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郎中学医记(贰)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
有读者问,为什么把小说的主角名字叫做小指月呢?
如果把医道比喻成皓月悬空、光芒普照的话,那么古圣先贤乃至历代各家学说,都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引领大家得窥明月。虽然在不同时代、不同地方、不同情境之下,产生了各种不同的作品学说,他们或许各有差异,但共同指向医道本质的心却是一致的。所以中医一贯以来都是兼容并包、博大精深的,都是毫不保守、求同存异的。所以中医人都不应该认指为月,而执各家之偏,只要向上一指,能够引领大众接近医道本质,不管你是古圣典籍,还是今人作品,都有极大的社会价值。所以医人无需厚古薄今,亦不用崇尚今之发达,而抛弃古代智慧典籍智慧。希望以此小说作为指月之指,令大家能够因此而更加靠近月光。大家要在这小说的基础上,继续深入中医典籍智慧,长期熏修,不要只是在这手指上停留,这样我们这套系列小说真正的目的就达到了。毕竟指月指非月,非指不见月!中医普及学堂年春43、玄参
编者按昨天我们认识了清热凉血药中的地黄,今天我们再来看另一味清热凉血药–玄参。玄参有个别名叫“元参”,这来自于《本草备要》,因为《本草备要》成书于康熙初年,为避讳“爱新觉罗·玄烨”而将玄参改成音相近的“元”字。
对于清热凉血药而言,玄参与生地一样,对温热病营分热证、血分热证,以及内科杂病中的血热妄行,都可以用,也都可以用于阴虚诸证。不同的是生地可以止血,所以出血证、血分证用的更多。玄参可以解毒,对于热毒的疮痈咽喉肿痛,宜用玄参而生地一般不用。
使用上注意玄参与地黄一样,比较滋腻,痰盛、腹泻、食少者不合适。需要特别注意玄参不可以和藜芦同时使用。
风热头痛从哪里来呢?
《药性本草》曰,玄参主热风头痛。小指月看了下中药书,发现并无这种功效,也不知道这里头的机理何在。
正好有个妇人,头痛烦热,游走不定,爷爷叫她指出具体哪个地方疼痛。这妇人说,好像有时左边,有时右边。爷爷说,这是什么呢?小指月说,这是风,风者善行而数变也。
爷爷又问,晚上睡觉怎么样啊?这妇人说,经常渴醒,烦热得很。喝水也不解渴。爷爷说,这是什么呢?小指月说,热盛伤津,烦渴欲饮。
老先生又问,大便怎么样呢?这妇人说,有时一两天,有时两三天,比较干。老先生又说,为何大便干结?小指月说,津伤便结。
然后爷爷就说,风热头痛,单味玄参50克。
这妇人煎一次来喝,头痛就减半,大便畅通,吃了三次后,没有发现再头痛了,晚上也没有再渴醒,一觉就到天明,非常好睡。
小指月就不解地说,爷爷,明明是有风,你都不用风药荆芥、防风之品;明明是头痛,头痛不离开川芎,你又没用川芎;明明是失眠烦躁睡不着,你没有一味枣仁合欢皮这些安神助眠之药。
老爷爷笑了笑说,这是什么头痛呢?小指月说,是风热头痛啊,肯定没有错,按道理最起码要用些治风热头痛的菊花、蔓荆子之类的药啊!爷爷接着说,如果纯是外感风热头痛,一剂银翘散就搞定了。
小指月说,难道风热还有内生的吗?这时老先生没有直接正面回答指月,他叫小指月往窗外望去,看着那草木摇摆的样子,便问,指月你看到什么呢?小指月说,我看到了树枝在摇动。爷爷又说,树枝为什么摇动呢?小指月说,因为有风。爷爷又说,风从哪里来呢?小指月说,风为阳邪,阳主动,阳主热,中医说热极生风,应该是热气炎炎起来后,才鼓动风的流通,就像电风扇,如果没有热能是鼓不起来风的。
老爷爷点了点头说,那热又从哪里来呢,为什么热火会蒸蒸往上走呢?小指月说,阴阳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平衡,如果一方面不足,就会引起另一方面的亢盛,就像天平一样,两边要平衡,才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果一边失去平衡,另一边肯定翘起来。
爷爷又说,那是什么失去平衡导致热火上蒸呢?小指月说,热火属于阳,阳火上达,必因为下面阴水镇不住,所以阴液亏乏,才会化燥上火。火性上炎,一派热盛,便容易鼓动风,就像我在烧柴时,还没点火的时候,柴灶一片纹丝不动,火一点,热一起来,周围空气就流动得快,开始生风了。
爷爷笑笑说,那你怎么知道她阴水不足呢?小指月说,口总烦渴干燥,大便干结难通,都是缺乏阴水滋养的表现,喝水又不解渴,津伤得比较厉害。爷爷说,那这时该用什么药呢?既能够滋阴水,又能够润肠便,还能够化燥渴,最好还可以把上面浮游升散的风火给引下来。
这时小指月一拍脑袋说,爷爷,不用说了,我全明白了,我知道为什么一味玄参可以治风热头痛了。
爷爷说,那说来听听。小指月说,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这是《黄帝内经》上所说的。
爷爷说,头痛怎么又扯到肠胃去了呢?小指月说,我看爷爷问他大便怎么样,她说大便干结,现在再想爷爷用玄参的道理,我就想通了。
爷爷说,那你想通什么呢?小指月说,玄参色黑多汁,能滋阴养肾,苦咸微寒,可以将火热下行。这样肾中阴水得到滋养,阳火就跑不上来,再加上这些火热得到清降,就不会出现热盛生风之象。不会生风了,这风热就不能上扰头目,风热不上扰头目,自然忽左忽右,游移不定的头痛烦热都消了。
老爷爷听了后,笑笑说,《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曰,玄参色黑属肾而性寒,故能除肾浮游上升之火,又由于他多汁,能够滋润肠道干结之便秘,你能读懂这句话吗?
