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中医每天11:30推送最新鲜的
中医药权威精品知识
喜欢,就为我标星
小编导读天气变化时容易发作,花开了容易发作,遇到刺激性气味时容易发作……什么疾病这么讨厌呢?答曰鼻炎。鼻塞、鼻痒、流鼻涕、打喷嚏,一旦发作起来,做什么都提不起劲来,真恨不得自己住在纸巾堆里。在治疗上,陆小左教授擅长内外合治治疗鼻炎,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年,国务院同意将每年的8月19日设立为“中国医师节”,体现出党和国家对一千余万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的关怀和肯定。今天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悦读中医”全体小编在此向全中国的医务人员献上真挚的谢意和祝福!你们辛苦了!
陆小左教授认为,鼻炎虽病在鼻窍,但因在脏腑,治疗时强调病证结合,综合调理。用药时辨病辨证结合,同时配用针灸、耳针调平,刮痧、刺络拔罐等各种方法,形成多角度的综合治疗体系。
(一)中药治疗1用药特点2分型论治症状:鼻塞呈间歇性,语声重浊,涕不多,性黏稠或带黄色,头晕头胀,咽干,咳嗽,痰少而黄稠,不易咳出,甚则出现张口呼吸,烦躁,影响睡眠等情况。舌红,苔薄黄,脉数或弦数。
治法:疏风清热通窍。
处方:苍耳子散加减。
苍耳子15g,辛夷15g(包煎),白芷15g,薄荷10g,藿香15g,白菊花10g,桑白皮10g,黄芩10g,黄连10g,栀子15g。
方义:苍耳子、辛夷、藿香芳香通窍;白菊花、白芷、薄荷疏风;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清肺泄热,诸药合用可起到疏风清热之效。热重、涕黄加银花、蒲公英、大青叶;头痛加川芎、蔓荆子、藁本;咳嗽痰多,加川贝、前胡、白前、杏仁;肺气虚弱,乏力气短,加党参、百合、茯苓、甘草。
症状:鼻塞呈交替性,或鼻塞时轻时重,鼻涕黏稀,遇寒时症状加重。检查见鼻内黏膜肿胀色淡,且伴有咳嗽痰稀,气短,面色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或浮而无力。
治法:补肺益气,散寒通窍。
处方:苍耳子散合玉屏风散加减。
苍耳子15g,鹅不食草15g,辛夷10g(包煎),薄荷10g,远志15g,菖蒲10g,桔梗10g,荆芥穗15g,竹叶10g,甘草10g,黄芪3g,防风15g,白术15g。
方义: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止汗,善治肺气虚弱;苍耳子、鹅不食草、辛夷、薄荷、菖蒲、远志芳香通窍;桔梗、荆芥穗疏风;竹叶、甘草可助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散风。诸药合用,可起到补益肺气,散邪通窍的作用。
症状:鼻塞声重,鼻涕稠而量多,病程较长,全身症状可见纳差便溏,胸脘闷胀,体倦乏力,舌质淡苔腻,脉缓弱。
治法:健脾渗湿,化浊通窍。
处方:参苓白术散加味。
党参15g,山药15g,莲子肉10g,白术10g,茯苓10g,薏苡仁10g,扁豆10g,炙甘草10g,砂仁10g,桔梗15g,菖蒲15g,苍耳子15g,白芷15g,辛夷10g(包煎),远志10g,细辛3g。
方义:党参、山药、莲子肉益气健脾;白术、茯苓、薏苡仁、扁豆渗湿健脾;炙甘草益气和中;砂仁和胃醒脾,理气宽胸;桔梗载药上行,宣肺利气;菖蒲、苍耳子、辛夷芳香化湿通鼻窍。诸药合用,既能渗湿健脾,又能祛风通窍,使诸症趋愈。
症状:鼻腔黏膜萎缩较甚,鼻涕腥臭如浆如酪,或有黄绿色脓痂,头重头痛,食少腹胀,疲乏少气,大便时溏,唇舌淡白,苔白,脉缓弱。
治法:补中益气,养血润燥。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党参15g,黄芪20g,白术10g,茯苓10g,麦冬10g,生地10g,山药15g,百合10g,甘草10g,红枣5枚,粳米10g,苍耳子15g,鹅不食草10g,白芷15g,辛夷10g(包煎),远志10g,细辛3g。
方义:方中以党参、白术、山药、甘草益气健脾;黄芪补中益气升阳;红枣、粳米益营生津;茯苓健脾渗湿;生地、百合、麦冬养血润燥。诸药合用,肺气得健,气津得充,鼻窍得养,肺燥得润。若鼻黏膜萎缩较甚,可加红花、桃仁、丹参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症状:持续性鼻塞,鼻涕较多,黏黄或白,嗅觉迟钝。检查见鼻腔内黏膜肿胀,硬实,呈桑椹样。全身症状可见言语不畅,咳嗽痰多,脉弦细或涩,舌质暗红或有瘀点。
治法:调和气血,行滞化瘀。
处方:当归芍药汤加味。
当归15g,赤芍25g,白术20g,茯苓10g,泽泻10g,银花30g,薄荷10g,黄芩15g,地龙10g,甘草10g,苍耳子15g,白芷15g,辛夷10g(包煎),远志10g,鹅不食草10g。
方义:方中当归调肝养血;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白术补脾渗湿,配茯苓、泽泻渗湿泄浊;辛夷、薄荷疏风通窍;黄芩清肺利鼻;地龙利湿通络;鹅不食草能抑菌,抗变态反应,可解毒、通鼻窍;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有调和气血,渗泄浊邪,行气化瘀的作用。如头痛头昏者,可加白芷、藁本、白蒺藜、蔓荆子等,以清利头目而止痛。咳嗽痰多者,可加桔梗、瓜蒌仁、冬瓜仁、杏仁等,以宣肺止咳,清肺化痰。
