仔鹅1~3日龄对青饲料的需求量是由日粮10%逐渐增至90%,4周龄可以达到%,鹅对青草中粗蛋白质、粗纤维的消化吸收率与羊相近,是理想的草食家畜。鹅在饲养过程中可以完全用牧草饲养。冬春生长的牧草,很少有病虫草害,不施用农药、除虫剂,因此草质安全优良,鹅肉中不含有农药、抗生素等有害人类健康的物质。
通过草食水禽鹅,将草转变成优质安全的禽肉。鹅食草过腹,以鹅粪的形式归还于稻田,又增加了稻田有机肥的来源。
利用牧草养鹅有两种形式:一是鹅圈养,牧草要人工刈割,比较费工费时;还有是牧鹅,草鹅共作,可以使鹅采食大量的青绿饲料,节约精料,同时也能使鹅得到充分的运动,增强体质。鹅在放牧时,排泄的粪便又及时地施入田间,省工省时,降低生产成本。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