小指月说,我现在读明白了,玄参治干结便秘是增水行舟,它除肾中浮游上升之火热,是滋阴涵阳,只要阳不亢,不化风,头痛自然消除。而且大便润通,风火也会下来,这叫上病下取,所以爷爷不用一味风药,却治好了风热头痛,就像不用一味平肝降压之药,通过滋阴养肾,却可以治疗阴虚阳亢之高血压也。
这时爷爷说,没错,指月,学医就要善于刨根问底,透过现象看本质。《伤寒论》上张仲景教我们要见病知源,《黄帝内经》示后世以法度要治病必求于本,本立则道生。
随后小指月马上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彭静山经验
一味参治风热头痛:玄参性寒,入心、胃、肺、肾经。能清热滋阴,泻火解毒。既可祛外感之风,又可祛内脏之热,寒而能补。玄参一味,每取50克,煎浓汁ml温饮,一次内服,对风热头痛,屡用皆效。(《名中医治病绝招》)
卢长涸氏从年始用彭静山老师的玄参治风热头痛一方,在临床中试用治疗50例均获良效。
蒋某,女,35岁,年3月0日诊。患者3月15日头痛、鼻衄、小便黄,大便结来我所就诊,以安痛定肌注,口服APC、穿心莲等药效果不佳。3月0日上午8点又来就诊。患者觉头痛如裂、发热、口渴、欲饮凉水,舌尖红、苔黄,脉浮数。用玄参60g,煎浓汁ml,温饮,日3次,晚上患者前来告症状基本消失。
王某,男,30岁,干部,于年7月发病。症见头痛发热,咳嗽,咽喉痛就诊,经对症治疗症状减轻,但一月多来头痛时作。近期头痛加重,夜做恶梦、失眠,口苦口干并口腔溃疡、小便黄。于年9月3日来就诊。舌苔黄,脉细数有力。玄参60g,煎汁ml,温饮,天而愈。
玄参既可祛外感之风,亦可去内脏之热,寒而能补。张氏等用单味中药玄参50~60g,水煎浓汁~ml温饮,一次内服,治疗风热头痛多例,屡用皆效。
瘰疬是什么?
《名医别录》曰,玄参能止烦渴,散颈下结核,痈肿。
这个病人颈下脖子处,刚起来一粒一粒的淋巴结核,心烦口渴。他说,大夫,我这脖子下的包块是什么呢?老先生说,在中医看来是痰结。
这病人不解地问道,痰,我平时很少吐痰啊,好像没什么痰,怎么有痰结呢?老先生便跟他解释说,身体的痰是津液所化,分为有形之痰跟无形之痰,你能够咳吐出来的是明显看得见的痰,还有很多身体咳吐不出来的粘痰胶痰,附着在脏腑经络,成为包块结核。
他听后点点头说,那为什么我这痰会在脖子上长成包呢?老先生说,痰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气火往上冲的人,脖子就容易得炎症或包块。
这人听了后,点点头说,我平时是比较着急,比较容易发脾气。老先生说,你看熬粥的时候用猛火急火,清粥很快就被炼化成粘稠的浆液,甚至最后板结成块状的饭团。
小指月说,爷爷意思是人体津液应该像清粥那样,非常流通,如果经常生气着急上火,那津液就会粘稠,对应人体血脉的话血粘度就高,就容易多痰,如果再不注意养生,仍然熬夜发脾气,吃辛辣烧烤,这样进一步加把火,那粘稠的血液津液就会开始变成瘀血痰浊,痰瘀交阻,就会板结成像饭团那样的包块。
这病人听了后,觉得中医还是能够把病理机制说得通俗易懂的。
然后爷爷说,这脖子下的结核该怎么去解散呢?小指月说,就用爷爷常用的消瘰丸。老先生点点头说,这脉势数热,也符合消瘰丸的治疗范畴。这样玄参、浙贝母、牡蛎三味药组成的消瘰丸就开出来了。
这病人吃了第五天就感觉到咽喉部的包结软化了松动了,吃到第十天,那种中痛感完全消失,咽喉部也摸不到那种明显突起的包状物。而且这段时间也听从老先生的建议,有意识地早睡,少发脾气少着急。这样气降痰火自然往下导,包块就往下消,再配上这消瘰疬痰结的药物,疾病就像抽丝剥茧那样慢慢地消去了。
小指月说,为什么仅用三味药的消瘰丸,就把这看得见的包块消下去了呢?爷爷说,你都已经知道了这痰核瘰疬,是痰火搏结的产物,知道了病形成的机理,那药理作用也应该能够明白。
小指月说,我知道牡蛎可以软坚散结,浙贝可以清热化痰,玄参可以滋阴降火。
爷爷说,这行了,就这样这痰火结块还不散掉吗?小指月说,怎么散掉的呢?爷爷说,你要看到玄参,它一方面滋阴增水,凡粘稠的东西,你必须要靠水才能够稀释,包括粘稠的瘀血,粘稠的痰结。所以粘稠的粥,水一下去就清稀了。小指月听了点点头。
老爷爷又说,但仅去稀释,只是治其标,你还要撤火,才能疗其本。小指月说,撤火,难道用玄参来泻火解毒?爷爷说,玄参除了味甘多汁液,可以滋阴外,它还是苦微寒,可以清热泻火解毒,直接把下面的火调小,那锅中的津液就不容易被火炼化得粘粘稠稠的。
小指月说,我明白了,《药性赋》上说,玄参治结热毒痈,清利咽膈。《药性本草》说,玄参可以散瘤瘰疬。原来是一边通过滋阴一边通过降火啊!