(二)针灸 01体针选取扶正安神通任针法加减。基本取穴:百会、四神聪、风池、膻中、中脘、气海(或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曲池、外关、合谷,加迎香、鼻根、鼻通。
02耳针耳针调平基本取穴:神门、肝、脾、肾、内分泌,加内鼻、外鼻、肺、肾上腺、风溪、耳尖。
(三)刮痧刺络拔罐刮痧刺络拔罐可有调理脏腑、增强机体免疫力之功效,并有助于病邪的祛除,促使病情向愈。刮痧主要刮拭背部膀胱经、督脉以及背部两胁肋、肩胛,手法实泻虚补。刺络拔罐选取肺俞、心俞、脾俞、大椎、膈俞等穴位,也可选取痧点聚集的部位。
验案举例李某,男,24岁,河北人,学生。年3月28日初诊。
主诉:鼻流浊涕8年,加重7年。
现病史:患者述8年前因不注意鼻子卫生而出现鼻塞,偶尔鼻流浊涕,量多,未引起足够重视。近5年来逐渐发展为常年鼻塞流浊涕,质稠厚,量多,色白,遇感冒涕黄。头昏脑涨,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周身乏力,咽干,纳呆,食后易腹胀,大便不畅,小便可,睡眠可。医院就诊,静脉输液抗生素,服用多种药物、民间偏方后,症状未见好转。
查体:脉滑数,舌红,苔白腻,舌形胖大,边有齿痕。
诊断:鼻炎,鼻窦炎。
辨证:肺脾虚弱,湿浊不化。
处方:
(1)中药治疗:治以健脾渗湿,化浊通窍。苍耳子15g,辛夷10g(包煎),牛蒡子30g,杭芍25g,藿香10g,马勃10g,黄芪30g,防风15g,白术15g,薄荷15g,桔梗10g,荆芥穗15g,生甘草10g,金银花30g,茯苓10g,扁豆10g,连翘30g,薏苡仁2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
(2)针灸1疗程。取穴迎香、膻中、中脘、合谷、风池、关元、气海。
(3)耳针调平。
嘱其忌食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助湿生热。
二诊(年4月4日):患者述鼻塞流涕症状减轻,仍纳呆,大便不畅,无其他不适。脉滑数,舌红,苔白腻,舌形胖大,边有齿痕。处方:①初诊方去马勃,加枳壳15g,香附15g,党参20g,焦三仙30g,酒大黄10g。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②刮痧。其余维持原治疗方案。
三诊(年4月10日):患者述服上药后大便通畅,日1次,饮食情况见好。但近日由于天气变凉,鼻塞流浊涕偶有反复,无特殊不适。脉滑数,舌红,苔白,边有齿痕。处方:二诊方去大黄,加白芷15g、细辛3g。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其余维持二诊治疗方案。
四诊(年4月16日):患者述诸症皆好转,无特殊不适。脉滑,舌红,苔白,边有齿痕。处方:改上方为丸剂,继续服用2个月。嘱患者注意劳逸结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情志不可过激。
半年后患者介绍亲戚前来就诊,告之一直按原方服用丸剂,基本痊愈。为进一步巩固疗效,现仍服丸药。
按:本例患者鼻流浊涕日久,量多,色白,平素周身乏力,口干,纳呆,食后易腹胀,大便不畅,脉滑数,舌红,苔白腻,舌形胖大,辨证为肺脾虚弱,湿浊不化。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治之。因患者大便不畅,故在参苓白术散的原方基础上去掉止泻的莲子肉、山药,加上牛蒡子来通利大便。又因本案例鼻流浊涕日久导致肺气虚弱,故以玉屏风散益气固肺,加上苍耳子、辛夷(包煎)、藿香芳香通窍,治疗鼻流浊涕。二诊时,患者仍大便不畅,处方中去马勃,加入消食和胃的焦三仙,宽胸理气而助大便下行的枳壳、香附,同时不忘加上提高人体正气的党参。三诊时,大便症状正常,但因天气变化,又出现鼻窍症状,这时加入白芷、细辛来宣通鼻窍,改善局部症状效佳。
陆小左教授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理论,采用局部选穴、远端选穴和辨证选穴相结合的原则,以任脉和阳明经为主要选穴经络。迎香为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的交会穴,针刺迎香既可以宣通肺气,通利鼻窍,又能促进气血循行,加强祛邪之力;任脉为“阴脉之海”,取膻中、中脘以增强祛邪之力;合谷乃手阳明大肠经原穴,肺与大肠相表里,因此取之以疏风解表,宣肺通窍;风池为祛风要穴;针关元、气海以资全身之气,同时配以耳针、刮痧等治疗之法全面治疗。
看完了这些,是不是觉得内外合治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想了解更多吗?形神兼治,针药并施,陆小左教授的临床经验集萃尽在这本书——
《形神兼治针药并施——陆小左学术经验集萃》
(点击封面,立即购买本书)
陆小左教授从事中医药临床及教学科研工作多年,治病疗疴,教书育人,勤耕不辍,在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熟练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刮痧、走罐、割治等多种中医药传统技能,坚持“形神兼治,针药并施”的治疗原则。他倡导的“辨病辨证中医药多维立体疗法”在心脑血管病、失眠、颈肩腰腿病、月经病以及牛皮癣等皮肤病方面疗效显著。为繁荣中医药学术思想,促进中医药的发展,现将陆小左教授的临床、教学及科研经验进行系统梳理提炼,望对同行、后学者有所裨益和启迪。
悦医家电子书城
余本中医好书