老爷爷听后笑笑说,这还不够,滋阴降火的药大把,像生地、旱莲草、女贞子都可以,为什么要选它们而选玄参呢?
小指月就想不透了,老爷爷说,玄参还带有一股咸味,咸能软坚散结,它可以软化痰火坚结的瘰疬,项下结核,这就是一般滋阴降火所难以企及的。
小指月听后才真正明白了说,原来如此,这样配上浙贝母跟牡蛎这软坚散结的功力就更强了。
老爷爷点点头说,所以这消瘰丸把火降下、痰结软化,再往身体一增液,局部的痰结包块就很容易软化消散。只要病情不太重,疾病刚开始用这汤药下去,都能够迅速取得疗效。如果疾病日久,就要加些扶正之品,毕竟久病伤正,扶足正气,才能够真正把积聚磨化,元气足则包瘰自化。
小指月听了后,既掌握了瘰疬的形成机理,知道它怎么形成的,也就知道为何含有玄参的消瘰丸能把这颈下的结核消散掉。
然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纲目》曰,肾水受伤,真阴失守,孤阳无根,发为火病,法宜壮水以制火,故玄参与地黄同功。其消瘰疬亦是散火,刘守真言结核是火病。
《医学心悟》曰,消瘰丸治瘰疬初起:玄参(蒸)、牡蛎(醋煅,研)、浙贝母(去心,蒸)各四两。共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开水下,日二服。
《本草正》曰,玄参,此物味苦而甘,苦能清火,甘能滋阴,以其味甘,故降性亦缓。《本草》言其惟入肾经,而不知其尤走肺脏,故能退无根浮游之火,散周身痰结热痈。
玄参
本品为玄参科植物玄参ScrophularianingpoensisHemsl.的干燥根。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根茎、幼芽、须根及泥沙,晒或烘至半干,堆放3~6天,反复数次至干燥。
甘、苦、咸,微寒。
归肺、胃、肾经。
凉血滋阴,泻火解毒。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目赤,咽痛,瘰疠,白喉,痈肿疮毒。
9~15g。
不宜与藜芦同用。
——待续——
相关链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前言、引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麻黄)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麻黄拾珍)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桂枝)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桂枝拾珍)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紫苏)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生姜)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香薷)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荆芥)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防风)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羌活)爷孙俩的中医故事-9(白芷)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0(细辛)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1(藁本)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苍耳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3(辛夷花)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4(葱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5(鹅不食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6(胡荽/芫荽/香菜)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7(薄荷)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8(牛蒡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9(蝉蜕)爷孙俩的中医故事-0(桑叶)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菊花)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蔓荆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柴胡)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升麻)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葛根)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淡豆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浮萍)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木贼)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石膏)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寒水石)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知母)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芦根)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5(天花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6(竹叶、淡竹叶)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7/8(鸭跖草、栀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9(夏枯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0(决明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1(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黄芩)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3(黄连)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4(黄柏)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5(龙胆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6(秦皮)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7(苦参)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8(白鲜皮)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9(苦豆子、三棵针、马尾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0(金银花与忍冬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1(连翘)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穿心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板蓝根、大青叶、青黛)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蒲公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5(紫花地丁、野菊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6重楼(七叶一枝花、蚤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7(土茯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8(鱼腥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9(金荞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0(败酱草、大血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1(射干、山豆根、马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青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3(木蝴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4(白头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5(马齿苋)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6(鸦胆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7(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8(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39(千里光、白蔹、四季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0(熊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1(绿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贰)-4(地黄)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中医普及学堂》,由祇域堂整理。
○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